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第二百四十五章

當蜀漢與曹魏雙方在隴西交戰的時候,南陽司馬懿與曹真的戰事也進行的如火如荼。曹睿認定司馬懿與蜀漢李蘭勾結,傾長安,洛陽兩京之兵與汝南曹休一起,共計大軍三十余萬,分三路夾攻宛城。饒是司馬懿老謀深算,在這樣實力的絕對懸殊之下,也只是節節敗退,勉力抵抗。

魏大將軍曹真督洛陽之兵南下,攻魯山,月余破之,守將王濤戰死,司馬懿痛失一臂。大司馬曹休率汝南兵馬,攻葉縣,破之,兵進博望。左將軍張合率長安大軍,破儷縣,駐兵鎮平。三路大軍彙齊,大有一鼓作氣,攻占宛城之意。

本來就是火燒眉毛的時候,又有軍報傳來,原本按兵不動的荊州郭淮也提兵北上,進駐新野。宛城只有不足十萬兵馬,應付三路魏軍已是頗感覺吃力,聽到郭淮的荊州軍也要來分杯羹,宛城眾將不禁憂心忡忡,有些貪生怕死之人便已經在預謀後路。城中大戶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攜財逃亡,但私下也有不少在挖地埋金,只有鎮南將軍府中卻是一片安甯,看不出任何驚慌錯亂的征兆。

司馬懿坐在主位,若有所思,右手不住地捋著自己的胡須,大約是想得太入神,偶爾用力過度,扯下一根兩根胡須飄落在地,也渾然不覺。下面分坐著五人,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在當年曹操欲圖宛城之時,小小年紀便用計擒殺自己的親伯父司馬朗。現在經過十年的曆練,也都成了足以獨擋一面的後起之秀。余下三人分別是司馬懿鍾愛的弟子鄧艾,心腹部將戴陵以及投靠而來的臧霸之子,臧艾。各人表情不一,卻都出奇的安靜,似乎都在等候司馬懿的決定。

“父親。”司馬昭最先打破房中的沉默,道:“如今戰事不利,不妨先忍辱求全,孩兒願代兄長前往成都。”

司馬懿這才抬眼看向眾人,面無表情地問道:“汝等可還有別的意見?”目光卻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鄧艾的身上。鄧艾知道老師是在詢問自己的意思,只得起身輕歎道:“二公子願代兄冒險,其心可嘉。只是公子這一去,老師便要受制于人,想要東山再起,便十分困難了。弟子愚見,不妨再等些時日。”

“還要再等?”司馬昭頗不以為然,爭道:“且不說曹真的大軍明日就要兵臨城下,便是郭淮的期限也只在今日,使者就在外廳等候。若再推托不允,只怕荊州兵馬也要在背後捅我們一刀。”鄧艾被他一頓搶白,又不見司馬懿有任何表示,只好默然坐下,不複再言。

司馬昭見鄧艾退開,便又繼續道:“魏武在時,父親鎮守宛城,便被視為心腹之患。如今魏主大興甲兵三十萬,必欲得之而甘心。鄧兄總以為蜀漢李蘭一旦出兵,曹睿便會移兵長安,但現在隴西戰事已起,卻不見曹真有任何退兵的跡象,反而越戰越狠,越攻越急。大約魏主有心先取宛城,再保長安。宛城軍力實不能與曹魏相抗衡,父親何不就暫且應了李蘭,歸順蜀中,以求自保?”

司馬懿聽著愛子滔滔暢言,也不禁微微點頭。宛城與魏,蜀接壤,離吳之淮南也相去不遠,若魏攻則聯吳蜀,若蜀侵則複歸曹魏,以宛城地位之重要,不論哪一國都不會坐視此地落入他國之手。回想當年自己奪戰宛城,便是想借此在三國的夾縫之間,求得一席之地,再圖稱霸大業。這些年以來,都證明司馬懿的想法是很正確的,以曹操之奸詐,曹丕之陰險都不敢輕易加兵宛城。十余年,司馬懿內施明政,外修甲兵,只望有朝一日,曹魏與蜀漢或者東吳先開戰,自己能坐收漁人之利。


可是萬萬沒有讓司馬懿想到的是,魏國新皇帝曹睿即位之後,第一個居然就是拿宛城開刀。對于洛陽流傳造反檄文之事,司馬懿也有所耳聞,但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自己咽。難道還親自到洛陽去向曹睿解釋,那是吳蜀奸細所為麼?只恨魏國朝廷上養得全是一群飯桶,連如此淺顯的離間之計都看不明白,也不勸阻他們的皇帝,便貿然的興兵南下。

戰事剛起之時,司馬懿也並不十分擔心,因為他知道宛城戰事一起,或者汝南,或者長安便會也跟著燃起戰火。不管怎麼說,與蜀漢或者東吳比較而言,宛城還並不算是什麼毒瘤。一旦有這兩處軍情告急,宛城的魏軍便可不戰而退。司馬懿的算盤打個確實不錯,只是曹睿遠遠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睿智。竟然本末顛倒,在李蘭兵出漢中之後,居然沒有讓曹真退兵的意思,而是派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夏侯懋去守隴右。難道在年輕的皇帝心中,自己比蜀漢的李蘭更能威脅到他的皇位不成?

司馬懿自然不知道李蘭為了讓曹睿相信他與蜀漢有所勾結,花費了多少心思與工夫,只是以為曹睿遠不及起父祖英明,甘願丟失隴右,也不肯放過宛城。既然曹睿沒有退兵的打算,司馬懿也不是吃素的,調兵譴將與曹真交戰數次。雖然略有小勝,但雙方實力過于懸殊,最終不能止住曹真進兵的腳步。

等到三路魏軍都要兵臨宛城城牆之下的時候,駐紮在樊城的郭淮也終于有了動作,提兵北上,並派來使者。使者持有成都的那半個傀儡皇帝劉禪的詔書,聲言司馬懿若是能歸降大漢王朝,便可受封鎮軍大將軍,宛城侯之爵,永鎮宛城,並且郭淮可以引荊州之兵,幫助司馬懿擊退曹魏兵馬。當然這樣優厚的封賞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司馬懿必須派子前往成都供職,詔書上說的體面,什麼“有子聰慧,才堪大用,願為朕之左右”都是借口,說直白一點,不過就是要有個人質在成都,否則怎麼能對司馬懿放心呢?

得到這樣的消息,司馬懿也難以抉擇,所以才召眾人前來商議。次子司馬昭認為時局過于不利,可以暫時歸順蜀漢,以達到借兵自保的目的,而且願意前往成都為質;但鄧艾等人卻有相反的意見,畢竟有了一位公子被困在成都,司馬懿日後便投鼠忌器,處處受蜀漢朝廷制約,想要在像以前一般獨立在三國之間,怕是不複可能。雙方意見不一,也都不能最終說服對方,只能是靜靜等候司馬懿的最後決斷。

司馬懿平日自問謀略過人,此刻卻覺得自己像個傻子,處處都在被一根無形的繩子牽著鼻子走,而那一頭牽繩之人,很可能就是蜀漢的李蘭。當年在許都之時,司馬懿與李蘭也有數面之緣,只是萬萬不曾想到,對方會是自己眼下最厲害的敵人。從新皇帝曹睿即位之時,散發造反檄文,攻打樊城一步一步將曹魏大軍引到自己的身上,而李蘭卻在隴西跟個紈绔子弟交手,想要取勝怕不比捏死一只螞蟻還要容易?等到宛城告緊的時候,又派人送來招降的詔書,欲借此不廢一兵一卒便將宛城劃歸蜀漢治下,計算得也未免過于安逸。

司馬懿雖然能洞悉李蘭的計謀,但卻想不出應對之策。答應李蘭,固然日後受制;不答應,只怕不等郭淮帶兵繼續北上,曹真的三十大軍便能讓宛城內外吃盡苦頭,不論最後能否堅守得住,此戰之後,宛城多半再沒有可以獨立在三國之外的資本了。

司馬懿越想越覺得無從選擇,終于還是長長地歎息一聲,道:“李蘭實乃吾平生所遇之最陰險狡詐者。”話音剛落,便聽有人接口道:“將軍何必長他人之志氣,滅自己之威風?”司馬懿抬眼視之,說話者正是臧艾。


臧艾自從父親死後,便與呂容等人分道揚鑣,轉投宛城司馬懿。司馬懿固知其父死于曹丕之手,斷無向魏之心,是以收錄麾下。多年來臧艾憑借自己才智,深得司馬懿賞識,用為心腹。只是對于父親之死,臧艾心中深懷歉疚,一心欲滅魏以報父仇,平日不苟言笑,與司馬懿二子及部下諸將皆不十分交往,顯得有幾分特立獨行。對于是否歸降蜀漢之事,臧艾也並不曾有所表示,卻不想在司馬懿說話之後,竟然出此一言。

司馬昭此刻心情本來不好,又見臧艾出言無禮,便要開口呵斥。司馬懿卻急忙使眼色止住,起身走上前,問道:“莫非太和(編的字,我找不到,555)心中已有定策教我?”臧艾也起身道:“不敢。只是現下曹真三十萬大軍即將兵臨城下,此所謂燃眉之急也,將軍此刻若是連宛城尚且不能保全,何談後計?”

臧艾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言語之間透露的消息,便是要暫時答應歸順蜀漢。司馬昭聽到他支持自己的意見,心中的怒氣頓時消去大半,有心想讓臧艾明確說出心意,乃問道:“那臧大人可是贊成吾之意見?”

鄧艾在旁也能聽出臧艾言下之意,他與司馬昭兩人意見相左,都不能完全說服司馬懿,惟恐現在多了個臧艾,說得司馬懿心動,也急忙道:“太和之言過偏。以某之見,夏侯懋必不是李蘭敵手,少則一月,多則三月必然大敗。啟時李蘭大軍進犯長安,曹睿便是再能忍耐,也不得不抽調宛城兵馬救援。宛城之圍自解,此刻何必要送公子前去成都?”臧艾轉眼看向鄧艾,冷笑兩聲,突然問道:“鄧將軍何以認定李蘭會進犯長安?”

鄧艾一直反對歸順蜀漢,便是考慮到李蘭絕對能擊敗夏侯懋,而進一步侵犯長安。長安乃是西漢舊都,關中重鎮,一旦遇險,曹睿肯定會放棄宛城,移兵救援。可是現在被臧艾反問一句,頓時啞口無言,鄧艾都能想到只要蜀漢軍隊進犯長安,宛城之圍便立時能解,難道老謀深算的李蘭會想不到麼?既是如此,李蘭在擊敗夏侯懋之後,很有可能像郭淮攻取樊城之後,就地休整,並不急于進兵,定要讓宛城先屈服在曹真與郭淮的雙重壓力之下後,才會對長安采取下一步軍事行動。鄧艾想通此節,額頭冷汗直冒,自己兵略或者可以傲視諸人,但說到這樣的陰謀奸計,卻總還是頗有不及。只是歸順蜀漢的條件,是要派子為質,這樣日後又該如此才能擺脫劣勢?鄧艾又不禁問道:“若公子前往成都,日後李蘭但有所命,老師能不遵行麼?”

司馬懿最擔心的也正是這個問題,春秋戰國時候,多有譴子為質的例子,也很有不把自己兒子性命當回事的父親。司馬懿雖然可以稱得上是亂世梟雄,但當真能要棄自己的兒子性命于不顧,似乎還不能狠下心來。也只能轉看著臧艾,希望能從他口中得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臧艾輕咳嗽一聲,道:“當初曹丕繼位之時,三爺也在洛陽伴駕,皇帝可敢動他分毫?只要將軍有兵權在手,公子即便前往成都,焉能受辱?李蘭想用公子來威脅將軍,將軍卻如何不能以宛城來威脅李蘭?李蘭兵出漢中,其志不在小,但隴西涼州卻非中原腹心之地。李蘭欲爭天下,便要以荊州之兵北上,宛城何其重要?只要李蘭心中想要得到宛城,而將軍又能穩守宛城,李蘭如何敢為難公子?”

臧艾一連幾個反問,都說的十分有理,司馬懿聽得連連點頭,道:“李蘭欲得宛城多時,否則何苦花費如此心機迫我至此也?”

“正是如此。”臧艾複道:“李蘭使人勸降將軍者,蓋因其不願見宛城複落入曹魏之手。將軍隱忍而降,乃使郭淮與曹真相爭,從中獲利。又李蘭得將軍歸降之消息,必舉兵進犯長安,如此曹睿必抽調曹真等將回鎮長安,宛城之圍亦可暫解。啟時兵圍得解,將軍仍鎮宛城,手握數萬雄兵,未必定要聽從李蘭節制。想當年秦國多少質子留在六國,可秦人何曾有一日忘記攻伐六國之地?”


司馬昭在此時也道:“父親掌有要地重兵,孩兒自當無憂,若宛城不能得保,則舉族傾覆。父親豈可因孩兒一人之念,而廢大事?家中有兄長代盡孝道,孩兒也當無後顧之憂。”

司馬懿轉看眾人,連方才極力反對遣子入成都的鄧艾也都默不作聲,便要點頭答應司馬昭所請,卻又聽臧艾道:“二公子前往成都也未必是百害而無一利。”等眾人眼光都看向他時,才又繼續道:“李蘭獨掌蜀漢朝政多年,雖然內有政績,外有戰功,但功高蓋主,權重于帝,豈無弊乎?李蘭之所以出屯漢中,便是因為逼死主母,與朝中忠于劉氏重臣,如蔣琬等不能兩立,惟恐禍起蕭牆之內,才不得不帶兵離開成都。其驕橫跋扈如此,不要說皇帝劉禪,便是朝中的故舊之臣,誰不是敢怒不敢言?二公子前往成都,大可暗中行事,若能為將軍取得劉禪與眾臣的支持,非但不懼李蘭,或可徐而圖之。”

李蘭與蜀漢朝廷究竟關系如何,司馬懿等人都不得而知,但其派兵深夜圍宮,逼死皇後之事,早有細作報來消息。其行徑與當年的曹操別無二致,以漢末皇帝劉協之懦弱尚且知道發衣帶詔討賊,難道劉禪還比劉協更不如麼?如果司馬昭前往成都,也能弄到一份這樣的密詔送回來,扳倒李蘭肯定是不足,但也算是握住對方的小小命脈,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給予致命的一擊。

司馬此刻才覺得平日少言寡語的臧艾,一旦開口說出話來,都能入骨三分,當即對著臧艾抱拳,一揖到地。臧艾自然明白他心中所想,也急忙還禮,道:“屬下願隨二公子前往成都,定保公子周全。”這樣一來,事情就算定下,鄧艾的心中雖然仍覺不妥,卻也不知該如何勸阻,畢竟曹真的大軍馬上就要到達宛城,再沒有多余的時間讓眾人在此爭論,只好默默不語。能讓臧艾陪著司馬昭一起前往成都,司馬懿的心中也稍微放心些,當下便帶著二子來到前廳,會見等候多時的蜀漢使者。

馬秉首次跟隨郭淮出征,便接受下勸說司馬懿歸降的重要任務,心中高興之余,難免有幾分擔憂。司馬懿能在曹操的眼皮底下隱忍多年,最終割據宛城,想來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不知道他會不會按著大將軍定下的謀略,一步一步地走進甕中。在聽到司馬懿親口說願意接受大漢皇帝冊封的時候,馬秉強壓心中狂喜之情,起身道:“將軍順天應人,顧念宛城百姓生靈,實在是大仁大義,下官甚為敬佩。”司馬懿連聲不敢之後,才道:“日後一殿為臣,吾父子三人還要大人多多照應。”

“將軍說哪里話?”馬秉複道:“將軍威名遠播,便是大將軍也仰慕得緊,下官日後還要多多請教才是。”說著又輕拍兩掌,讓身後隨從將手中的木盒奉上,道:“此乃李大將軍送與將軍的禮物,還望將軍笑納。”

司馬懿言謝之後,便示意長子司馬師接過,又聽馬秉道:“將軍何不打開,讓下官也見識一番?”隨笑謂司馬師,道:“為父也想知道李大將軍送的何物。”司馬師依言打開木盒,卻見里面整整齊齊地疊放著一面旗幟。司馬昭急忙取出,迎風而展,上面赫然鏽著“大漢宛城侯鎮軍大將軍司馬”。看著這十二個大字,司馬懿的心中突然有一絲莫名的恐懼,難道李蘭當真認准自己會歸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