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局只是開始 第二十七章節

望著遠處那黑幕樣的天空,蕭揚搖了搖頭,轉身對司徒濤說到“重新找條路,我們繞過去。”

裝甲營是兩個小時之前開始向京都東部的琵琶湖一線開進的,隨著第12集團軍和第39集團軍開始對京都展開進攻,短暫休整之後第54集團軍與近衛集團軍同樣恢複了自己的進攻節奏。近衛集團軍在北、第54集團軍在南,這兩條鐵流越過激戰中的京都外線,向琵琶湖沿線南北包抄、鉗夾過去。突破了琵琶湖一線,大垣便直接的暴露在中國遠征軍的兵鋒下了,那里距離第15空降軍所在的岐阜已經沒有多少路程了。完成與岐阜地區的空降兵的彙合,中國軍隊在日本的戰略意圖便已經初步達到了,剩下的事情便只剩下東京了。

作為近衛集團軍的頭號主力,第85機步師理所當然的擔任起了整個集團軍的進攻前衛的重責,而85師師長-賀平大校又將整個師的攻擊前鋒任務交給了整個師最具有戰斗力的兩支勁旅-師直屬裝甲營和偵察營。這讓所屬三個機步團大為不滿,作為85師的頭號主力,第253機步團更是怪話連天,團長-劉天年上校甚至認為是師長太過偏心了。

其實倒不是賀平偏心,85師的名號是衛國戰爭中拼出來的,尤其是裝甲營和偵察營,無論是海岸防禦戰還是小城保衛戰,這兩個營所發揮出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而這兩個營的軍事主官也都是從那場血腥的戰爭中走出來的,從戰場應變能力和作戰指揮能力上都要遠高于師里的其他中下層軍官。這並非是賀平太過于重視蕭揚、岳海波他們了,而不是將劉天年這些團、營軍官看沒了。在賀平大校看來,只有真正經曆過生與死考驗的軍人才是最合格的軍人。

琵琶湖位于京都府東面的滋賀縣,夾在京都府與岐阜縣之間,曆史上這一代也是接連爆發了多場戰事。日本曆史上最著名的梟雄-豐臣秀吉便出生在琵琶湖附近的長濱市。

作為古代日本京城-平安京(京都)的郊區,滋賀縣、琵琶湖一直都是日本皇族們的郊游勝地。這里溫泉眾多,風景宜人。據說當年紫式部就是在大津市石山溫泉內構思成了日本最著名的古典文學作品-《源氏物語》。這位日本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文學家除了寫下了《源氏物語》之外,還對中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有很深的造詣。

與高野山、恐山並列為日本三大靈山的比睿山便位于滋賀縣境內,比睿山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總本山,山中有數百座建築,相當具有曆史文化價值。平安時代的日本是相當迷信的,自中土大唐傳過來佛、儒、道三家在日本都得到了蓬勃發展,陰陽道、密宗在日本很受歡迎,比如日本曆史上最著名的陰陽師-安倍晴明就是那個時代。比睿山延曆寺被認為是正好位于平安京(現在的日本京都)的鬼門位置上,所以在這個位置上建立寺廟可以保護京都。

蕭揚他們這個時候可沒有心情去理會日本的曆史、宗教。自從登陸上日本本土以來,中國人越來越發現其實日本人和自己挺是相像的,他們也讀《論語》、《孟子》這類的儒家經典,他們也拜關帝,他們向往著中土的漢唐時代,他們甚至認為其實自己就是中國人。

蕭揚記得在部隊休整的期間,有位當地的日本漢學家曾經前來拜會過他們這些中國軍官。在談及中、日關系的時候,這位日本漢學家曾經很有感觸的這樣說到:

“日本在任何時候都是對中國充滿著羨慕的,那輝煌的漢文明讓日本人傾慕不已。不同于韓國人那種由拒絕一切漢文明到剽竊中華文明,日本人從來都是以自己為漢文明的一類而感到驕傲,在日本人的意識中所謂的東亞文明就是漢文明。只是叫法不同罷了。

從儒家到佛家,日本從中國得到了太多太多了,而中國的那種泱泱天朝之威又使得日本人即崇拜又自卑。所以在曆史上日本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中原王朝所說的蠻夷,直至現今,多數日本人都認為自己完整的保存下了古中國之風,而中國人卻將自己的根丟了。

對于曆史上發生的那一切,日本人就像是中國的一位遠房侄子一樣,當看到自己的本家親戚被外來的蒙滿這類的外族給入侵了的時候,日本人一方面是怒其不爭、一方面卻又想到這位本家親戚家中取而代之,因為在日本社會中存在著這樣的一種認識,相比于滿蒙外夷,日本才是正統的漢人。于是這一遠房侄子提著一把刀就殺進了自己親戚家。

出于自卑、島國狹隘意識等原因,日本在中國進行了錯誤的政策,日本人就好像是這個遠房侄子在將自己不爭氣的叔父殺死之後,已經被殺戮的血腥給刺激得變態了一樣,他只知道揮刀亂砍,胡亂殺戮親戚家的家人,最終被自己的親戚家里人轟了出來。

不管是在什麼時候,日本人其實比誰都想獲得一種認同感,他竭力的想去證明自己是中國人,但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表達。而一些軍國主義思想卻趁機而入,公然宣稱皇道思想,這給了迷茫、失去自我的日本人一個表達的方法,只是日本人並不知道這條路是錯誤的。”

對于這位漢學家的一番言語,蕭揚和岳海波等人都是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不過這位日本漢學家的有一句話卻是讓蕭揚感慨萬千-“這樣也好,中日兩國之間這一糾纏錯亂的關系可以得到最終的解決。日本人也可以從中得到解脫,如果能夠堂堂正正的被中國所認同,那麼這場戰爭終究是有意義的,無論是對于中國還是對于日本。”

的確正如這位日本漢學家所說的那樣,多數日本人在看待那些來自中國的軍人的時候是懷著極其複雜的心理來看待的。一方面是擔心、一方面是懷疑、還有些恐懼。日本人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對這些中國人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就像大陸戰爭之前那樣,當1945年戰敗之後,日本人開始意識到其實中國是對自己最好的戰勝國,相比于美國人的粗魯,中國實在是太具有大國風范了。盡管這其中有些右翼分子的叫囂,有些軍國主義者的瘋狂,但大局走向卻是中、日兩國之間的趨向于平和。日本人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即是充滿崇拜,又是充滿自卑。多數日本人都努力的想在中國面前找回尊嚴,這並不是說笑,其實日本人骨子里對中國是充滿著自卑的。他們竭力的想去通過金錢的手段證明自己,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就像是一個破落的貴族那樣,盡管很窮,但依舊渾身上下洋溢著那股子貴族的氣質。

1990年之前,日本之所以和中國走得很近,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日本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起到了一種溝通橋梁的作用。那個時候的日本人對中國充滿著幻想,盡管那個時候中國很窮,但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國就是天堂,中國就是那個美麗島。很多中國人都記得久留島龍夫的那兩本軍事小說《明斯克出擊》、《蘇軍在日本登陸》,這兩本軍事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日本人那複雜的心理,一本小說中出現了蘇軍入侵中國後,日本志願兵來中國幫助打仗的情節,另一本小說中出現了蘇軍亡滅日本之後,日本抵抗運動來到中國,並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幫助下,舉起流亡政府的旗幟,與蘇聯人做抵抗。這些虛構其實都是有依據的。那個時候的日本認為曆史上的那個中國又回來了,特別是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將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打敗的時候,日本人更是對中國崇拜不已。在日本人的思維觀中,中國應該是漢唐那樣的帝國,而不是腐朽無能、只知道割地賠款的滿清政府。之所以日本人當初支持孫文先生在日本搞同盟會,推翻清政府,這其中也有一定的類似原因的。

而到了1990年之後,隨著中國漸漸富強起來了,中國走向了崛起,日本人的態度又發生了改變,這主要是日本官方所起的作用。日本政府並不願意中國最終主導著整個東亞,他們對中國充滿著恐慌、不甘,那種自卑情緒更加的強烈。這個時候也就出現了中、日兩國之間的官方交往冷淡、民間交流依舊溫暖的奇特景象。不過這個時候的日本人最感到不解的是,堂堂漢文明的起源地-中國為什麼會那樣喜歡韓國。在日本人看來,韓國就是一群無知的下賤胚。而中國人的那股哈韓風讓日本人更是受不了,許多日本人認為中國國內的哈韓簡直是不可理解的、難以被接受的。這樣的中國難道會是當年的那個漢唐帝國嗎?

種種糾纏著的曆史原因、文化淵源、錯誤的理解、以及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脫亞入歐政策使得日本最終走上了不歸路。和中國之間的全面戰爭使得多數日本人不得不真正埋下頭來,正確的思考自己。而隨著中國軍隊登陸日本,日本人越來越多的和中國人發生了真正的接觸。以前官方、右翼份子總是別有用心的宣稱中國人野蠻、不講衛生、粗魯、沒文化、沒教養、已經將傳統文化丟得精光。可是當這些日本民眾真正和中國人發生接觸,尤其是于那些普通的中國士兵發生接觸的時候,日本人才發現其實中國人和自己很是相像。甚至要比自己還要好,他們善良、有禮貌、幾乎每個中國士兵都很靦腆、斯文,一點都不像那些美國占領軍那樣的粗魯,沒有教養。說到底中國畢竟還是當年那個貴族。

懷著這樣、那樣複雜的心理,除了那些右翼份子還在負隅頑抗之外,多數日本人已經從心底開始接納著眼前的事實,而且和中國人的相處其實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