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岳父的糊塗

不想打擊大舅一顆老嫩的心,撒了一個小謊,道:"大舅,爹爹沒有過世前,聞聽太後此舉,曾在我面前評議過此事."

大舅捂了捂胸口,道:"朗兒,你差一點嚇著了我,真以為祥瑞出現."

但也納悶,就是妹夫說的,又怎麼著.他只說了太後務實,不喜歡祥瑞,後面的還要靠小家伙聯想.並且這兩件事皆是大事,自己知道,新知州知道,為什麼都沒有想到呢?

因此,看著這個小侄子,眼光也出現了一些畏懼與驚疑.

結果鄭朗猜中了,過程猜得有些差錯.劉娥呆在張府十五年,這十五年無所事事,只好博覽群書,研究琴棋書畫.她大腦里沒硬盤,可智商達,記憶力強,後來做皇後時,朝政事務與大臣相互的關系,只要說一遍,她就能記得所有細節,並且用高智商將來龍去脈理清楚.所以這十五年,已經讓她變成了一個才女.

包括書法,未必能寫出大家風范,但對書法的理解力,也過了劉知州.

看到後,十分喜歡,不但似是一種很好的新書法,而且僅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寫的.差一點讓鄭朗猜錯,正准備傳喚鄭朗,讓他到東京城,讓自己看一看.可她是女人,心思細膩,就看到了劉知州寫了八個字,改頑勤學,閉門苦讀.

沒有用劣與惡,壞,這三個詞眼,是頑皮.

劉娥感到有點不對勁,派人打聽了一下.其實不用去鄭州打聽,鄭朗的光輝事跡,東京城也在傳揚.先是壞的,如何十歲狎妓,如何撥小刀子.然後是好的,大家感覺不一樣,有驚奇,有慨歎,有愕然,有不解,有迷茫.這個華麗的大換身,大家一起不能適應.

本來是好事,浪子改惡向善,比如周處,史書都褒獎之.可劉娥聽到撥小刀子,眉毛皺了起來.這份"勇敢""狠強",使她想到了三個人,寇准,丁謂,曹利用.

估計讓鄭朗知道,能直接昏倒在地,咱連考中省試的把握,都不敢說,你老人家乍就將我與這三位大神相比較呢?

劉娥遲疑了,人才是不錯的,可她不喜歡果狠的人,要人才不要太多,朝中的王曾連中三元,才氣豈不比他高?但正因為礙了她的事,正准備找一個理由,將他罷出朝堂呢.

于是不報.

扣下來了,也不獎,也不罰.

倒是小皇帝聽聞此事後,悄悄翻出來,他最大愛好就是練書法,不過練的是飛白體.所謂的飛白體,相傳是蔡邕看到修鴻都門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受到了啟,創造的字體.筆畫里帶絲絲露白,所以名為飛白體.寫得好,往往產生一種很震憾的藝術美,從唐到宋,許多人皆練習這種字體.

但不代表著他對其他書法不懂.

看到後,先是驚奇,後是驚喜,十分喜歡.可他上面的老媽太強勢了,不敢吭聲.

劉知州也納悶,難得的天縱奇才,為什麼太後一聲不吭,然想到了老太太古怪而又強硬的脾氣,劉知州心中郁悶,卻不敢做任何表示.于是此事冷了下來.

中間的過程無人得知,但一開始時,讓鄭朗不勝其煩,聽聞後,許多鄉間學子前來登門拜訪.本想寫一張告示貼于門口,我只想安心的讀書,不是商人,要交往,要人脈關系,好做生意.也不是交際花,需要交際,需要人抬捧,來抬高自己身份.

可這樣一來,自己不是放達,而是狂妄自大,可以寫,但他的真才實學,遠沒有到那地步.只好苦著臉,接見,然後寒喧幾句,送客.

漸漸的,見到京城那個老太太沒有了消息,這一風勢才消停下來.

……

讓肖伯到山上砍了幾個粗竹子,用鋸子鋸成一個個小段,以節為底,中高部分為頂,並沒有打磨.只是試了一下刀.

經過一年多臨摹,繪畫的功底也有所長進.繪畫功底,僅能起輔助作用,與雕刻還是兩回事的.

也不求做最好,至少得做一個大模樣出來.

想做的正是另一件工藝品種,文房雜項之一——筆筒.


這事物很早就出現了,多用木頭,後來還出現用銅,等金屬做的筆筒.到了宋代後,又出現了瓷筆筒,如今鄭朗所用的筆筒正是用瓷做的.可是宋代筆筒做工都很粗陋,直到明代後,才展起來,工藝變得精彩,材料也更廣泛,各種精美的瓷器筆筒,玉制筆筒,象牙制筆筒,還有的就是竹子做的筆筒.甚至有的做工好者,後世能拍賣上千萬人民幣的價格.

竹制筆筒有,窮人家用的,砍一個筆筒,放上毛筆,至于在竹子上做雕刻,也許有之,但鄭朗還沒有看到過,腦海里也沒有印象.即便有,頂上無聊的在上面刻幾個字.

拿起了刻刀,腦海里知識有的,比如高浮雕,淺浮雕,鏤空深浮雕,立體高浮雕,剔地浮雕,圓雕毛刻等刀法,還有注意竹表與竹肌不同色澤對層次的影響,有的還會奩漆螺鈿.

取竹料時也有講究,最好是竹根部分,竹子向上長,幾乎都是一樣,直直的,但竹根受地形影響,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有的會長成奇形怪狀,對于做筆筒來說,卻是好材料.竹子本身的堅硬年齡顏色等等也要琢磨,將料做工.

腦海里一大堆知識與圖像,拿到竹筒,卻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其實,還是他的愛好決定了這個舉動.對婁煙使一個小壞,僅是借口,用四張紙寫上字,計謀也就成功了,何必非要用竹筆筒?

然而要做竹筆筒,就要鑽研,也會浪費學習的時間,于是給自己找了一個借口.就象學彈琴,學繪畫一樣.

鄭朗也知道自己水平,開始並沒有選竹根部分,甚至都沒有親自前去竹林,挑好的竹根.只選擇質軟的竹子前端試刀,搗鼓了一會兒,慘會忍睹.比他第一次向陳四娘學琴,更是可憐.

可他性格沉穩,能忍耐,並沒有氣妥,每天讀書讀累了,字也寫累了,或者學著繪畫,或者學一會兒古琴,或者拿竹筒出來搗鼓一下.繼續過著很宅的生活.

倒是幾位娘娘很奇怪的問了一回:"朗兒,你在做什麼?"

"大娘,三娘,四娘,六娘,七娘,我累了,刻著它好玩,當放松的."

"我的兒,苦了,柳兒,四兒,過來,替郎君揉揉手腕,捏捍胳膊,捶捶背."

"喏."兩個小蘿莉笑嘻嘻的跑過來.

大約看到鄭朗變好,大約聽到詩社上生的事,柳兒生份的態度轉變了很多.

她們會捶什麼背,幾個娘娘一走,鄭朗說:"得,你們還是息息吧,別弄痛了我."

笑嘻嘻的退下去.

不久後,平靜的生活被打破,收到了兩份邀請,第一份是他泰山來的,派了一個老仆,接他去孟州.生了這件大事,崔有節不可能不知.十分不解,寫了一封信給劉知州,我女婿那個字我看過,並不是很好,為何你如此誇它?

此時劉敬心中正郁悶,回信語氣也變得不大友好,說,你也是中過進士才進入官場的,為什麼一個字好壞,你都看不懂?士大夫說話,要講究一個溫文爾雅,後來富弼做了相,韓琦很不聽話,就勸.偏韓琦是一個十分霸道的主,做下屬要凌慢上司,做上司,要欺侮下屬.便不高興的說了一句:"你又絮叨了."

富弼也吵架,可第一次聽聞有人用如此粗魯的語言向他說話,色變,問:"絮是何言?"

韓琦只是聳聳肩,富弼差得差點吐血.

劉敬用了這個語氣回信,措辭算是很嚴厲了.

崔有節不好再說,是真是假,還是將女婿喊來,再寫一遭看看.但他心情同樣很郁悶,就算我上次看花了眼睛,可這個字還在我手上呢,怎麼就是好字?好在哪里!

越想越糊塗.

鄭朗也沒有回絕,帶了一些禮物,跟著老仆就去了.

但安的心眼有些兒不好.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