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刻絲(下)

刻絲又叫緙絲,克絲,克絲,之前還有織成,刺繡,織成是將所有文字圖案與地子同時織造,刻絲與刺繡是先制成地子,然後制作文字圖案,不同的是不去掉地子的稱為刺繡,織成後去掉地子的稱為刻絲.做工更複雜,效果也更佳.

"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嚵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十指春風盍至此乎?"

這項工藝出于何代不知,到了宋朝後進入了大成,後來元明都遠遠不及,只有清朝的工藝才追趕上來,可多了一份華貴,少了一份雅氣.

早先是貢品,後來皇家需要量大,結果聘請了優秀的織女,直接進入皇宛,在刻絲作與繡作里進行刺繡或者刻絲.坊間里流傳的刻絲制品良莠不齊,且十分昂貴.

並且也走錯了方向.

比如在自家店里面就看到幾件刻絲制品,是刻在衣服上的,這個很費工時,一織女一年僅刻一件衣服.鄭朗刻意留心看了一眼,卻讓他很失望,連他這個小收藏的,都看不上這幾件作品.但也難怪,好刻絲制品很少,就是有,也不是現在鄭家能拿上手的.

然不是最關健的.

刻絲制品不僅昂貴,還有高雅的一面,它是藝術品,不是用來當衣服穿的.就象後世再有錢,若用價值上百萬人民幣,明朝萬曆黑漆描金龍鳳紋筆練毛筆字,其他人會產生怎麼樣的看法?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臨募書畫,這才相得益彰,彰顯它的價值.

工藝也走錯了方向,皇家里什麼工藝不知道,但坊里的工藝,一女一織,浪費了速度與工時,一般大型刻絲,皆是多女協同絲織,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

但想到了另一個問題,氣沮了.不是織女,織女比較好請,只要出得起重價,定州的小機刻絲工藝十分成熟,也能請來工藝好的織女.真不行,憑借後來記得的知識,以及腦海里的硬盤,還能點撥一二.

不為賺錢,每年店里推出十幾件高檔的刻絲,都能提高店鋪的擋次.

然而,上哪兒去請書畫大家?

難不成自己還要練習繪畫?

腦海里翻轉了無數個心思,這一行,知道店里大約收入了.若是經營正常,一年收益三千緡錢還是有的,在鄭州不算是大富豪,但足以讓他能過上小資的生活.

電視汽車大約不要想,但這種生活似乎也不錯.要麼改天買一些硬鬃毛來,再用一塊竹片,做一個土制牙刷,再將現在這種用天麻,藁本,細辛,沉香,寒水石制成的牙粉,做成泡沫狀,那麼也可以刷牙了.

其他的熬一熬也就過去,再用上幾年功夫,考中解試,帶著功名,也沒有人敢小視自己.似乎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那個十年的約定,有些壓迫感的.

要不要從現在起學習繪畫,自己以前還有一些畫功底子,再認真學一下,綜合後世的一些畫法,成大家未必,可成一個小家,倒也能辦到.只是這樣一來,會不會分去心思?

一路想著,牛車到了自家門前.

幾個娘娘全部迎了出來,很是擔心.

大娘關切的問道:"宋伯啊,沒有與劉掌櫃他們發生什麼沖突吧?"

"沒有啊,神了,大娘."四兒喜得眉開眼笑,搶著答道.然後將事情經過,一股腦說出來.

"作孽哦,他們怎麼這麼黑心啊."幾個婦人一起叫了起來.六千多緡錢,放在那一家都不是一個小數字,其實真追究下去,碰到一個執法嚴厲的官員,四人是能全部判決死刑的.官司打到京城,都沒有用,貪墨的數量太大.


"這也好,朗兒處理很對,得人饒處且饒人."大娘撫著胸口說道.

"大娘,事情到這一步,爹爹也有錯,孩兒更有錯.人心沒有善惡之分的,每天經手大量錢財,爹爹管得又松,膽子一天天的大起來.再加上爹爹去世得早,看到我家孤兒寡母,又認為孩兒不爭氣,膽子更大.兒饒了他們這一遭,但店里面必須再派兩個新掌櫃過去,不怕浪費,否則到明年,又生出什麼事端.到時候,我家心好,反而會讓人以為軟弱可欺."

"大娘,小郎的話在理兒,"宋伯這一回算是服氣了,對自家小主人都快到了膜拜的地步.誰說我家小主人是敗家子的,看看那一家兒郎能有我家小主人聰慧?

大娘還在猶豫不決呢.

"大娘,防人之心不可有,害人之心不可無."鄭朗道.

"大姐啊,就聽朗兒的話吧,看看這幾個作孽的東西,若不是朗兒聰明,兩三年下來,都能將我們店鋪給賣了."

"豈等到兩三年,若是今年我們忍氣吞聲,明年店里面財產變會讓他們便賣一空.不會給我們兩三年時間."鄭朗苦笑.這樣的事,以前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發生的對象,主家都似象自家一樣,看似沒落了,結果被惡奴奪去了剩余的財產.就連官府都理不清,換句話說,律法是律法,無論任何年代,又能有幾個公平執法的清官?

四娘狐疑的看著親生的兒子,低聲問:"朗兒,你什麼時候學會算賬?"

對于宋代人,算賬也是一個技術活,各種算學經義不在科考項目之內,然而國子監里除了太學外,還有算學與律學,醫學,武學,書學,畫學以及道學,當作了重要的專科,為國家培養特殊人才.

"娘娘,真宗皇帝不是寫了一首詩嗎,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心里面卻在說,這首詩害得多少人讀成書呆子.

四娘不懂,也認不識幾個大字.搪塞過去,畢竟她才是真正的親生母親,臉上終于綻放出笑容.

但正事要緊,鄭朗說道:"大娘,你到舅家,讓舅父他們請兩個可靠的人手吧,店里面不看管一下,孩兒是不大放心."

大娘是一個沒主見的人,都這樣說了,只好點頭同意.收拾了一下行李,准備回娘家,鄭朗又將她拉住,說道:"大娘,稍等一下."

元旦節就要到了,家家備年貨,還准備一樣東西,桃符.原來是在桃印上刻有神荼,郁壘二門神的,後來蜀國于桃板上書寫對聯,漸漸流傳開來,用春詞代替了門神.但沒有用紅紙,還是用薄木板,長的能達二三尺,大四五寸,寫好了春詞,將舊的桃符拿下來,換上新的桃符.

鄭朗拿出一只桃符板,用毛筆寫了一行字:

堤林錯蒙煙,一對剪燕正欲回.

舅舅也是一個舉子,多次沒有考中省試,後來灰了心,但平時喜歡賣弄風騷.因此,寫了這個上聯,大有深意的.

大娘不懂,識幾個字,大約意思明白,天要下雨了,河堤上柳林蒙上了一道雨煙,但這場雨下得不大好兒,一對剪燕踏著春天的氣息,飛回來了.一副很清新的畫面.看到兒子寫完了上句,就開始用筆洗洗筆,不由奇怪的問道:"還有下句呢?"

"大娘,上句足矣,舅舅一定會喜歡的."

PS:諸位,若有下句,敬請對出,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