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修改版) 第八章

馬良看著李蘭興高采烈的走向自己的坐騎,心中十分高興,他生性便是敦厚長者,所以才能讓李蘭的一番言語打動,驚佩不已。既然將心愛的坐騎相贈,就斷然不會像李蘭所擔心的那般突然改口,只是真心的希望李蘭能收下自己的一番心意。當馬良看到李蘭又呆立不動之時,還道是李蘭“君子不忍奪人所愛”,又上前勸道:“經緯既要成就大事,當不拘于小節,何況吾誠心相贈,請經緯勿要猶豫。”

李蘭唯唯應諾,心知馬良誤會了自己的意思,不過話已至此,推辭不便,于是把心一橫,牽著那馬缰繩,就要翻身上馬。馬良這才看出李蘭動作生硬,竟似不曾騎過馬一般,卻又互相想起李蘭所言,自幼生長在海外之地,莫非那里沒有馬匹?當下還暗暗責怪自己冒失唐突,急忙上前扶持,又一邊將乘坐要領解釋一遍。

好在李蘭悟性頗高,而且這馬隨馬良日久,大約也染上長者習性,逆來順受,脾氣出奇的溫順。約莫小半個時辰李蘭便感覺能夠乘坐自如,乃抱拳對馬良道:“馬先生高義,蘭心中著實敬佩,他日如能再見,必報今日款食贈馬之恩德。”

馬良聞言正色道:“君子交于義,小人才交于利。經緯如此說來,豈非輕看了吾?”李蘭原本感激客氣之言,不想竟惹馬良不悅,于是急忙道:“在下失言,望先生勿怪。”馬良一則本來脾氣就好,二則知李蘭乃是近年才歸得故土,相處一夜,禮儀言語之上確實多有不妥,但明白其本意不壞,便一笑置之。李蘭惟恐言多又有所失,便急急告辭。兩人又互道一番珍重,李蘭才打馬而去。馬良卻是等到李蘭消失在視線之內,才轉身入內。

如今赤壁之戰已經爆發,正如諸葛孔明游說孫權時所言“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也”。天下終還不能一統,而自己又該去找哪位君主當靠山呢?李蘭一路之上,不斷默問自己這個問題。曹操兵敗之後,只怕早已經急匆匆地往北方逃去,自己身上雖然有馬良贈送的一些財物,卻不知能不能堅持到許昌。再說一路兵凶禍亂,只身長途跋涉,安全方面不能保障,自己落江之後大難不死,要是死在某某強盜土匪的屠刀之下,豈不是冤枉?

江東孫權,李蘭一向是不喜歡的,打三國游戲也從未選擇過他當君主,而且江東門閥觀念深重,自己一介破落書生,憑什麼能去分一杯羹?眼前所能投靠的,也就只有劉備而已。赤壁戰後,劉備的事業蒸蒸日上,若不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或者還有可為。而且劉備據說是禮賢下士,反正李蘭也只是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再者李蘭又不是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毒害之人,要是在劉備手下干得不順心,完全可以瞅個機會跳槽去曹操那邊。想通此節,李蘭臉上不由浮現燦爛的笑容,既然老天爺和自己開了這麼一個玩笑,自己又何不與曆史再開一個玩笑?

憑借李蘭熟知的曆史知識,在每當劉備有所失誤的時候,從旁指點一番,加上五虎上將之勇,臥龍,鳳雛之智,統一天下還是有機會的。自己好歹也能混個一官半職,光耀家門,一想到“家”字,李蘭心中又是一陣巨痛,父母只有自己這個獨子,失去之後,現在會是什麼樣的悲傷?

李蘭知道此處是荊州,再詳細一點的地理就不清楚,只好信馬由缰,在初生的朝陽之下隨便策馬前行。坐下白馬似乎也能明白新主人的迷茫,盡量的放緩腳步,沿著平坦的大倒而行,不想打擾主人的思緒。


時間緩緩流逝,日已正午,李蘭體恤坐下愛馬,便下馬在路旁找一片草地休息片刻。三國時候的景色植被自然比後世不知強了多少倍,這一片草坪舒軟安逸,李蘭拿出馬良留在馬上的一些干糧,胡亂用些,便四平八穩地躺在草地上。昨晚一夜未曾合眼,李蘭此刻躺下之後,就覺睡意襲來,眼皮沉重,忘卻異世的父母,女友,眼前的無奈困窘的境地,將雙眼合上,迅速地進入了夢鄉。

在夢中李蘭又回到了後世,回到了家中,和父母,還有自己心愛的依依在一起吃飯,是母親特意為自己做的一桌可口的飯菜。可是正當李蘭拿起筷子夾菜的時候,卻被一陣喧嘩聲吵醒。李蘭嘟囔著罵了兩句,睜開眼睛卻被眼前的情景激怒,原來是幾名士兵裝束的漢子正在哄搶馬良贈與他的白馬。那白馬很通人性,知道自己的主人還在睡覺,這些人只是想將自己偷走,是以無論別人怎樣牽扯,都不離開。

那些軍士之中,便有一人忍耐不住,拿起手中兵器木柄,不住擊打白馬臀部,已經有很明顯的幾條青淤傷痕。“住手。”這匹是李蘭在這異樣空間的唯一朋友馬良所贈,而且也是自己心愛之物,哪能如此讓人糟蹋?李蘭也不管對方人數眾多,而且兵刃在手,急忙跑了過去,大聲喝止。

這幾名軍士看見李蘭躺在一旁,也知道他就是白馬的主人,這個時候全國戰亂,戰馬猶為精貴,再加上這匹馬生得雄壯挺拔,心中癢癢,卻礙于上面嚴令,不能搶掠殺人,是以想乘著李蘭熟睡之際,將馬牽走。哪知這馬偏偏就是不識抬舉,反而還踹傷了一人,所以帶頭之人便以兵器驅趕,不想李蘭在這時驚醒,並且氣勢洶洶地上前阻攔,倒讓這幾人都是一愣,看著眼前這個儒生打扮之人怔怔出神。

還是帶頭那人很快反應過來,嬉笑道:“這位小哥,這馬是你的?”

李蘭點了點頭,道:“不錯,你們別想打它的主意。”

那人訕訕一笑,神色之間頗為失望,只好歎息一聲,對著旁邊數人道:“我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