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進京

鄭家生了一件事,使鄭朗不得不將繪畫與雕刻放了下來.

鄭朗將陳四娘帶回家,幾位娘娘沒有反對.這也是在做善事,況且又是學琴.

可兒子漸大,到了長身體的時候.陳四娘教琴,陪伴于左右,小不礙事,大了,男女終有別.萬一的啥,不說沒有可能,特別是六娘七娘如何相處?看著兒子漸大,說話也越來越老成,心里面都有了心事.

後來鄭朗也解釋過,教兩年琴放人,隨便她嫁給那一個,不會刁難.

僅是學琴,稍安了心.

可總覺得是一個隱患,幾個娘娘瞞著鄭朗商議了一下,于是五娘六娘七娘串門子時,順便打聽此事.正好隔村一位沈家漢子喪了妻子,家境也可,五十多畝地,沈大郎本人居然粗識幾個大字.不好的就是還有三個孩子,年齡倒合適,才三十六歲.

背下里詢問了一下陳四娘.

陳四娘很感動,多好的一家人,將自己贖來,從來都沒有慢怠,連自己下半生都考慮到了.悄悄的跟著六娘,借著串門子,留心了一下,見到這個漢子長得還魁梧,人又老實,與人說話時,僅是憨厚的一笑.心中滿意了七分.

大娘還是不放心,相處了幾個月時間,也將她當作了自己家人.再派人詢問了一下,一個男孩,兩個女孩,男孩排行老二,十二歲,與自己兒子同齡,平時倒也乖巧.沈家大郎平時也無什麼不良愛好,因此雖中年喪妻,家中條件還可,住的房屋還是兩排三進三出的瓦房屋.

這一來,心才許了.

但自己願意了,人家未必願意,于是托人婉轉的說了一遍.

就是隔村的,百姓經常相互往來,沈家大郎還有親戚就在鄭家莊,也無意中見過陳四娘.長相不是很美豔,否則也不會淪落到這地步.可那是與婁煙這些俏行相比的,並不是一只恐龍,中等相貌.

並且這時候鄭朗名聲慢慢的正過來,至少鄭家莊與周圍幾個村莊百姓有好感的.旁的不說,就看人家整天呆在家中看書寫字,也知道變好了.能教鄭朗學琴,不管教什麼,大約不會差.

然後又交談,聽聞還認識不少字,心中更歡喜.自家孩子還正犯愁,若是她以後也教自己孩子,就憑這一點也值了.于是答應了,並且承諾,若是鄭家放人,一定明媒正娶,給陳四娘一個好名份.

兩相都願意,這門親事水到渠成.

鄭朗聞聽後愕然,問:"為什麼不同我商議一下?"

"你僅是一個孩子,這等婚姻大事,我們怎麼好與你說?"大娘和藹的說道.

鄭朗無言以對,不管自己多麼天才,要考慮一下年齡!

然後將陳四娘喊到一邊說:"別委屈自己."

"那漢子忠厚,奴也,也……"陳四娘紅著臉不說話.

但那份願意分明寫在了臉上.

鄭朗想了想,若按後世的角度考慮,這門親事不般配了,畢竟是一個村夫,陳四娘憑借這個琴技,也算是一個小音樂家.但放在這時代,似乎是很般配,出身卑微,琴技,也不會有人當作一回事.除非達到頂級大師水平,那麼會聞名天下.

這樣想,倒也配了.

忽然好笑,自己什麼時候變得如此俗?

道:"既然你願意,我讓娘娘們替你准備."

這一來,就上了正軌,可自己能等,沈家大郎不能等.于是放下了繪畫,也放下了雕刻,甚至放下了部分學業,乘著陳四娘未嫁的辰光學習琴技.實際上一心真的不能多用,若以學業為主,再輔以一兩樣業余愛好,作為放松壓力的,倒也可.可這段時間他選擇的項目太多,甚至為了四種新體字,又浪費了大量時間.學了很久的琴,進步不大.對他來說的,對陳四娘來說,進步已經十分驚人.

這一放,精中精力學琴,兩個月後,琴技居然真的大漲.離大家地步,十分遙遠,但比起向柳永彈《普庵咒》時要好得多,至少差不多的基本功全部掌握了.

以後琴彈得好與不好,要看他花多少時間去練習.

這才在十月底,將陳四娘出嫁.沒有讓鄭朗關照,大娘就主動拿出來許多嫁妝,真象嫁女兒一樣.從這一點看,大娘心腸真的很好.以至于陳四娘出嫁時,哭得象淚人一樣.


哭得差不多,鄭朗才說道:"四娘,我知道你喜歡我爹爹那把琴,可是先父遺物,不能給,等過幾年,若有條件,我帶一把好琴給你,權當報答你的授琴技之恩."

"大郎,奴只是愛,可奴的身份,那敢有這奢望."

"不要小看了你自己,若不是你命運不公,出身大家,再有這手好琴技,未嘗不是一名好仕女."

說了一些關照話,才讓陳四娘坐上花轎.

少了一人,似乎家里變得冷清起來.可這時候鄭朗卻遇到了麻煩,寫了幾天字,突然間,現自己寫的字很別扭,再繪畫,同樣也是如此.心中清楚了,瓶頸來了.

突破後,無論書或者畫,都會有再次的飛躍.突不過去,有可能很長時間就如此,甚至有可能會倒退.

吃過了晚飯,十一月初了,天變得很寒冷.

呼嘯的寒風從瓦棱上吹過,帶著一聲聲悲號,幾個娘娘開始生火取暖.

鄭朗走進前屋,看著幾個娘娘,心中好笑,這幾個娘娘都是典型的小富即安.看到店鋪收入正常,甚至比往年收益更高,對佃農的租子都沒有多大興趣,而且也很知足.

每天要麼在村中轉一轉,到了天一黑,絕對的關門.畢竟寡婦六前是非多.幾個婦人就坐在前廳一個勁的閑聊.

先喊好,媽媽多,愛多,可也麻煩,問好,要問七聲.

問過好,坐在下,說道:"兒想出一趟遠門?"

"做啥?"

"去哪里?"

七嘴八舌的問道.

"兒想去一趟東京城."

"去那麼遠的地方做什麼?"大娘擔心的問.

"又是武家那幾個哥子勾引你?"親娘四娘有些不悅的說道.

"不是,與他們無關,他們皆不知道.這是兒的想法,你們也看到兒每天在練字."

"對."

"是不是連劉知州都誇獎兒的字?"

"嗯."

"是因為兒的字里面有一股真灑之氣,可是兒每天呆在家中,閉門造車,卻使兒子遇到了瓶頸,因此,想出去轉一轉,看一看山河,養一養氣."

"那好,你去鄭州城吧."二娘說道.

"不行,太近,開闊不了胸襟."

"可你太小了,要麼我們陪你一道去東京城."三娘說道.

我出去只想看一看宋朝的河山,壯闊一下胸懷,帶著你們七個關懷到無微不至的媽媽去東京城,還開個什麼懷!鄭朗看著幾位娘娘眼中又擔心,又關切的眼神,很是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