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爭琴

又有幾張催更,吃不下去了,今天碼仁義,直接給千百年仁義一個新解釋,理了大半天,才將道理說出來,比較滿意.剛剛碼完,後天大家就能看到.

===================

其實老太太對他學不學書法,根本沒有在意.

鄭朗說得很簡單,但這句話不僅是為官之道,也是人君的擇才之道.李煜與宋徽宗亡國,正是將這點忘記了.將文章之才書畫之才當作了吏治之才,又不顧官員的德操,一味以才藝用人,結果用了許多宵小之輩,國家迅速**.

老太太不是這二個主兒.她看重的是鄭朗在內宮那一番言論,對政治的見解.

考不中進士又怎麼的?開一個恩科,豈不同樣錄用?況且她也不相信鄭朗連一個小小的省試都難住了.嗯,若不認真讀書,不好說的.若是加上解試,一年參加科考的學子最少有幾萬人,到了仁英時,最多一次達到四十二萬人,僅是貢舉省試的就能有兩萬人,然後從中選出那可憐巴巴的一點進士.

那有那麼容易錄取的?

看看鄭朗這幾年來,每天抱著駢文苦讀就知道了.

老太太沒有往深處想,一是不在意,二是以前都在悟道,又有那麼多釋家禪宗玄之又玄的說法在民間流傳,鄭朗說得有些玄,也能理解.于是道:"哀家聽聞你替劉少監制了一壺,去年讓他帶到宮中看了一下,果是雅趣……"

明白啦!

什麼字啊啥,敢情老太太根本沒在意,在意的是這個壺!

別看這個小壺,看看老老趙的小藍子就知道了.不給老老趙小藍子,趙普還振振有詞,不是針對你的,是針對你的子孫,防止他們操蛋,因此皇宮無論需要什麼,都得層層審批,這一來耗時長,過了一段時間,皇帝沒有興趣,還會不會再要?這樣你的子孫就不會象楊廣那樣窮奢極欲了.趙匡胤一聽這主意好,它就是規矩啦!于是皇帝無論升誰的官,給誰的錢,都要經過多個部門審批,對皇權進行自我監督.

在宮中說要賞給鄭朗一千金,那是王曾與曹利用不在,若在,老太太會很自覺,哀家不開這個口!

打聽到這個壺主要材料取自宜興的一種紫泥,一是宜興的工匠有沒有本領制出來,未必可知,二就是這個手續,她不敢開口,怕言官又要上書的啥,東西沒有討到,反而惹了一身臊!

鄭朗轉念想到此節,制度是好的,可也要看執行的人,比如花綱石……

既然老太太為了這件小東西,居然將自己召入宮中,只好說道:"這是臣民為了消遣,偶爾制作的小物事,多燒壞了,總共只有六件成品,一件贈給了劉少監,一件自己在用,還有一件給了大娘."

"為什麼不給你四娘?"

"……"鄭朗噎了一下,老太太,你難道派了大內密探零零八到我家打探過?不能不答,只好道:"啟稟太後,非是,成品少,家有七個娘娘,四娘雖是臣民親生母親,若是給她,其他幾個娘娘難免會有一些想法.倒是大娘操持家務,使幾位娘娘和睦相處,委實不易,只好僅給她一把.若是以後有空,多制出幾件成品,臣民再每人送一件.不過正好還有三把,臣民讓家中老家客回去討來,帶到京城,給太後,皇上,皇後一人一把."

其實清楚,老太太話中有話呢!

但不能回答大娘最大,以後此事兒還有許多波折.


含糊略過.

已讓老太太很滿意,道:"那好,你去吧."

"喏."

走了出來,四兒忽然道:"大郎,奴腿軟了."

自始至終,老太太一句話也沒有與她說,可宮中的氣氛,還有那種華貴,將小四子嚇軟了.

"你太沒出息,"鄭朗搖頭.

"鄭郎,不是,奴也差點嚇得話都說不出."江杏兒道.

這時候人們對皇權的畏懼,就是鄭朗知道,還是遠遠低估.所以他那種淡定,才讓其他人覺得稀奇.

無奈,將癱軟了的四兒扶上了牛車,返回客棧.

在路上,對宋伯說道:"宋伯,你到了客棧回去一下,向幾位娘娘報一聲平安,再替我取一千緡錢過來."

"大郎為何要這麼多錢?"

"前幾年我在家中就答應了陳四娘,替她買一把好琴,正好來到京城,幾天前看中了一把,價格也適中,替她買下來."

是無意中所遇,乃是道士衛中正所制,這時候衛中正還沒有後來的名氣,因此所制之琴價格並不貴,直到十幾後,為宋仁宗斫出"瓊響琴"後,聲名才大振.

看到後,鄭朗很驚喜,又親自上去試了試音色,確實是一把好琴.這是現在,若再過十幾年,這把琴沒有五百金也拿不下來.而現在僅開價一百來金,還一還價,一百金足矣.正所謂的物超所值.

正好讓老宋回家取壺,順便帶錢將它盤下來.

"大朗,錢太……多."

一千緡錢對于現在的鄭家來說,也非是小數字.

"是多,但嚴格來說,陳四娘也是我曾經的授琴先生,我又承諾過的,豈能以富貴看人,若那樣,我這幾年聖賢書豈不白讀了嗎?再說,她家已無親人,我家就等于是她的娘家."

宋伯還能說什麼呢?過了大半天道:"大郎,你就象大娘一樣,心好."

"做個好人吧,只要不濫老好就行."


宋伯走後,鄭朗繼續向周越求書道.這個時間會有些慢,最少得兩三個月時間,是進一步夯實他的書法理論知識,對書法的認識,但對突破起的作用很小,于是選擇了下一個目標.

這是兄弟倆人.

名氣還不是很大,但是後來名氣同樣非小可,老二蘇舜欽更是有名的大才子.黃庭堅所說的學書于蘇子美,子美正是蘇舜欽的字.但在書法上,老大蘇舜元稍勝一籌,特別是草書,非是蘇舜欽所及.

兄弟二人此時才二十出頭,兄長蘇舜元性格穩重一些,老二蘇舜欽性格卻十分豪放,不但字有新意,這時候複古風潮還不大,然而蘇舜欽已經與穆修好等人開始在鼓吹古文古風詩歌,許多豪俊多從之.又因為有才氣,被父蔭為太廟齋郎.蘇舜元也謀了一個小吏.但官職皆不高.

鄭朗到來,弟兄倆人都感到有些愕然.他們此時也略有才名揚于外,可在京城中,寫一筆好字的人不要太多,為何尋找到自己二人?

但不管怎麼說,似乎是一件很有臉面的事,于是細心的交流了一會.

老太太聞聽也感到納悶,所找的六人當中,若讓她猜,只能猜中周越一個.于是讓呂夷簡將歐陽修,范仲淹以及文彥博,還有蘇氏兄弟的字找到觀看.比較好找,上的奏章,科考時的試卷,等等.但真正能讓她看上眼的,只有范仲淹一個人的字,其他幾人也就那麼回事.

可老太太也很有幾分眼力,又細看了一下,終于看出單論新意,這幾人書法皆有了.不過也不明白,鄭家子是怎麼知道這幾人書法寫出了新意?

九月開封府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與老太太有連姻關系的大臣王蒙正之子王齊雄捶死老卒,新任開封府尹程琳受審此案.老太太想包庇一下,對程琳說道:"王齊雄非殺人者,乃是其家奴捶打至死."

程琳對答道:"就是家奴捶打的,也要交給開封府審理."

老太太默然.

這時候老太太還是很相信程琳的,畢竟前幾年他進獻了一幅《武後臨朝圖》,暗喻自己可以做武則天,只是反對的聲音太大,只好說:"我不能做當負祖宗事."

算是"自己的人",于是讓他按法處理此案.

鄭朗聞聽此事後,知道老太太有些粗心大意了,這已經是一個很不好的征兆.

但此時他也顧不了這麼多身外之事.觀摩了六人的書法,又接受了周越的細心指導,對書法領悟更深.可還是沒有找到突破口!更非是他所能管的.

鄭朗都有些心灰意冷,心里時常想到:難道我這一輩子就只能寫這六七分形似神不似的米體字?

正好宋伯回來,先將那把琴買下來吧.與店鋪掌櫃討了半天價,不是鄭朗討的,讓四兒與江杏兒去討價還價,他就站在邊上聽,好不容易將價錢壓到一百金.忽然聽到耳邊說道:"那把琴我要了."

聲音很好聽,鄭朗心里卻叫了聲不好,這個東西放在哪里無人過問,價錢會一落千丈,就怕有人哄抬,一哄抬,價格就會立即揚起來.若是抬到一百五六十金,難道為了這把琴,不顧字,不顧路上吃住用費,討飯回家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