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第二百九十五章

徐晃親帶大軍趕到魏郡之時,蜀漢各路軍馬也在河內完成集結,不僅魏延、于圭、王平等宿將齊至,就連涼州徐邈為了表現他對新主子的忠心,也派遣上將徐質帶著五千騎兵,糧草若干前來助戰。對李蘭來說,徐晃算得上是老對手,而且還在他手下吃過好幾次虧。雖然這次不論從戰事大局,還是從本身的兵力而言,漢軍都遠勝魏軍,李蘭卻還是不敢有絲毫大意,全軍徐徐而進。越是在得意的時候,越不能出任何的紕漏,這麼多年,李蘭早養成了謹慎小心的性格。

兩軍尚未開戰,東吳孫權卻派來使者,那使者不是別人,乃是曆史上東吳後期的權臣,諸葛恪。在這節骨眼上,孫權突然派人前來,諸將皆不明其意,倒是李蘭成竹在胸,只留下魏延、桓易二人在帳中,然後命人將諸葛恪請入。且不說諸葛恪在曆史上的名氣,就是這次向孫權獻計,聯合公孫淵共破曹魏,也能顯示出其卓越的政治軍事眼光。入內行禮之後,李蘭也不禁多打量了幾眼,而諸葛恪的心中,也同樣對這個聞名多年的李蘭有著同樣的好奇與欽佩。

片刻之後,李蘭為主,先開口問道:“不知吳候派大人前來,有何貴干?”諸葛恪笑答道:“吳侯得聞將軍興兵北伐,故使下官前來恭賀將軍旗開得勝。”李蘭哈哈笑道:“吳侯曾數次派使者約會本將軍出兵,只是蜀中糧草轉運不便,直到現在才出兵相助,實在慚愧。”

“將軍哪里話。”諸葛恪急忙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軍自漢中出兵,先占隴西,再取長安,最後攻克洛陽,大軍疲憊,糧草不繼,自該休整些時候。”李蘭只道孫權這些派人前來,是要興師問罪,責怪自己不顧同盟之誼,不肯出兵呼應,現在聽諸葛恪這樣說話,也只好跟著笑道:“多謝吳侯體諒。”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諸葛恪正色道:“吳侯體諒將軍難處,也希望將軍能體諒我東吳將士的難處。征戰一年,前方將士早疲憊不堪,孫桓將軍上書吳侯,請求暫且休戰。吳侯顧念同盟之誼,所以才派下官來與將軍商議此事。不知將軍覺得如何?”

這幾句話出口,李蘭便明白其意。孫權深恨自己不肯按約出兵,非等到東吳與曹魏兩軍都疲憊的時候,才出來想獲取漁翁之利。東吳群臣又不是傻子,豈能看不出李蘭的用心?十萬大軍辛苦征戰一年,倒頭來便宜全讓李蘭一個人占了,孫權怎麼能甘心?至于孫桓上書等等,不過是些借口罷了。現在曹魏雖然局勢緊張,但如果東吳撤出戰斗,憑借蜀漢一國之力,與曹植手下數十萬大軍較量,未必就能占到便宜。李蘭不得不暗自苦笑,江東多才俊,沒有人誰傻到替人作嫁。抬眼看著諸葛恪,李蘭又心中一動,孫權如果當真要退兵,大概也就不會讓諸葛恪前來商量,必然是想要在自己口中得到些許諾,于是開口問道:“不知吳侯是何打算?”

諸葛恪遂答道:“魏國曹植派使者前來吳下議和,願將我軍所占之地盡數割讓,群臣皆以為該暫時停戰。吳侯仁得,體諒將士疾苦,也有心言和,只是將軍恰巧此時出兵,吳侯本著同盟之誼,又不願讓將軍孤軍作戰,所以十分為難。”

表面上把話說的十分客氣,但言外之意,便是如果李蘭不能許下比曹魏更豐厚的好處,那東吳便要置身戰局之外。魏延在旁聽二人對話,早明白孫權的意思,乃高聲道:“如今我軍在此屯有精兵二十萬,剿滅曹魏,只在眼前。貴軍既然已經疲憊,大可暫時休整,我軍自可取勝。”諸葛恪一聽這話,臉色頓時沉了下來,冷冷道:“既然魏將軍如此胸有成竹,倒是吳侯多慮了,下官這便告辭。”


李蘭不會相信曹植肯派人以這樣的條件與東吳議和,但是東吳按兵不動,曹植肯定是求之不得,而對于漢軍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魏延樂觀,並不代表情勢真正樂觀,李蘭急忙開口道:“大人留步。”諸葛恪奉命而來,沒有達到目的,自然也不會當真離開,于是順勢停下,道:“大將軍既然有必勝之把握,我吳下兵馬何必來自討沒趣。”

魏延聽其言語無禮,又想發作,卻被李蘭眼色制止,笑對諸葛恪道:“從來戰局瞬息萬變,本將軍又豈有必勝之心?若吳侯本著同盟之意,有心相助,本將軍倒是有幾分淺見,可使漢吳大破曹魏。”說著便示意桓易將地圖取來,平防在案上。

諸葛恪本是奉命來談判獲勝之後,雙方所占土地問題,但李蘭卻假意裝著不明白,開口討論兵事。軍略並非諸葛恪所長,也不知李蘭葫蘆里面究竟賣的什麼藥,只好道:“還請將軍賜教。”李蘭謙遜一句,便指著地圖道:“現在漢吳再加上遼東公孫淵,共有三支兵馬齊攻曹魏,曹植縱有天大的本事,也分身乏術,無力支撐如此局面。”諸葛恪並不是不知道現在曹魏的處境,明知在三路齊攻的情況之下,又加上曹植篡權,曹魏敗亡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才以退兵為由,要挾李蘭,于是點頭道:“只是我軍乃久戰之師,將士生怨,怕難以再繼。”

李蘭瞟了他一眼,假裝沒有聽見,又繼續道:“公孫淵自遼東起兵,攻占幽州非他莫屬。現在曹植主力大軍屯在青、兗二州于貴軍對峙,冀州守備相對比較空虛,我軍正可以優勢兵力推進。只要貴軍能將曹植拖在兗州數月,本將軍有信心能打敗徐晃,啟時曹植不得不回援鄴城,吳侯再起大軍隨後掩殺,則青州、兗州盡在吳侯治下。”

這一席話說起來,與軍略沾不了多少邊,但確實是諸葛恪最想聽到的,言下之意,李蘭是要將青、兗二州讓與東吳。諸葛恪心下十分滿意,乃笑道:“將軍高見。只是下官也有一策獻于將軍,不知將軍意下如何?”現在曹魏只占五州之地,既然公孫淵起兵,幽州肯定要分給他,而剩下四州,李蘭將青、兗二州劃與東吳,條件已經是相當的優厚,可諸葛恪卻還不滿意。李蘭也不禁有幾分著惱,淡淡道:“大人請講。”

諸葛恪遂道:“徐晃坐鎮鄴城,彼乃曹魏名將,下官非是不相信將軍能夠取勝,只是以為將軍不宜正面強攻,徒損士卒。如今徐晃率並州大軍南下,將軍兵力遠勝于彼,何不使別將駐紮河內,牽制徐晃,而將軍自引大軍北上,先占並州。上黨、晉陽為將軍所有,則鄴城難守,曹植必然北退冀州。吳侯再起傾國之兵北上,與將軍合攻冀州如何?”

李蘭聽完之後,不由暗自冷笑,看來孫權比自己想象的胃口要大,不僅想要青、兗二州,還想再分占部分冀州。魏延、桓易二人同樣覺得孫權的要求有些過分,都欲開口,卻聽李蘭道:“大人之議甚是。只是此朝廷大事,本將軍不敢擅專,還需奏報陛下,方能定奪。”


蜀漢權柄皆在李蘭一人之手,所謂上奏朝廷,不過是推委之辭,諸葛恪淡笑道:“將軍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事迫在眉睫,將軍卻還要千里轉奏朝廷,空耗時日,貽誤戰機,豈是善策?”

“可是……”李蘭剛說出兩個字,諸葛恪卻又打斷道:“大將軍手掌數十萬雄兵,正該當機立斷。吳侯還要等下官回報,若是延誤了時日,吳侯先行退兵,那下官也就無能為力了。”他是看穿李蘭不願意,也沒有把握單獨與曹魏交戰,所以步步緊逼,不肯退上。

“好。”李蘭不得已暫時答應下來,道:“就依大人之議。”諸葛恪這才放下心來,笑道:“將軍英明。”于是二人又商議些細節問題,就在這軍帳之中,由李蘭代表蜀漢,諸葛恪代表東吳孫權,訂下了共同攻打曹魏的盟約,約定曹魏破滅之後,東吳占青、兗州二州以及冀州高陽以東之地,而蜀漢只取並州以及高陽以西的冀州。雖然看似簡單的盟約,卻一直商討到深夜才結束。這樣的密盟,並不適合鬧得人盡皆知,所以李蘭只是命人簡單的准備些酒菜,就帳內四人淺飲幾倍,聊示慶祝。

次日諸葛恪便告辭回吳,李蘭親自帶諸將相送。到分別之時,李蘭突然笑問道:“本將軍心中一直存有疑惑,不知該不該問?”諸葛恪春風得意,笑答道:“將軍盡管開口。”李蘭便道:“不知吳侯派遣大人前來交涉,底線究竟是什麼?”諸葛恪複笑道:“不瞞將軍,吳侯只言,得青、兗二州足矣。”李蘭也跟著笑道:“如此說來,大人此番為吳侯多爭得半個冀州,豈非立有大功?”諸葛恪道:“還得多謝大將軍慷慨。”二人于是揮手作別。

看著諸葛恪遠去的背影,桓易打馬上前,低聲道:“此人倒是不可小覷。”李蘭卻含笑道:“易簡可聽過這樣的一句話?‘聰明反被聰明誤’。”說著便勒馬回營,絲毫不以多虧了半個冀州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