第十四章 京城聖彼得堡

彼得堡,正式名稱是聖彼得堡,它不僅被彼得視同拱壁並引以為自豪,而且也是他君權的象征和改革時代的標志。

當然,新都不代表整個俄國的風貌。恰恰相反,無論就建築風格或居民生活方式而言,它都是一座絕無僅有的名城。當首都警察局局長為它的居民改穿皮鞋而到處奔走的時候,除少數幾個城市之外,整個露西還在穿著已經穿了二百年的長袍,拖著啪噠啪噠作響的樹皮鞋。彼得堅決要求貴族婦女參加社交活動,但外省的妙齡少女多年來卻一直深居閨閫,對她們嚴加防范,唯恐受到外界誘惑。只有首都才建起了供上流社會使用的磚瓦房屋,大街上有路燈照明,還開辟了公園。在彼得的版圖遼闊的帝國里,彼得堡有許多東西是其他地區連想也想不到的。

彼得盡力想把一些新事物給予這個老大帝國,彼得堡的建成可以說是這種新事物的一個范例。

彼得自己也認為,建立新都是他在位時期的豐功偉業之一。

在彼得時代,彼得堡的房屋建築經曆過三個階段,即木結構,土坯結構(1711——1717年)和磚瓦結構。

在彼得堡營建初期所修建的房屋都是老式的,沒有一定之規,和許多其他古老的俄羅斯城市一樣,這里到處是用圓木建的簡陋小房,彎彎曲曲的大街小巷。保留到現在的唯一的一座建築物,就是彼得住過的一所小木房。

當時經常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的三一廣場是最初的市中心。三一大教堂和政府機關辦公樓就建在那里。

瓦西里耶夫島在當時還是個沒有人煙的荒島。島上灌木叢生,人們就在那里放牧。1711年,島上建起了唯一的一所大宅院,這就是緬希科夫公爵家的兩層小樓,當時的人認為,這所小樓很漂亮,不過仍是木結構的。從涅瓦河到樓前開了一條水渠,這樣,特級公爵一走出門廊就可以坐上小艇。公爵府邸的後面開辟了一座公園,但始終沒有建成。在島的狹長沙灘上有三架風車。

人口較多的是海軍部島,島上建有阿普拉克辛伯爵和莎菲羅夫等達官顯宦的府邸。挨著海軍部的是一些雜亂無章的小木房,那是在造船廠和制繩廠做工的俄國工匠和外國工匠的住房。全城這時約莫有七百五十到八百戶人家,總共約八千居民。

彼得認真抓彼得堡城的營建工作是在波爾塔瓦大捷和占領波羅的海沿岸之後。沙皇建設他的“樂園”可以用兩種方法:或者根據新的規劃,拆除舊房,另建新房;或者使新規劃適應現有的建築物,並對新建築嚴加管理。彼得一開始對這兩種方案都不同意,決定讓彼得堡原封不動,維持現狀,在附近另覓新址,以便城市建設的設想不受任何限制。

沙皇想象中的新城是什麼樣子,它同舊都莫斯科應該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要有筆直的街道,宏大的公園和寬闊的林蔭道,而運河應提供舟楫之便。城市的房屋建築應按政府制訂的規劃進行。規格應包括一切細節:街道和街心花園的分布,建築物的樣式,等等。

彼得選中了科特林島。島上建城規劃草案規定開鑿矩形的運河網,運河兩岸建造貴族、商人和手工業者的住宅。1712年初,彼得下令“一俟戰爭結束”,即將一千戶貴族、商人和手工業者強行遷往該島。

但戰爭結束之後,建城工作依然遙遙無期。加之,這個島嶼又容易受到敵人攻擊。末了彼得決定仍把首都建在彼得堡,但要營建得更合理一些。剛剛開始營建的瓦西里耶夫島將成為市中心,因此,並不需要大規模拆除現有建築物。

從1717年起,空前緊張的城建工作開始了。每年都有幾百所房屋拔地而起,結果到彼得逝世時,首都已經變成擁有四萬人口的大城了。在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居然用這樣短的時間建成這麼一座龐大的中心城市,一時在歐洲傳為佳話。

1716年,彼得聘請了著名的法國建築師勒布隆,委托他制定城市總體規劃草案。翌年,勒布隆將設計圖紙和標准建築物的平面圖送呈正在巴黎的彼得審批。沙皇對標准建築物作了如下不同尋常的批示:住宅的窗戶應開小些,“因為我那里的氣候不同于法國”。

勒布隆實現了當時城市建築師們關于所謂正規城市的設想:這種城市的一切一切都由政府安排,居民們為了諸事順遂,只須認真執行政府的指示就行了。勒布隆計劃修建的城市是橢圓形的,在海軍部一側以筆直的大街為界,在瓦西里耶夫島上以運河為界。島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皇宮廣場,廣場周圍是達官顯宦們的府邸和政府機關大樓。勒布隆劃出一些地方作為設置教堂、市場和街心花園以及舉行慶典的廣場和刑場之用。大街兩旁的建築物高度相同。

沙皇回到彼得堡之後,曾就瓦西里耶夫島的未來建築情況同這位建築師交換過意見。

“我們以後打算怎麼干?”沙皇問勒布隆。

這一問並沒有使建築師感到意外。

“拆除舊房,建造新房;填平老河,開鑿新河。”

“這一點我也想到了,只是這需要花不少錢。”

不管在島上開鑿運河會使它具有威尼斯的外貌這個遠景是多麼引人入勝,彼得還是把勒布隆的規劃草案束之高閣,因為彼得堡的氣候不允許首都居民那麼方便地利用水上交通。

到1725年,彼得堡的公用設施已經達到很高水平。某位外國人士曾指出,在1710——1711年期間,“只要下一天小雨,就無路可走,滿街是泥。”現在首都的所有街道都用石塊鋪面。鋪築街道的任務是靠居民自己承擔,凡到彼得堡來的人,都用大車運三塊石料,其重量不得少于五俄磅。每船運送十到三十塊石料。不光是鋪街心用石料,從街沿到房屋前一米半到兩米寬的地段(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人行道),也都要鋪上石板。

把海軍部和亞曆山大—涅瓦大寺院連接起來的涅瓦大街。景色壯觀,使當時的人歎為觀止。大街兩側,栽植了三、四行樹木。

1718年 5月27日,樞密官收到沙皇詔令:“為在本市建立良好秩序,茲決定警察總局局長一職由副官長傑維耶爾擔任。”

葡萄牙籍的商船水手安東·傑維耶爾,是1697年彼得在荷蘭發現的。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靠表現快速爬桅杆維持生計,他的機智引起了彼得的注意。當時沙皇把他安置在緬希科夫身邊,後來又派他作自己的待從。這個人機靈非凡,但虛榮心很重,一心想同特級公爵結親,娶他嫁不出去的丑妹妹為妻。緬希科夫對這種奢求不屑置答。但這位重臣的妹妹卻對願與自己結百年之好的人報以青睞,指使他懇請緬希科夫從速玉成他們的好事,如果他想保全胞妹的名節的話。緬希科夫下令逮捕糾纏不休的求婚者並施以鞭笞,宮廷侍從于是向聖上訴苦,于是彼得作主為二人完了婚。

給警察總局局長的指示由彼得親自起草。沙皇要求他關心建築房屋是否照章、涅瓦河及其支流的加固工程、街巷的整潔、商場和集市上的秩序、出售商品質量。還責成他制止哄抬物價,嚴禁賭博,嚴格遵守消防制度,設置夜間巡邏隊,同時要象外地那樣,巡邏人員巡夜時要擊柝。

晚十一時至翌日清晨(即夜間),各關卡用攔路杆攔住不得通過,此時宵禁時刻允許在大街通行的只有軍人、“顯貴人物”、醫生、神甫、接生婆和奉命執行公務的人。他們都必須隨身攜帶燈籠。其他一應閑雜人等,如夜間超過三人同行,即使攜帶燈籠,也不予通過。

1721年,首都居民開始看到初次引入俄國的新事物:彼得堡的街頭開始點上了路燈,一共是五百九十五盞。

路燈工人往路燈里倒上大麻油,點著燈芯,五小時後再把它們熄滅。

市內海軍部一帶,被運河分割成幾塊。在彼得時代,首都的一些運河把夏宮的禦花園變成了一個島子,在那同時還挖了天鵝渠和冬渠兩條小運河。運河的建成使周圍地區變得干爽,它們帶來了交通方便,而且還把一些易著火的建築物圍了起來。海軍部周圍的運河就起這樣的作用。

涅瓦河、莫伊卡河和遍布各處的運河,都有木結構的護堤。在建築堤岸時順帶把原本彎曲的河道也取直了。以莫依卡河為例。窄的河段挖寬,寬的河段用土填窄。

涅瓦河支流和運河兩岸,有眾多吊橋連接。

但要渡過涅瓦河,夏天只能靠舢板和小船,冬天要履冰而行。要知河水解凍或是結冰,首都居民可根據三聲炮響和升旗來判斷。

彼得對首都的公用事業也甚為關切。有一次和傑維耶爾一起乘車過莫伊卡河,沙皇發現橋梁出了故障。這純系警察局長疏忽大意所致,于是彼得不由分說,給了這位局長一頓好打,以示警誡。

“這是要你好好記住,一定要讓大街和橋梁暢通無阻,以後你自己要多加巡視。”

沙皇在給警察局長上了勤勉奉公的一課之後,馬上請他坐上他的兩輪馬車,說道:“上車吧,老弟!”

到沙皇去世時,首都市容是什麼樣呢?當時留下來的建築物很少,但我們可以根據保存下來的首都平面圖判斷它的外觀。市內大部分仍然是塗上磚紅色的土坯房。沒有連成一片的建築群,被開拓的只限于涅瓦河和方丹卡河之間的地帶;即使如此,有些建築物雄偉壯觀,有些富麗堂皇。在前者當中,海軍部大廈尤為突出。這是一個四方形的大院子,三面有樓房,樓里存放著軍艦武器庫的各種必需的材料。

海軍部造船廠工作最繁忙時期,有近一萬固定工人。

在今天冬宮所在地,有一座剛剛修葺一新的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的三層樓住宅。這是當時全市最富麗堂皇、最豪華的一座建築。它的後面是總監察官亞古任斯基、海軍中將克留斯等達官顯宦府邸,以及彼得的冬宮,但它在這個建築群中毫無與眾不同之處。冬宮住室的內部裝修工作反映了彼得審美力的突出特點,反映出他特別喜歡天花板很低的小巧玲瓏的臥室。冬宮的建造,曾力求使其高度不致破壞周圍建築物的總格局。彼得聽從了建築師的要求,但還是下令增加第二層較低的天花板。

這些建築物一所也沒有保存下來。只有彼得的夏宮是個例外,它是按小康人家的標准設計圖建造的一座普通兩層小樓,家具陳設樸素無華,不過據說,這房子“用各式各樣的中國壁紙裝裱得非常美觀悅目”。大理石地面的房間里,掛著許多面鏡子。

當時參觀彼得在首都的夏宮的人,欣賞的不是這座宮殿,而是與它毗鄰的禦花園。這座花園一直受到沙皇的特別愛護。不管他在哪里,在他的“樂園”里也好,在其他地方也好,他總是念念不忘這座夏宮花園,多次下令要將它好好維護。他時而把噴水池工匠從莫斯科召到彼得堡,時而吩咐“到伊茲邁洛沃去運各種花卉,多多益善”,時而要求寄給他幾本附有凡爾賽宮禦花園平面圖的書。1706年在基輔時,他給彼得堡送過白百合花的根子,吩咐“園丁把這些根好好埋在土里”。他委托駐荷蘭大使庫拉金購買兩千株椴樹苗。在波蘭時,沙皇常常興致勃勃地問起他的“萊園子”(當時人們是這樣稱呼花園的)的情況。

彼得一直到死都在經營的夏宮花園,終于達到了他所希望的那個樣子:園中有獨具匠心的小徑,修剪得漂亮的喬木和呈立方形、金字塔形和球形的灌木叢;還有花壇、無數的雕像,瓶形花壇、半身雕像、噴水池和池塘,這座禦花園比之西歐最好的花園也毫不遜色。

有一次,沙皇交給園丁一項任務,要他們把夏宮花園營建成不僅可以使游人在那里休憩娛樂。並且還能得到教益的地方。一個園丁考慮了很長時間,建議把一些有益的書籍擺放在長凳上,供游人閱讀,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用苫布把它們蓋上就是了。沙皇沒有采納這一建議,下令用伊索寓言里的主人公作為“教材”。

夏宮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座木結構的陳列館,里面陳列著一個霍托爾普地球儀。它是1664年制成,1713年由霍施丁公爵贈給彼得的。這個直徑為三百三十六厘米的儀器,能使人了解有關地球表面和宇宙空間的情況。從外面看,地球儀上繪有地球表面圖,它的內部有一張可以圍坐十到十二個人的圓桌,觀眾可以看到天空。有一台水力發動機,可以使地球儀每二十四小時圍繞自己的軸轉動一周。

比夏宮花園地勢略高處,還有另外兩座在新都盡人皆知的建築物。其中之一是基京的府邸,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里面有兩所文化教育設施:俄國第一家博物館和第一家公共圖書館。基京的府邸是兩層樓的宮殿,1718年房主亞曆山大·基京因參與太子阿列克謝案件被處死之後,此房沒收充公。彼得下令把這所房子改建為博物館和圖書館。

沙皇十分熟悉這個博物館的陳列品。

博物館的最初一批展品,是1697——1698年彼得在國外旅行期間搜集的。當時,他結識了兩位自然科學家:一位是解剖學家弗烈德里克·路易士,他因善于對尸體進行防腐處理而聞名;另一位是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血液由動脈流入靜脈的過程,從而名聞全歐。

彼得在阿姆斯特丹曾幾次參觀過路易士豐富的解剖學收藏品,甚至幫助他用俄國的展品充實他的收藏。1701年路易士感謝彼得寄給他的幾瓶蜥蜴和蠕蟲標本,並請求再弄到一些有黃色斑點的蠕蟲。他親自寄來印度出產的珍奇小野獸的標本,作為回贈。

這些解剖學和動物學標本,為陳列館奠定了基礎。後來,路易士把他用五十年時間收集到的解剖學標本也移贈給這所博物館。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士決定把自己多年勞動成果不賣給別人,而賣給彼得,是因為他認為,這些收藏品將存放在善于評價珍品而又能把它們保存給子孫後代的人手中。

國內對珍品的收集,也同彼得的首先倡導有關。1717年,沃龍涅什省省督受命過問數起鳥類和野獸被濫捕濫殺而瀕于滅絕的問題。其後,彼得又頒布幾道詔令,號召居民獻出一切“珍貴古物”和希奇物品,諸如業已滅絕的鳥獸的骨頭,古物、古文學、手抄的和印刷的書籍,以及畸形人。

陳列品的數量與年俱增:從維堡送來一只左右各長兩只眼睛和兩個舌頭的羊;從托博爾斯克送來幾只綿羊羔,一只有八條腿,另一只有三只眼睛、兩個軀干和六條腿。在下諾夫戈羅德生了一個三條腿的嬰兒,在烏法有一個小孩長兩個腦袋。這些都成了博物館的展品。沙皇本人也向博物館提供了展品:他下令從傑爾賓特送去盛有銀鑰匙的木盤,這銀鑰匙是該城被占領後,城市長官獻給俄國軍隊的,還有從敵人要塞里射來的一顆銅彈丸也送到了博物館。

博物館還收藏著鐵鑄的老式大炮。沙皇曾兩次命令俄國駐荷蘭大使鮑里斯·伊萬諾維奇·庫拉金,要他在歐洲各國收購以前曆次戰爭中被瑞軍繳獲的老式俄國造大炮。現在瑞典決定出賣這些大炮以充實空虛了的國庫。平時一毛不拔的彼得,這一次出手卻大方得很,他要求為博物館購買展品時要舍得花錢。他給庫拉金寫信說;“要千方百計買下這些大炮,特別是那些年代久遠的,不要被別人捷足先得,不要怕花錢。”

彼得還利用另外一個來源來充實博物館。早在十七世紀,政府曾組織一些專業考察隊去探礦,主要是探查貴重金屬,同時也調查重新並入俄國版圖的那些土地的情況。彼得給這些考察隊增加了新任務。由梅塞施米特博士領導的最重要的一支考察隊,1720年出發對西伯利亞進行為期七年的考察。梅塞施米特受命研究該地區的地理,調查居住在該地區的各個民族,研究土著居民的語言,收集古代文物。

梅塞施米特給博物館送來了大量的西伯利亞鳥獸標本以及當地各民族的古代文物和人種學展品等。結果,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收藏,到彼得逝世時,可說已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一所了。

基京府邸的二樓,擺放著一些裝滿了圖書的書櫃。這座圖書館,收藏了彼得曾親身參與其事的各種史料。它的主要館藏是1712年由莫斯科遷來彼得堡的藥物署的藏書,其中大都是醫學書籍。後來,圖書館又收到霍斯丁公爵贈給彼得的藏書和霍托爾普地球儀。這個圖書館入藏的還有庫爾蘭公爵的私人藏書。圖書館還靠沒收被貶謫的達官顯宦的藏書,以及不擇手段騙取來的圖書充實館藏。其中就有阿列克謝太子、莎菲羅夫男爵、已故禦醫阿列斯金等人的藏書。早在1716年奧地利公使韋貝爾,介紹博物館的情況時寫道:“說句公道話,使我感到驚奇的是,怎麼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就收集到如此眾多的珍品”;關于圖書館他寫道:“如果給這個已經十分珍貴的圖書館繼續不斷增加新書,不要幾年,這座圖書館不論在藏書數量方面,還是在藏書的價值方面,都將與歐洲的一流圖書館相媲美。”該館的藏書范圍甚廣,到1725年總數已達一萬一千冊左右。

博物館和圖書館于1719年正式開放,供人自由參觀和使用。從這兩個機構建立時起,彼得就規定它們要發揮啟蒙作用。他說:“我希望人們能夠在這里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當時,帕維爾·伊萬諾維奇·亞古任斯基曾向彼得建議,參觀時應象西歐各國那樣,酌情收費,但彼得對這一建議沒有采納。他說:“我還要下令不但允許一切人免費前來,而且如果有人帶領同伴一起前來參觀,我還要自己掏腰包就在這些陳列室里請他們喝咖啡,飲伏特加或者別的什麼。”每年花去的招待費達四百盧布,這在當時數目不算小了。

緊靠基京的府邸,在涅瓦河畔,在現今鑄造橋的橋頭,有首都第二大工業企業——鑄造局。鑄造局的規模比海軍部小得多,但它和海軍部一樣,也是一個聯合企業。在這個聯合企業里,主要的是一個鑄造銅炮炮身的車間。為它服務的各式各樣的輔助車間:車工車間、木工車間、鉗工車間和炮架車間等。鑄造局能夠制造大炮所需要的一切部件:炮身在這里鑽孔,旁邊不遠就是制造車輪、炮架、導火索和炮車鉤的地方。

彼得有時也到鑄造局來,但不是來參觀,而是來干活。在沙皇的行動日志里,記載著他每次外出活動的內容。1715年 9月10日的記事為:“皇帝陛下沐浴完畢,于宮中進餐後前往鑄造局,迄今已有六門臼炮,一門榴彈炮鑄成。”

在涅瓦河對岸,就是彼得保羅要塞。到沙皇去世時,它的牆壁和暗炮台已經造好,沉甸甸的彼得羅夫大門已裝修完畢。引人注意的是要塞里面的一座建築物——彼得保羅大教堂,從該城市任何一處都可以看到它。這是首都最主要的一座宏偉大廈,是首都的建築中心。工程尚未竣工,但那裝有大鍾和由鍍金銅板制成的大尖頂鍾樓的一側,已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沙皇曾打算使塔尖高度超過莫斯科最高的建築物——伊萬大帝鍾樓。塔尖是這座新城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象征。

瓦西里耶夫島上涅瓦河沿岸一帶剛剛動工興建。島上的狹長地帶劃定為首都的行政和商業中心。這里已動工興建著名的“十二院大廈”。這座大樓供樞密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和各個院使用。

博物館是首都最大的建築物之一。一座多層的塔樓在中間把它的兩個側樓連接起來,塔樓的最高一層安放著霍托爾普地球儀。

彼得多次催促工人們加快工程進度,但博物館的展品和圖書館的藏書只是在他死後才從基京府邸遷到新址。費了不少周折才把地球儀搬了上去。參加搬遷地球儀的達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十五名木工制作包裝箱子。地球儀用一條專用駁船運到博物館前,用滑車吊上三樓,安放在圓廳中央。

首都還有一處引人注目的名勝,這就是港口。在涅瓦河上,快速輕便帆船、平底貨船和帆槳大船,往來如織。碼頭上停著遠洋巨輪,正在裝卸貨物,桅杆上飄揚著英國、荷蘭、丹麥和法國國旗,以及來自德國的船舶的船旗。

在祝捷的日子里,用旗幟和燈籠裝飾得五彩繽紛的軍艦開進涅瓦河里。沙皇最引為自豪的是他嘔心瀝血建立起來的波羅的海艦隊。1724年,艦隊共有三十二艘主力艦和一百多艘小型艦只。三十年前還沒有一艘軍艦的內陸國家,如今變成了在波羅的海擁有最強大艦隊的海上強國。

彼得堡成了俄國的主要港埠,它重新把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維堡、雷維爾和里加聯結起來。

彼得堡是朝向歐洲的一扇窗戶。港口的生活反映了俄國的經濟生活。

當時首都周圍是一片半荒蕪地區,不能為首都居民提供糧食。因此,谷物、面粉和米要靠從遠方運來,首先是從伏爾加河中游地區,部分地從烏克蘭和奧爾洛沃地區運來。雖然糧食由水陸運輸,交通費用較廉,但糧食在彼得堡的售價仍然比收購價格高出兩、三倍。

外國商人運到俄國來的是毛、絲織品、染料、飲料、咖啡、香料、玻璃等。從商品清單可以看出,進口的主要是顯貴人物用的消費品。外商購買的是俄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如大麻、亞麻、皮革和脂油等。

停泊在碼頭倉庫附近的平底貨船,滿載著傑米多夫工廠生產的生鐵。

一開始,生鐵只供給國家使用並在國內出售。但隨著工廠數目的增多,出現了多余產品,國家和傑米多夫就將它們銷往國外,而十七世紀末俄國要由瑞典進口優質鐵,因為圖拉附近老式煉鐵爐生產的生鐵質量很差,用它只能生產很脆的鐵器。二十五年間,生鐵的產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達到八十萬普特。出現了兩個新興的冶金工業區。其中的烏拉爾區以其優質鍛鐵在歐洲市場上聲譽卓著。另外一個是奧洛涅茨區。

煉銅工業也組織得很好。這種金屬主要在造幣廠用于鑄造銅幣,還用于鑄鍾。十七世紀末,銅的產量還是微不足道的,國家需求要靠進口滿足。二十五年以後,俄國就不再進口這種金屬了。

海上列強的船只,除了生鐵以外,還裝載著俄國紡織品——麻布和帆布。歐洲很久以來就使用俄國農村織工生產的麻布。現在,除了農村產的粗糙麻布之外,已開始外銷麻制的台布、餐巾、床單,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經濟部門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業。這首先是因為工業能保障經濟獨立,能保證積極的貿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給予廠商以各種優惠待遇和特權。政府最高的保護政策是關稅稅率。對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的數額,直接取決于本國企業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程度:俄國工廠生產的某種商品越多,由國外進口這種商品時征收的關稅就越高。當時對進口的鐵、絲織品、煙斗和縫衣針征收的最高關稅,是商品價格的四分之三。對麻布和絲絨征收的關稅為價格的一半。征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關稅的,是那些俄國還不能生產的商品。對俄國的出口商品,大部征收較低的關稅。

俄國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只運進或運出商品,關稅額減半。

采用新稅率的好處很快就顯示出來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後,商品輸出額較輸入額多了一倍。

在帝國首都開辦了俄國第一批科學教育機關,還創辦了全國第一所高等專門學校——海軍學院。在彼得堡還建立了科學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結晶。

創建科學院的想法,彼得考慮了很久。和現在一樣,“科學院”這個詞有兩個意義: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個指的是科學研究機關。一些俄國和外國的設計家,在給沙皇上條陳時,多次建議在俄國建立科學院。其中之一就有費多爾·薩爾蒂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議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學院。他認為,科學院應當成為從八歲到二十三歲的貴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學校。薩爾蒂科夫曾打算為這所科學院招收一萬八千名學生。在閱讀這類條陳時,彼得照例在他感興趣的那些建議旁劃一個小十字。在建立科學院的那條建議旁沙皇劃了個小十字,這說明他認為這個建議值得考慮。

1718年 6月,彼得在另一位設計家的條陳上寫道:“應當建立科學院。現應從國人中物色學識淵博並有志于此道者。還應著手翻譯法學以及與此有關之各類書籍。此事本年內應即著手進行。”但是彼得未能如願以償。建立科學院工作所以延宕下來,一是由于聖上國務繁冗,另是由于招聘外國學者不易。彼得堅持,應聘到彼得堡科學院時,不應是一般學者,而應是歐洲科學家當中的泰斗,但這些人多不願冒險萬里跋涉來北國。

1724年 1月22日,舉行了一次在科學院曆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樞密院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們: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總理大臣戈洛夫金、緬希科夫公爵、總監察官亞古任斯基等人。經過四小時的討論,通過了兩項重要決議。關于其中的一項決議記載如下:“科學院可暫時占用莎菲羅夫宮”,即被貶黜的莎菲羅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現在的皇宮廣場和夏宮花園之間。在這次會議上,彼得批准了根據他本人的意思制訂的建立科學院的計劃,同時對計劃作了修改和補充。計劃寫道:“不得照搬其他國家的現成模式。”這就表明彼得認為西歐各國建立類似機構的作法是不足借鑒的。彼得堡科學院不同子亞歐各國的經驗是,它不是獨立活動,而是將並無從屬關系的三個機構合並成為一個。這三所機構就是:大學——這指的是向青年傳授法學、醫學和哲學知識的“學人薈萃之所”;中學——為培養學生學習大學課程作准備之所;科學院本身——即“學者專家薈萃之所”。

彼得撥出在當時來說相當大的一筆款項——每年約二萬五千盧布供科學院使用。他答應院士們“薪水從豐”。

在1724年和翌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同外國學者就他們應聘來彼得堡科學院工作問題,進行了磋商。科學院正式開始工作是在彼得逝世之後——1725年 8月,舉行了第一次院士代表會議。

1718年末,首都社交界上層人士聽說又要搞起一件新鮮事兒——大舞會。彼得親自為大舞會擬訂了組織章程和來賓在舞會上的行為守則,規定了輪流舉辦的次序表。沙皇解釋說,“大舞會”這是一個法文詞,意思是,以娛樂、討論或友好交談為目的的聚會。

應邀出席大舞會的是經過挑選的社交界人士、高級軍官、達官顯宦、官吏、造船技師、知名商人和學者,他們應偕同妻室兒女一同前往參加。舞會于午後四、五點鍾開始,持續到晚十點。東道主——舞會的組織者,無須迎送客人。他們應為客人准備會場,提供糖果、煙草和煙斗,提供飲料以及奕棋的桌子。另外彼得酷好象棋,而且是位高手。

按沙皇的設想,大舞會上應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他要使這種舞會對上流社會能起寓教于娛樂的積極作用。

在彼得時代最初舉行的幾次舞會上,客人們提心吊膽,唯恐因什麼細故而觸犯天威。

沙皇本人也經常參加大舞會,有時他還親自在夏宮禦花園里或城郊的離宮舉行招待會。聖上熱心地給宮廷人員講授各種禮節,就象教授軍官們軍事刑法典一樣。他還起草了一份行為准則,勒令應邀前往離宮的人務必遵守。

此外,貴族子弟在學校里也在演習上流社會的舉止風度。在首都居民中廣泛流行一本書,書名是:《青春寶鑒》或《處世指南》。彼得生前此書曾印行三次。

《青春寶鑒》談的是青年人在居家、外出、在公共場所和工作時的行為准則。它教導青年要謙虛,勤勞、順從、恭敬、明理。“贍養父母為極大光榮”,“不許打斷父母的話,更不許頂嘴”。如果父親呼喚兒子,兒子應彬彬有禮地口答:“爸爸,您吩咐吧!”或“您想讓我做什麼,就吩咐吧!爸爸!”象下面這樣回答父母的呼喚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什麼,怎麼,什麼事,你說什麼,你想干什麼”。對父母的尊敬態度可以概括如下:“在家凡事不得自作主張,應唯父母之命是從。”

這本書還告誡離家遠游的青年也要循規蹈矩,對長輩應待之以禮,等等。

有趣的是那些有關在公共場所和進食時的舉止准則。“行路時不得低頭看地,斜眼視人,應挺胸闊步直行。”還有:“兩手不應在食具上久擱,喝湯時雙足靜置,擦嘴應用餐巾,不得用手,食未下咽之前不得喝湯。不得以嘴舔指,不得啃骨,食骨應使用小刀剔。切忌用餐刀剔牙,應用牙簽,剔牙時應以一手遮口。切面包時,不可將面包貼胸。只允食用各自面前所擺之食物,余者不得擅自取食。”

《青春寶鑒》的結尾部分是對少女的訓導。如果說男子應當具備三種美德(謙虛、和藹、恭敬),那麼,少女就應具備二十來種美德:敬畏上帝、溫順、勤快、仁慈、靦腆、節儉、謹慎、貞潔、忠實、沉靜、整潔等等。靦腆是道德高尚和行為端莊的象征,因而受到贊賞。

在彼得頒布行為規范之後,又經過幾十年的工夫,上流社會才學會了合乎禮儀的舉止談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