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家情(1)



第壹章:治家

或許曾國藩曆經了人世滄桑,對兒子與對諸弟的教育不盡相同。在一如既往強調勤儉、孝友,教導二子進德、修業的同時,曾國藩屢屢告誡他們不要熱衷入仕做官,不要熱衷科舉考試,要不忮不求,讀有用之書,習有用之學。

家情

曾國藩的祖籍為湖南衡陽。曾家在清初最早遷到湖南湘鄉的祖先(通常稱為“始遷祖”)叫作曾孟學。曾孟學六世孫曾應貞(族中稱為元吉公)生了六個兒子,其中第二個兒子曾輔臣便是曾國藩的高祖。曾輔臣娶妻蔣氏(繼妻劉氏),二十一歲得獨子曾竟希(曾國藩曾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五歲時故去。

嘉慶十三年(1808年),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遷至湘鄉縣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楊坪。白楊坪即成為曾國藩的老家。曾竟希二子。曾國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稱其號為星岡公)是他第二個兒子。

曾玉屏生有三子。長子即曾國藩之父曾麟書(族中稱其號為竹亭公),次子早卒,三子曾驥云未曾生育。

曾麟書生有四女五子。曾國藩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三妹,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實際兄弟姐妹八人。

曾國藩在湖南衡陽的祖先數百年世代務農,沒有顯達之人。始遷湖南湘鄉的曾孟學一支第六世上出了一個地主,即曾國藩的太高祖曾元吉。曾元吉于清康熙乾隆年間勤勞致富,積聚了數千金產業,在衡陽青定塘、湘鄉大界等地置有土地、室廬,人丁也相對興旺。然同其他家庭一樣,六個兒子長大後,曾元吉將田宅家產全都平均分給了他們。只留衡陽四十畝田作為養老送終之用。按慣例,每一個兒子分得的家產與其父所留養老產業的數量大致相等或略多一點。從曾元吉所留養老產業的數量,可知其諸子分得的家產不會太多,其經濟狀況各自重新歸于中下等農民的水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元吉去世,他身後這四十畝田,由六房子孫“歲分其租以為常”,後改為祀產。嘉慶年間,在曾元吉之曾孫曾玉屏(曾輔臣之孫、曾竟希之子、曾國藩之祖)的積極主張和活動下,曾氏族長曾尊三、曾以彰召集族人,定議拿出一年應分的四十畝田租,于圳上置田十畝作為供曾元吉清明祭祀的公產。翌年,曾氏宗族又將曾元吉留下的靛塘灣四十畝田也“永為公祀田矣”。六房合置的十畝加上曾元吉身後的這四十畝,共五十畝公產,成為維系曾氏宗族祭祀助學等活動的經濟基礎。

如前述,曾元吉六子中的二子曾輔臣只有一個兒子曾竟希。曾竟希在父親去世三十二年後的嘉慶十三年(1808年)、自己六十六歲時,率全家十余口人離開與其他五房聚居的老家,搬到了湘鄉縣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楊坪,成為曾氏家族白楊坪始遷祖。白楊坪亦成為綿延五世、曾國藩離家出仕後魂牽夢繞的老家。此後,他多次在詩文中追憶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