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教化人族爭氣 第一〇五章 五帝治世


軒轅成人皇之位,前往火云洞清修,不理俗事,傳位與顓頊。顓頊感念軒轅之恩,奉軒轅為黃帝。從此開始了五帝治世的紀年。此時,聖人不能出世,只能讓門下弟子偶爾外出行道,至于人界,有神通之人不敢隨意前去,得以安心修養。

顓頊心胸寬廣,擅長謀略,知事明理。他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在顓頊任人主的時候,北到幽陵,南到交阯,西到流沙之山,東到大海之濱,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莫不歸附。

顓頊年老之後,離奇不知所蹤,讓高辛繼任人族之主,是為帝嚳。高辛出生就能說自己的名字,幼時被仙人帶走傳藝。他樂施好善,但是自己並不安于享樂。帝嚳十分聰明,極有遠見,能見著知微。為人仁慈但不失威嚴,溫和能謹守信義,修養極高,天下人都信服他。

帝嚳娶了兩個妻子,娵訾氏女所生的兒子叫摯,陳鋒氏女則生下了放勳。帝嚳離去後,摯代立。但摯是個短命鬼,上任不久就死了,于是大家推舉放勳繼任,改稱號為堯。

在堯的命令下,大臣們根據日出日沒的規律以及周天星辰的分布,制定了最初的曆法,並按照節氣指導民眾生產與遷徙。制定了一年的長短為三百六十六日,又設置閏月調整四季。

堯漸漸年老,就與臣子商議繼任者人選,臣子中有人上前推舉虞舜。虞舜名曰重華,是有虞族人。重華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于社會下層。

重華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在重華的生母死後,又娶妻而生子,名叫象。瞽叟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頑冥不靈,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瞽叟偏愛象,于是象母子為了獨占家產,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後快;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

舜雖然在家中被視為眼中釘,但是他對父母和弟弟沒有絲毫怨恨,以德報怨,只要家人有什麼要求,他都會盡力去滿足。舜在曆山耕種,曆山之人紛紛給他土地;到雷澤打魚,雷澤上人都給他住所,凡是重華居住的地方,地方民眾都慕名而來,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堯聽到大臣這麼推崇重華,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重華,並從女兒那里旁敲側擊,考察重華的品性。最後考察的結果讓堯非常滿意,就讓他專門負責教化人們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們在經過重華的教化之後,民風頓時改變過來。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煉。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梼杌、縉云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干。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于得到堯的認可。于是堯就要禪位給重華,但是重華覺得自己聲望不夠,德行不足,不願意接受。堯只好讓他暫時代行人主的職責,如果天命不讓重華繼任的話,就一定會有所顯示。

重華代行人主職責後,又過了二十多年,堯身死,但是堯死之後,尸首不翼而飛,只能建衣冠塚以代。百姓知道堯去世的消息,舉國同悲,如喪父母。舜下令為了紀年堯的功績,三年之內,四方不得宴飲,不能觀賞歌舞。

重華于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諸侯朝覲,民眾謳歌,鄉里斷案的時候,都到重華這里,丹朱處幾乎無人問津。所有的官員都稱這是天意,重華再也推辭不過,只好任人主之位,即為帝舜。

舜執政以後,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眾聖人、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系,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原來已經舉用的鯀、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于是此時舜命鯀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公平裁決,讓所有民眾能受到公平的待遇;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所有工匠都能致力而為;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上下咸讓;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自此,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還讓人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