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約定(下)

每逢科考之年,在八月十五開考解試,連考三天.考中解試的舉子,又稱為舉人,冬季集中到京城,次年參加禮部主辦的科考,又叫省試.省試合格者,才能進入最終的決戰,殿試,決出最終的三甲,進士與諸科.

這個錄取率更低.宋初一般能錄取幾十名進士與一百多名諸科,比唐朝數量多了很多.可是讀書人更多了很多.不但有新舉人,還有數量更大的老舉人.除非特殊情況,象開寶六年,知貢舉李昉徇私事發,宋太祖複試,又錄得二十六名進士與一百零一人諸科,這個錄取率比較高了.一般情況下,只有百分之幾的錄取率,有時候只能達到百分之一點五.

因此落第的舉人考啊考,有的能考十幾屆,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心情平靜,遠非新舉人能匹敵的.十七歲考中省試,有,每一屆都有,可也就那麼幾個人,放眼宋朝,又有多少人在讀書,在考功名?

自家官人沒有做到,直到二十八歲,考了四屆後,才考中省試,中了進士的.眼前這個親家翁同樣考了三屆,二十六歲與自家官人一道考中的.這已經轟動鄉里了,更多的人是三十多歲才被錄取.還有的四十多歲,五十多歲.

當然,通過解試與通過省試,待遇也會截然不同.

舉人免除本人丁役,免納身丁錢米稅務,犯徒以下杖以下私罪,允許贖免.但一登省科,便可入仕做官,特別是進士科,赫然顯貴.做北宋前期的文官,想想都讓人流口水.

鄭朗終于沉默起來.

自持的是腦海里有了一個小型的圖書館,但需要一個融會吸納的時間,可圖書放在大腦里與放在圖書館里總是兩樣的,因此,自己說七年通過解試考.省試……就是再放一個圖書館進來,也未必有把握.

想了良久,道:"十,年."

"好,就依你十年,但七年內你必須考中解試科."

"喏."

崔有節離開,幾個婦人大憤,大娘說道:"朗兒,那是省科啊.一生能考中就很幸運了,十年後,你才多大?"

二娘說:"朗兒,大娘說得對,你今天的承諾太孟浪哪.有你這一句話,以後崔家想悔親就能悔親."

"是啊,朗兒,你上當哪,若是你真的能在十七歲就考中解試,二十歲考中省試,這天下間什麼樣人家的女子娶不到?就是公主也能下嫁咱們鄭家."六娘說道.

"平六姐,公主不能娶,一娶做不成大官了."七娘說道.

"你們不要吵了,還做什麼大官……"五娘將耳朵捂上.

親生母親云四娘一句話沒有說,只是擔憂地看著兒子.

是……很吵,但在鄭朗的耳朵里,卻如同一縷縷薰人欲醉的春風,一道甘之如飴的清泉.心志沒有成熟,是容易被這幾個婦人的痛愛迷失了,對于鄭朗,感到的只是溫馨,是可貴的親情.


道:"娘娘,我,不想,你們,失,望."

幾個婦人全部安靜了,然後七娘瘋狂地撲上來,揉著他的頭發:"朗朗,你終于懂事了,七娘我,我很開心."

其他的幾個婦人,讓他這句話,硬是激出眼淚.柔弱的大娘忽然說道:"朗兒,不用擔心,考不上就考不上,憑借我們的家世,難道不能替你找一個好娘子?"

"也,要,讀書."

"是,是,是."兒子的忽然懂事理,讓幾個婦人樂昏了,差一點手無足蹈.

……

其實崔有節真的不象幾個婦人想的那樣.

離開鄭家後,不住的將那張短箋拿出來看,左思右想之後,讓下人們將那個刺柏先帶回孟州,自己卻悄悄的前往應天府.

宋朝在開國之初將汴梁定為東都,將洛陽定為西都,這是宋太祖想將都城往洛陽,長安一步步地轉移,借山河之險,使宋朝國運變得更長久.然而宋太宗的建議,導致宋朝都城最後沒有遷成.到了祥符七年,宋真宗又將應天府定為南京,十幾年後,宋仁宗又將大名府定為北京.作為陪都.

宋朝各代皇帝還喜歡做一件事,對一些政見不同,或者犯錯誤不大的資深官員,流貶太過,放在朝堂上不合適,于是將他們一起放于幾個陪都休養.他要拜訪的正是這個人,神童晏殊.

這些年國家有些亂,真宗死後,趙禎年幼,劉娥主政,朝堂上丁謂與曹利用想大權獨攬,諸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的支持,遷為樞密副使.

但這時,犯了一個錯誤,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升任的原因他也知道,昔日宋真宗聞聽四川女人得漂亮,又很聰明能干,花錢買了一個四川人婦,也就是劉娥回來,很是寵愛.結果讓宋太宗知道了,將她驅逐出去.宋真宗舍不得,悄悄將她放在親信臣子張耆家收養.劉娥主政了,回恩的.

然而晏殊認為他才干不足以擔任樞密使的職務,強行力爭.接下來又犯了一件錯誤,從去玉清宮,有侍衛來遲了,晏殊犯了邪,用牙笏擊打這個侍衛的臉蛋.宋朝文官是高高在上,武官那就不是人了.侍衛不敢還手,他是國家副相,用的牙笏質量好,正宗象牙做的,打得很重很有力,"啪啪",只幾下子,結果侍衛的牙齒都讓他打掉了.

不過也不奇怪,寇准曾經穿著皇龍袍游街,宋真宗聞之只是一笑,這個老小子讓父皇寵壞了,穿就穿吧,別再將我往前線硬推就行.但兩罪歸一,將他貶知宣州.不久後,又將他改知應天府.

古代地方官員不得輕易離開治所的,重則砍頭,輕則挨大板子,拿烏紗帽.宋朝對文官十分優容,就是這樣,崔有節臨來之前,找了一個理由請好了假,一路偽裝,弄得象一個電影里面的特務,很詭異的來到鄭州.這個難度不高,從他的境內,過了黃河就是鄭州,鄭家在城外,不在城內,比較容易掩飾.

況且女婿出了這件事,心情也能理解.從鄭州到應天府,那可是一件高難度的事.

憑借這一點,崔有節也是用心了.

他拜訪晏殊是看中晏殊在應天府大力扶持的睢陽書院.不是晏殊開辦的,而是後晉商人楊愨所開辦,晏殊知了應天府後,大力發展睢陽書院,還力邀了范仲淹前來書院講學.原來書院就很有名氣,多有舉子中第,經過晏殊大力發展後,遠近聞名,前來求學的學子絡繹不絕.


崔有節看到女婿似乎有那麼一點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味道,與晏殊又有些私交,看看能不能托他的關系,將鄭朗塞到睢陽書院接受正規的學習.

鬼鬼祟祟的來到應天府,晏殊讓他嚇著了,問:"崔知州,你為何來到應天?"

崔有節搖頭,苦頭,說:"你先看一樣東西."

將短箋拿了出來.

晏殊沒有在意,隨意說了一句:"好丑的字."

"寫的人歲數小,一開始心情緊張,後面的字大約是他的真實水平."

晏殊就看後面的字跡.鄭朗的能力很有限,一分米體字的味道都沒有寫出來.否則能將晏殊嚇著.

北宋經過幾十年休生養息後,文風大盛,有許多文人在考慮字與文的事,做著嘗試性的變革.這是潛意識的感到不變不行,象電視台,今年放的是射雕,上海灘,明年放的改版射雕,上海灘,後年再來個B版的改版射雕,上海灘.最後還有幾個人去看電視?

書法亦是如此,要麼晉朝的二王,要麼唐朝的歐褚顏柳,其他的都是臨募作品,了無新意.最後書法藝術很有可能象漢賦,唐詩一樣湮滅在曆史長河中,淪落為寫字的工具.晏殊所認識的幾個很不錯的後進,如歐陽修,也在想從古字上尋找一種書法的新徑.

做得最成功的,不是蔡襄與歐陽修,而是後來的蘇米黃.

可沒有寫出來,晏殊疏忽了.

就算後面的字,也不會入晏殊的法眼,于是看文章.看後道:"若是少年人所寫,亦可.是誰寫的?"

"是我那個幼女……"崔有節說不出口.

"你那個女婿啊,"晏殊語氣十分玩味,臉上表情十分生動.

"晏相公,你也聽說啦?"崔有節額頭上涔出了細密的汗珠.

PS:這是常見的科考,還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科舉,甚至有不要臉的官員直接替子女討要官職,有的以後在正文中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