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劫數再起看封 第一八七章 老聃立道家


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里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郁郁入車,悶悶返回。

老聃入朝歌之後,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商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老聃居朝歌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冥冥之中自有前定,恰好與太上老君別號相符。

那老聃在人間曆經世間百態,學問日益精深,竟然從古籍中悟出一絲天道至理。其實。這卻是玄都法師暗中留下的一點神通。本來象老聃這種資質地,一般來說。不用多久,便會被那些仙人選中,帶回山中修道,哪里會就這樣一直在塵世間停留。但是老子分出原神之後,便用神通蒙蔽了天機,那些四教門下弟子們。沒有一個能知道一點異樣。至于人教門下,又有那個有那個膽子前來收老聃為徒?那可是自家的祖師爺。到了最後,只能由玄都出面,在那些古籍中留下一些微言大義。

老聃身為守藏室史,乃是國立圖書館地館長,當時不比現在,圖書館四處都有,那可是囊括了當時天下的精華所在。也是有老君那一點靈性的原因,老子竟然能從那汗牛充棟的書籍中得到玄都法師留下的道法,修煉出神通來。

日月如梭。光陰荏,轉眼間已過數年。老聃隱身在朝堂修煉,竟然讓他自行創下一種道法。

老聃乃是一個心底慈悲之人,眼看天下大亂,各國掌權者無不努力改革,為的就是在天下這塊大蛋糕上面為自己多分得一塊。最可憐地是那些百姓,這些最底層的人們僅僅為了口食。不得不卷入這紛亂的浪潮之中。

在這個冷兵器的時代,戰爭中勝利者的榮耀就代表著無數條人命,都是利用那些普通民眾的血肉活生生的堆積起來。隨著一次次的戰爭,一個個弱小的國家被吞並,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地百姓死亡。往往一個城市被攻打下來之後,十室九空。一旦民眾稍微恢複一點元氣,立即就有那些野心家發動又一次的戰爭,如此循環不休。伴隨著一個個諸侯國地消失,千萬倍與貴族的百姓無奈喪生。

老聃在朝歌任職,雖然此時的大商名為天下共主。其實事實上,大商天子不過成了一個擺設。如今的大商。擁有的領土僅僅朝歌一城以及近郊的土地,距離稍微遠一點地都被那些侯國都紛紛自立。

各地諸侯根本就不理睬朝歌的態度,自己隨意四處攻伐自己的鄰國。每次天下發生大戰之後,只有當那些勝利者需要一個大義名分的時候,這個霸主梟雄才會想起大商。


這些勝利者往往就是隨便派來一個使者,然後將戰爭所有的責任推到那些戰敗國頭上。商朝此時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地盤沒地盤,根本就不是那些諸侯的對手。當朝廷接到那些諸侯國的上表之後,幾乎千篇一律的都是要求王室承認他們對那些占領之地的所有權。商朝就在這種形勢下,芶延殘喘。

在這種前提之下,老聃創下了一個教派,名曰道家。這個教派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道”是一切事物地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地超脫,不界限於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道家以為,“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世間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欲”、“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鑒于當

下大勢,戰爭不斷,民生困苦,老聃提倡人們必須放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境界,呼籲諸侯國君以“無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終希望回複“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狀態。

商朝日漸衰落,所有人都知道大商氣數已盡,只不過此時的諸侯國仍然沒有把握與天下人為敵,所以還必須承認大商名義上的統治。但是,就算這樣,朝歌仍然是天下的文化中心。數百年的積累並不因為國力衰退而有什麼變化。反而在這個時候,許多學識淵博的有志之士紛紛游學天下,希望能找到一條真正富國強民的道路。

這些大賢游學天下,一方面不遺余力的向各地諸侯推薦自己的觀點,一方面也吸取各地文化精華,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說。遍觀天下,要說典籍種類之多,數量之大,仍然首推朝歌。如此一來,朝歌便成了這些人的聖地。

老聃自成一家,這在當時來說還是絕無僅有的成就,名聲日益顯著。那些大賢到了朝歌,可以不去參見商天子,但是卻不能不去與老聃論道。

如果有任何一人能駁倒老聃,那他的名聲就可以馬上達到一個新的顛峰。因此那些大賢都把能在辯論中勝過老聃視為成名的最佳捷徑。就算不能勝過老聃,這些人也希望能在與老聃的論道中獲得一些啟迪。


老聃這個第一個大家卻是名不虛傳,無數次的辯論下來,不辯才無礙,讓眾多對手鎩羽而歸。

這個時候的人,特別是這些大賢都是道德高尚,品質極佳的人中龍鳳,都保持著極淳樸的品質。就算自己敗在老聃手下,也從來不掩飾自己對老聃的敬佩之情。何況朝歌地處中原,東邊沿海的漁鹽、西秦的鐵、三晉的煤,這些戰略物資不可避免的要從朝歌經過,朝歌也一直是天下的經濟中心,各國的商人都要從此路過。

自古以來,商人就是消息最靈通的人士。這些商人大都是一些極為著名的世家,從小也在族中接受各種教育。現在以老子的名聲,一旦有人前來與老子論道,只要條件許可,這些商家都會安排出時間來聽講。即使不能到場,時候也會一一打探。然後這些消息就隨著他們的腳步,往四面八方傳遞。

因為那些到達朝歌的人絡繹不絕,並且好多人一次辯論失敗之後,並不甘心,留在朝歌,然後過一段時間之後,又去與老聃辯論。老聃此時已經修成一些神通,平時除了研習古籍之外,還要更多的時間清修大道。被那些慕名而來的人騷擾的不堪其憂的老聃便定下了一個規定,每年僅僅春秋兩季舉行論道大會,歡迎天下賢哲共襄盛舉。

這個消息傳開之後,頓時在天下引起極大的反響,各地的才子紛紛往朝歌而來。而那些求學的弟子,平時只能學習老聃著下的經書,只有等春秋兩次大會前後,才能得到老聃的親自點撥。

這種聚會很快形成慣例,大家不約而同的將這個規矩傳揚開來。那些在各國任職的大賢,距離朝歌近的幾乎每次都到,而那些距離太遠的,也差不多一年要來參加一次。

老聃的道家體系中,首遵太上老君。隨著一次次聚會的召開,老聃聲名日盛,與此同時,人教聖人太上老君的名頭又一次在人間傳揚開來。

封神大戰之後,截教與玄天教聯手打壓西方教,人教與闡教又兩不相幫,因此西方教一直沒有機會往中土發展,整個神州大地,只有三清門下以及玄天教的道統傳下來。

如今老聃如此高調行事,讓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地位陡然提升,那另外三教的人再也忍不住了。

玄天、闡、截三教門下暗中來到人間觀察老聃,卻發現此人一團迷霧,無人能看出他的來曆。不過,這些聖人的弟子都知道一點,那就是能隱瞞過他們的神算的,肯定不是簡單的人物。整個三界,只有聖人才有這種手段。再看老聃的學說中對太上老君的推崇,那麼答案也就水落石出了,老聃的背後除了人教聖人老子,再也不會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