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劫數再起看封 第一八五章 亂世春秋誰作主


桓公以管仲為相,首先實行國野分治,國都為國,其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並設每五家為一軌,十軌一里,四里一連,十連一鄉。又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在野則三十家一邑,十邑一卒,十卒一鄉,三鄉一縣,十縣一屬,屬設大夫。全國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

齊國的居民必須服兵役。農閑時訓練,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斗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

齊桓公五年,召集宋、陳、蔡、等國諸侯會盟,成為曆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桓公四十一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何人可代相,並舉出易牙、開方、豎刁三人。管仲一一反駁。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後,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尸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之後,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斂。

在北方的晉國,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後來,楚國攻打宋國,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穆公胸懷大志,卻苦于無賢才輔佐。有人告訴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請,卻得知百里奚已經逃到楚國。秦穆公願以重金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給。於是派使者到楚,要用五張公羊皮贖回。楚國不知百里奚才能,也就答應了秦地要求。當七十余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梏,以百里奚為國相。百里奚又舉薦朋友叔。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

秦國多次幫助晉國,可是晉國在秦國需要幫助地時候,卻從來沒有回報,後來,秦穆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死。秦國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將帶兵攻晉,卻在崤山大敗,三將全部被擒。兩年後秦穆公又派孟明視等帶兵東向,與晉軍戰於彭衙,秦軍再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只得轉而向西發展。

穆公三十六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和郊。晉軍不敢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地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三十七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後收服二十多個戎狄小國,稱霸西戎。


楚國在城濮給晉國戰敗以後不久,商臣作了國君,便是楚穆王。後來楚穆王暴病身亡,他的兒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將大臣中的忠奸分得一清二楚,便開始整頓內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將伍舉、蘇從提拔到關鍵的職位上去。當時楚國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莊王便任命了三個大臣去分擔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權力,防止斗越椒作亂。

楚莊王先後率兵滅了庸國,戰敗了宋國,又戰敗了陸渾的戎族。楚莊王還在大商朝的邊界上閱軍示威,嚇得商王急忙派大臣前去慰勞。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地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辟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地兩次內亂,終于和中原霸主晉國沖突起來。

楚莊王趁陳國內亂的時機,發兵降服了陳國。次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鄭國。陳國、鄭國全是晉國的屬國,楚國發兵陳

國,便是向晉國挑戰,對晉國的霸主地位不承認。弱,派兵援救鄭國。

兩軍戰于黃河之畔的邱城,這一場大戰中,晉國人馬,一戰之間幾乎全部覆滅,而三年末鳴的楚莊王終于一鳴驚人。以後,楚莊王又陸續傳魯、宋、鄭、陳等國歸順,他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後,成為另外一個霸主。

後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地態勢。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發起,舉行了兩次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隨後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吳國大敗,吳王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建議派人去賄賂吳國大臣伯喜否,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喜否伯喜否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伯喜否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這時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可惜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地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複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地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會常常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勾踐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從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常出兵與其它國家打伏。他還聽信伯喜否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

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數年之後,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兩年之後,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想起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拔劍自刎。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智、趙、韓、魏、范、中山)的手上。貴族之間也互相傾軋,晉國貴族只余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

數年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大商天子無力主持公道,只能加封三家為侯國。從此春秋止而戰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