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三十四章 牽動心弦


實上,山本首相高估了陸軍方面的一致能力。

在還沒有舉國發瘋的年代,陸軍里面同樣面臨著選擇的爭論。通過關東州和中朝邊境作為出發地進行攻勢作戰是陸軍形成的、比較占主流觀念,認為這是“勢在必然”,但就是否在中國渤海灣進行登陸作戰,陸軍內部進行了激烈的辯論,甚至圍繞著這個話題形成了持截然對立觀點的所謂“穩妥派”與“激進派”。

穩妥派認為,由于神尾師團在山東沿岸遭受了驚人的損失──至今不提全軍覆沒!證明了在非理想地帶進行登陸作戰的危險性,從軍事部署上來看,中國方面牢牢扼守著關內外鐵路,並有足夠的兵力進行機動作戰,因此突然性只在登陸開始後的短期內有效,一旦中國軍隊反應過來,很快就可能調集優勢兵力進行反撲,這是承受不起的壓力。

穩妥派舉出了神尾師團的例子,指神尾師團無論在戰斗力和戰斗精神方面均勝于當面中國軍隊(日軍一貫以自欺欺人來掩飾其驚人的敗績)但仍遭到挫敗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中國方面的兵力優勢,其二是中國方面的火力優勢。兵力優勢是日本陸軍不可能奢望得到的,如果在海灣進行登陸,日軍必須面對中國方面的禁衛軍,特高課的情報很到位,這是中國方面最為精銳的部隊。

中國方面的火力優勢則具有偶然效應──穩妥派認為,在沒有任何港口設施的海灘直接進行搶灘登陸固然具有隱蔽性,但對于裝備的輸送卻是一個災難,他們認為。神尾師團之所以遭到重大挫敗,乃是因為火力始終居于下風的緣故。這種後果地形成不是因為神尾師團原本編制內的不足,恰恰是因為該師團選擇了海灘進行搶灘,無法利用港口設施進行重型裝備裝卸,炮兵火力尤其是重炮火力方面先天不足,即便搶灘成功。也面臨著巨大的機動困難……

穩妥派經過分析,認為在渤海灣的港口城市進行登陸也不現實,第一,對于適宜登陸的港口。中國方面均在港口外布置了大量的雷區,阻隔了運輸艦隊地登陸,如果要通過掃雷清理出一條通路,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是追求速戰速決的最大弊病;第二,中國方面在這些港口城市還進行了武備強化。構築了大量的海防工事,特別是作為中國一貫以來重視京畿門戶政策地繼續。這些工事的防禦力都比較強。即便用戰列艦編隊進行對岸攻擊,也需要不少的時間,穩妥派經過論證,認為這段時間中國人足夠調兵遣將來發動反登陸作戰……

經過他們的嚴密分析,穩妥派認為在渤海灣登陸在戰略上是一步好棋。但在戰術上實現的可能性太小,現在已經不是20年前日軍圍攻劉公島的時候了,持有這種觀點地多半為日本陸海軍方面的中高級將領。

與穩妥派不同。激進派極力主張進行渤海灣沿海地登陸作戰,他們的理由似乎也很充足。第一,海灣是中國防禦的重心,如果能在這個重心實現突破,將有效威脅北京,有利于中國方面迅速承認其敗局從而保證速戰速決的實現,至于登陸中存在的困難,激進派贊同穩妥派地大部分觀點,但並不認為這不可克服──關鍵在于戰斗精神,例如“七生報國”這種精神武器。


第二,鑒于神尾師團的教訓,激進派認為非常有必要重新樹立日本陸軍的優勢地位,非常有必要在皇軍上下顯示戰功赫赫地曆史,以實際行動來洗刷神尾師團的恥辱,以此來證明神尾師團的失敗只是偶然的,不是皇軍的失敗而是神尾光臣這頭蠢豬的失敗;第三則是激進派立論的基礎,他們描繪了登陸後的美好前景,包括,可以有效切斷“支那方面首都與山東方向的軍事聯系”,可以形成對“北京的戰略威懾,逼迫支那方面接受我方條件”,在戰術上可以從“背後包圍支那軍隊在德州、膠州間的重兵集團”實現軍事部署上的勝利。

持有這種觀點的多半為下級尤其陸軍下級軍官。當然,與任何軍隊一樣,雖然激進派的人數要遠遠多于穩妥派,但掌握話語權的穩妥派卻是牢牢地把握了決策主動權。由于關東軍和朝鮮軍已經動員起來,雖然進行滿洲攻略戰的時間和日期來得更為漫長,但有了20年前經驗,陸軍方面認為還是可

取勝的。

但是,海軍在山本的授意下唱起了明顯的反調認為:“在目前歐洲大戰的前提下,帝國需要在北起東中國海、南到中太平洋等各相關海域執行任務……這已是海軍的極限,德屬太平洋諸島已經為我占領,目前艦隊急需修整,其他方面需要開發,強行推動滿洲攻略戰只能是一個局面,那就是財政被不堪重負的負擔壓倒……”

事實上,東亞的局勢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局面。舉凡大國,無一不將其當作戰略一盤棋來考慮。

自8炮火揭開歐戰的帷幕後,依據史里芬計劃而行事的德軍發動了進攻。不肯妥協的比利時第一個被德軍所碾碎,列日、那慕爾這些號稱牢不可破的堅固工事為德軍的重炮所摧毀,比利時軍被德軍分割、包圍,甚至于英國遠征軍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登陸後也只能幫助可憐的比利時人穩定局面而不敢去碰德國人的虎須。

直下、直下……由于法軍最高指揮官霞飛將軍對德國人的誤判,根本沒有考慮到通過比利時進行右翼大迂回的戰局,法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與德國人厮殺在了一起,法比邊境卻是洞門大開,乃至于德軍的鋒芒直逼巴黎。

在歐戰第一階段的作戰中,德國人取得了完勝。這就使得英國佬分外緊張于東亞的局勢,大不列顛並不害怕中國方面會投入兵力加入德國方面作戰,但卻害怕日本將力量完全陷入東亞作戰。特別是,日本作為一個財政赤字與國際負債累累的國家,很難支撐一場大規模、大范圍的作戰,這才正是要命……


梁敦彥秉承皇帝的旨意,對朱爾典開展了居間談判。第一是要求英國方面居間調停中日沖突;第二是告訴倫敦方面,倘若大不列顛能夠有效地束縛住日本人的手腳,中國將予以一定的回報。

什麼回報呢?

一個是財政支持,另一個是物資支持。由于在倫敦期貨市場上的斬獲和最近勝利消息傳出後華元的大幅度升值已經使得中國具有了溢價貨幣的地位,可以支持英鎊的地位穩定局面,而且中國方面進一步指出,倘若英國願意,中國願意一次性提前支付相當于5庚子賠款的貨幣用于英的穩定。物資支持則是最明顯不過的現實,由于美國人在中日沖突中明確表示反對日本,所以最近3月來美國在商業方面的利益上最大的,凡是中國能夠提供且戰爭緊缺的物資都由美國方面負責販運及買賣,美國人一轉手就是巨額利潤,而日本繼續的原料、鋼鐵、棉紗、大豆甚至海鹽的進口被中國方面所掐掉,英國方面如果能獲得美國一樣的地位,物資保障肯定是足夠的。

關鍵還看倫敦能否壓制住東京的野心。

而在日本內部,由于西門子事件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山本在做出決斷之前是不無喘喘的,他尤其擔心政敵的攻訐和中國方面的宣揚,即便他不關心個人地位,一旦因為丑聞而導致內閣垮台,對于日本舉國的信心也是一種崩潰。所以,他既要維持陸海軍協調的局面,又要維持軍方與文官系統的協調,還要維持日本與協約國家之間的協調,這三種壓力讓他夜不能寐。

而且,巴黎的戰事是異常關鍵的,倘若德國人取得了勝利,必將造成整個局面的沖擊──日本如果站錯了隊,將來會是什麼結局?

同理,中國也在異常關注著巴黎之戰的結果,雖然皇帝知道德國人不會成功,但曆史是很難假設的,特別是在收獲了戰車的信息並加以針對性運用的時候,德國人的命運會如何?

巴黎,巴黎,遠在數萬里外的地方卻牽動著東亞各方勢力的心弦。被逼迫的走投無路的法國政府計劃在形勢不利時遷往波爾多,但堅決不同意霞飛放棄巴黎的建議,指揮不靈的梅西米被法國政府撤職,亞曆山大.米爾朗取代了他的職位,他向霞飛提出了需要更多部隊的迫切要求,只是激起了霞飛憤怒的回答:“德軍不是幾天時間就能得到巴黎的。”這是令人幾乎難以想象的回答,軍方幾乎是公然地在違抗政府,米爾朗暫時咽下了這口氣,但霞飛的政治命運也在這一刻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