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和平傳奇

雖然戰爭在人類的曆史上更為顯眼,因為人類本身就有一種破壞的欲望,就如同憤怒時總想找人發泄一樣,另外還有一種占有的欲望,就如同大多數人對金錢的態度一樣,而正是這些欲望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人類的發展,引來了戰爭!但是,人類發展的主旋律永遠都是和平建設,只有和平建設才能夠帶來物質的增長,也才能夠讓人類發展起來,最終讓人類的欲望得到滿足。但是,正如同很多人過得都不順心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就不順利,戰爭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直到成熟的那一天! 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世界進入了又一個維持了近20年的和平時期。20年的財富積累,讓大多數國家都緩過了氣來。當然,也讓大多數國家的軍火庫都被生產出來的軍火給塞滿了。好象有一種規律在左右著人類社會的前進一樣,到了一定時期,終于有一場戰爭來毀掉積累起來的財富! 西方有社會學者做過分析,認為是當各大國的軍火庫膨脹到一定階段之後,和平持續了一定時間之後,戰爭的威脅已經走遠,那麼一些軍火進口國對軍火的需要大大降低,軍火銷售出現問題。那麼,這些把握著世界的超級大國就需要一場戰爭來給那些不再緊張的小國敲響警鍾,讓他們知道戰爭仍然沒有走遠,所以需要一場戰爭來讓自己的武器賣得更好。當然,這都是有一個時間限制的,一般的周期為15到20年。而這也正好是戰爭爆發的周期。咋一看起來,確實還是這麼回事,在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蘇領導的兩大陣營爆發的大規模地區性戰爭幾乎都是按照這個規律在發展的,1951年的朝鮮戰爭,1967的越南戰爭,1991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這中間的時間間隔基本上就在15到20年之間!而在這段時期之內,基本上都是由美國在控制在地區戰爭爆發的規律的,或者說是由美國軍火商在控制著這一爆發規律。而到了21世紀,這個戰爭爆發的控制權好象落到了中國手里,2007年到2009年的數場局部戰爭,到2021年到2026年的兩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中間的時間間隔也差不多,只是局部戰爭的數量更多,這可以解釋成是幾個大國的聯合作用效果而已了!但是,本質上,這種解釋是很片面,也很不完全的,根本就沒有指明戰爭爆發的核心原因! 中國的軍事學者卻有著另外一番解釋,按照當時武器裝備的發展規律,基本上每15到20年為一個武器更換周期,當然這個時間隨局勢,國家情況等原因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每過15到20年,大部分國家的軍事力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隨著一個國家總體軍事實力的變化,自然會產生軍事力量上的變化。所以,當某些國家的軍事實力大大提高之後,就會謀求通過戰爭來改變自己所處的地區局勢,因此局部戰爭爆發的規律也就定了下來!當然,這種解釋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兩場中日間的戰爭,就是因為日本的軍事實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日本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最終在台灣與朝鮮問題上與中國發生沖突,最終演化為中日之間的戰爭!但是,這種解釋也存在著很大的片面性,仍然是從表面在分析局部戰爭爆發的規律,而並沒有從本質上進行思考! 關于局部戰爭為什麼會每隔15到20年就大規模的爆發一次,其實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當和平維持一段時間之後,以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生產必然超過消費,以此來滿足資本家謀求更多利潤的空間。也就是說,社會財富一直在超過了社會建設的速度累積。當積累的社會財富開始限制資本家奪取更多的利益時,就必然爆發戰爭,以此來消耗掉積累起來的財富!這一點,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出發做出的合理解釋,不但能夠解釋局部戰爭爆發規律的問題,同時也能夠作為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當然,我們也不難看出來,事實確實入此。中國在改革開放了20多年之後,社會財富累積到了一定的限度,所以及時的發動了解放台灣的戰爭,接下來的南亞戰爭,也是印度社會的財富累積得夠多了,只有通過戰爭來發泄,第二次馬島戰爭也是如此,第二次朝鮮戰爭,乃至後面的第五次中東戰爭都可以解釋得通。當然,這里所說的社會財富,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財富,而是資本家能夠從工人階級手里盤剝出來的財富。雖然對很多人來講,這種解釋有點生澀難懂,但是這種通過本質解釋表面現象,而最終得出的結論,才最為深刻的揭露出了人類社會戰爭爆發的根本規律! 遵從這一規律,還可以知道,如果和平持續的時間越長,那麼最終爆發的戰爭規模就越大,如果持續的時間在20年之內的話,一般都是以局部戰爭來消耗社會財富,如果持續的時間超過30年的話,恐怕就不是一場局部戰爭能夠達到目的的了。要麼是在短時間內爆發數場局部戰爭,要麼就是爆發世界大戰!也許,很多人願意戰爭頻繁爆發,以此避免讓更多人受到戰爭的摧殘,避免世界的崩潰。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人類是在戰爭中學會進步的,那麼失敗的一方自然知道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所以,戰爭爆發的頻率反而降低了,似乎在警告人類,最終也將在戰爭中滅亡! 從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到2045年左右,人類又過了近20年的和平時期。按照前面的戰爭爆發規律,在這時候,如果爆發戰爭的話,至少將是一場規模非常大的局部戰爭!而事實也是如此。到2045年時,西太平洋地區的局勢已經非常緊張了,甚至很多人都已經嗅到了戰爭的火藥味,一個超級大國,與一個世界級的大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而且因為沒有很好的解決機制,矛盾累積了起來,成為了戰爭爆發的基礎! 到2045年時,日本已經完成了其“八八艦隊”的建設工作,所有預期建造的海軍艦艇全面進入戰斗序列,而且都已經服役了一段時期,具備了戰爭的能力!可以說,日本在這個時候,海軍實力膨脹到了頂峰! 當時,日本一共有8艘超級航母,原本有的3艘大型航母在平均服役年限不到15年的時候被封存了起來,大概也就只有日本人能夠做出這麼瘋狂的舉動出來!當然,這也是日本海軍實力達到頂峰的一個標志,如果日本能夠培訓出充足的海軍人員,恐怕這3艘航母再服役20年都不是問題,它們是為了新的超級航母讓了路。只是在戰爭爆發之後,日本能夠迅速的將這三艘航母起封,迅速投入到戰爭中去! 日本的這8艘超級航母為兩個級別,其中“飛龍”級四艘,分別為“飛龍”,“翔龍”,“大鳳”,以及“赤城”號,分別在2031年到2037年之間下水服役。“信濃”級四艘,分別為“信濃”,“飛鳳”,“翔鶴”,以及“龍襄”號,分別在2038年到2042年間下水服役。可以看出來,日本人在建造超級航母方面,速度是越來越快,明顯是在加快戰爭准備的步伐。另外,日本對自己的兩級航母的命名非常奇怪,沒有一個明確的命名規則,大概,這是日本人想要搞亂別人的視線,隱蔽自己的海軍擴張計劃吧!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是因為這兩級航母中的每一艘航母幾乎都有所差別,所以導致出現了好幾種型號,而最終在命名上產生差別,從這也能夠看出來,日本在建造10萬噸級航母方面,還嚴重欠缺經驗! “飛龍”級能夠分別能夠攜帶72到84架作戰飛機,“信濃”級攜帶戰機的能力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從這就可以明顯看出日本在發展航母方面與中國,以及世界的主流航母發展思路有著巨大的差別。 包括中國,美國以及歐洲在內的海軍大國,在發展航母方面都有著統一的思想,即在不降低航母生存能力的情況下,著重提高航母的航空打擊力量。也就是說,盡可能多的攜帶作戰飛機,增強艦隊的航空打擊力量,讓航母成為了活動的海上航空兵力投送基地。三大海軍強國的這一發展思想其實是基于實戰考慮的。在實戰中,航母受到打擊的情況並不多見,如果連航母都受到打擊了,那麼艦隊的戰斗力就值得懷疑。而且,航母本身的作戰使命並不是參與直接的進攻與防禦,只需要利用攜帶的作戰飛機作戰。那麼,即使給航母增加上除了作戰飛機之外的額外打擊能力的話,所能夠發揮的效果也非常有限,而且會占用航母上寶貴的空間,相反,還不如將這些打擊力量部署到別的戰艦上。另外,在航母上部署太多的防禦武器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另外,因為航母是現在人類手中最龐大的單件武器,而且各國設計航母的經驗都已經非常成熟,經過設計上的改良,加上新技術的應用,其實航母的生存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因此,再額外攜帶過多的自衛武器就顯得有點得不償失了!所以,三大海軍強國都是著重提高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而並非航母本身的打擊能力與生存能力!通過發展一支強大的護航艦隊,並且尋求通過主動的進攻消滅對手能夠威脅到自己航母的能力,來達到保護航母安全的作用! 從根本上來講,這種航母發展思想還有一個基礎,就三國的國力與海軍建造能力!這一點,幾乎是別的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所以三大海軍強國發展航母的思路幾乎一模一樣,而日本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日本沒有這個基礎,同時日本海軍的作戰使命也不一樣,這點已經在前面的章節中進行過介紹! 日本的航母,如果從用途上來講,其實應該算是制海艦。早在第一次冷戰時期,美國就出現過“雞蛋與籃子”的問題,當時一部分海軍將領反對發展超級航母,因為在核戰爭中,超級航母就是一個巨大的目標,如果將所有的雞蛋都裝在一個籃子里面的話,危險性是非常高的。他們提倡的是一種小型的制海艦,排水量2萬噸左右,攜帶20架左右的作戰飛機,執行制海任務。當然,在當時美國主張的超級攻擊型航母面前,這種提議夭折了,最終也只是在西班牙海軍異地結果,搞了一艘輕型航母出來。 當然,日本的超級航母,完全可以說成是“超級制海艦”。制海艦與航母的最大區別就是用途上的區別,制海艦只負責為艦隊提供防空掩護,以及對海打擊任務,其對地打擊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日本的超級航母基本上也就是這個作用!日本海軍航空兵一個戰術戰斗機大隊(也就是一艘航母的航空部隊)一般配備了48架制空戰斗機,執行攻擊任務的多用途戰斗機只有24架,而且這24架戰斗機都能夠進行空戰。可以說,這完全就是為了奪取戰場制空權而成立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其攻擊能力嚴重欠缺!當然,日本這麼發展海軍,也有著非常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日本海軍認識到與中國海軍的巨大差距,特別是在海軍支援基地上的差距。中國基本上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島嶼,能夠在這些島嶼上修建數量眾多的空軍基地,以此支援海軍作戰。而且,中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有著非常強大的打擊能力。換句話說,日本海軍要是挑戰中國海軍的話,還得連帶著挑戰中國空軍,那麼承受的空中壓力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艦隊防空能力,恐怕還沒有等他們找到中國艦隊決戰,就被中國空軍的導彈送下大海了!當然,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當初日本在發展海軍時,也曾經考慮發展攻擊型航母,但是最終這個方案被否決了,因為日本無法在短時間內登上亞洲大陸,那麼對地打擊只能說是一種浪費。而增強航母的防空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日本航母不但攜帶的戰斗機數量有限,而且還攜帶有遠程防空導彈,並且有一套不亞于導彈防空巡洋艦的防空系統,其發展思路與前蘇聯海軍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另外,就是日本海軍寄以厚望的戰列艦了。 在中日海軍的上次大決戰之後,日本人清楚的認識到了戰列艦的強大打擊能力,所以,日本是跟隨中國之後,第二個發展戰列艦的國家,而且起點非常高。當然,也因為技術上的原因,導致日本在發展戰列艦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早在2025年,日本就制訂了戰列艦發展計劃,要求在2035年之前,至少建造四艘戰列艦,以抵消中國戰列艦帶來的威脅!而且,日本海軍的胃口很大,在制訂技術指標的時候,要求戰列艦的性能完全超越“太湖”級,形成對中國的壓倒性優勢。當然,從當時日本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個計劃的起點確實太高了一點,直到2030年,設計方案都還沒有得到通過。最終,而且當時日本海軍造船廠正忙于建造航母以及航母艦隊的護航戰艦,所以建造戰列艦的事情一直耽擱到了2031年,最終日本海軍降低了性能要求,于2031年開工建造第一艘“大和”號戰列艦,並且在2037年,完成了4艘排水量達到了5.5萬噸的大和級戰列艦。並且于同年完成了新一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 日本的後四艘戰列艦為“武藏”級。在總結了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的經驗教訓之後,日本新建造的這四艘戰列艦的性能出現了飛躍。四艘“武藏”級戰列艦都采用聚變反應堆作為主動力,提供的55兆瓦功率能夠使戰列艦達到了45節的速度,一個讓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速度,因為“武藏”級戰列艦的排水量為7.5萬噸,幾乎趕上了一艘大型航母的排水量了!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少見,中國的“黑龍江”級戰列艦在換裝上了聚變反應堆之後,速度也達到了50節左右,一個“快速”海軍的時代開始到來了。當然,日本人在這級戰列艦上使用聚變反應堆存在著設計上的缺陷,所以只裝備在4艘執行打擊任務的戰列艦上,而並沒有推廣應用到航母以及其他大型戰艦上! “武藏”級戰列艦的打擊能力也是空前強大的,似乎日本人總想著要超越中國一樣,在4艘戰列艦上裝備了4坐三聯裝500毫米口徑的超級艦炮。但是,電磁炮技術屬于任何一個國家的最高機密,因為這關系到國家防禦系統的安全問題,所以連歐洲都沒有向日本提供相關方面的技術與支持。所以,日本人的500毫米電磁炮的射程只能夠達到500公里左右,而此時,中國新型460毫米電磁炮的射程已經超過了800公里,甚至可以提升到1000公里左右。當然,中國仍然選擇460毫米這一口徑,最大的原因是有太多的炮彈沒有消耗掉,總不能浪費掉吧?而且460毫米重型穿甲彈也足夠使用了,沒有必要換上更大口徑的艦炮!其實,日本提高戰列艦主炮的數量,最大的原因是自己電磁炮的性能跟不上,特別是在冷卻技術方面,比中國差了很多,這直接影響到了電磁炮的射速。中國新型460毫米電磁炮的射速已經達到了每分鍾5發的水平,而日本的電磁炮僅勉強達到了每分鍾3發的水平,而且這只是實驗場上的數據,實戰中,能夠達到每分鍾2發的速度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而提高口徑,也主要是因為日本的炮彈技術不過關,中國的新型穿甲彈采用的是過電壓貧鈾彈頭,能夠打擊任何一種戰列艦,但是日本因為遭到鈾原料禁運,所以沒有相應的炮彈,只能夠通過提高口徑,來增強其打擊能力! 在生存能力方面,因為日本人在電磁速射炮,艦栽粒子炮方面都存在著技術上的問題,沒有能夠大規模使用,所以只能夠采用最笨的辦法,通過增強戰艦的裝甲來提高戰列艦的生存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武藏”級的排水量達到了7.5萬噸,還嫌防禦能力不強,而中國的“黑龍江”級戰列艦的排水量維持在了4萬噸左右,卻對防禦能力很有信心的原因了!當然,日本的這些戰列艦最多也只能對抗反艦導彈的打擊,在面對對方戰列艦主炮的打擊時,即使將排水量增加到20萬噸,擁有更厚重的裝甲也無濟于事! 從整體性能上來講,日本戰列艦的生存能力是值得懷疑的,就算是那麼龐大,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漏洞。但是無庸置疑,日本這8艘戰列艦的打擊能力絕對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對地打擊能力,幾乎是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打擊武器了!而這也就是日本為什麼不重視航母的打擊能力,著重提高航母的防禦能力的主要原因!在日本人看來,航母成為了戰列艦的保鏢,戰列艦才是海軍打擊能力的核心! 其實,在中國海軍才發展戰列艦的時候,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很多人主張讓戰列艦成為艦隊打擊的核心,而且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期的海戰中,中國海軍就是遵從這一戰術進行戰斗的!但是,中國海軍很快總結出了經驗教訓,放棄了這一發展方向,因為將打擊核心放到戰列艦上,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 首先是價值問題,一艘航母連同其攜帶的作戰飛機,其價值是一艘戰列艦的10倍左右,而讓更昂貴的兵器作為隨從力量,在這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種浪費。 其次,是戰列艦打擊能力的片面性。雖然戰列艦的主炮幾乎能夠摧毀任何目標,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無法取代航母攜帶的戰斗機的。首先,戰列艦發射的炮彈不具備有持續巡邏能力。在戰場上,很多時候是需要在戰場上空一直保持一支打擊力量的,以應付突然出現,而且很快消失的機會,而這只能依靠戰斗機或者巡航導彈來完成,戰列艦是無法在這方面有多大的貢獻!另外,就是對小型目標的打擊方面,戰列艦只能夠望洋興歎,用主炮去轟擊一些小型目標,就是殺雞用牛刀了! 其實,最嚴重的問題,還是戰列艦的持續作戰能力!通過朝鮮戰爭中的海戰表明,戰列艦雖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向目標傾瀉數千噸的炮彈,但是限制于火炮,特別是電磁炮的壽命問題,戰列艦能夠持續作戰的時間絕對沒有航母多。而且為戰列艦更換炮管,必須在船廠內進行,中國經過多次實驗,想在航行途中為戰列艦更換主炮炮管,但是最終取得的結果是非常糟糕的,因為在戰時情況下,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是無法預料,而且有很大的危險性。 可以說,第二次朝鮮戰爭的中日大海戰,在很大的程度上成就了中國戰列艦的威名。但是,中國海軍並沒有盲目的迷信戰列艦的威力,而是經過了深刻的反思,在戰後的大檢討工作中,找出了戰列艦存在在的諸多缺陷,並且最終將海軍發展重點落到了航母上,戰列艦只是航母的隨從,是艦隊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主要力量之一,而只有航母,才是海戰中的多面手! 可以說,中國海軍是走了一個彎路在發展,但是這並不代表戰列艦已經過時了,其強大的打擊能力,以及在戰場上的心理威脅能力,一直都是戰列艦的最大用途!當然,從“黑龍江”號戰列艦開始,中國的戰列艦具備了另外一個用途,即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並且在航母身邊提供最後一道防空火力網!而這也是戰列艦在海戰中最主要的用途之一! 當然,日本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認為戰列艦才是海戰中的多面手,而這種發展思路上的錯誤,讓日本海軍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支強大的海軍! 出了兩種主力戰艦之外,到2045,日本海軍其他的戰艦,在數量與質量上都與中國海軍相差不多了!大概差別最大的就是潛艇,中國有70多艘核潛艇,其中至少有64艘攻擊型核潛艇,而日本卻沒有核潛艇,即使加裝了最新型AIP動力系統的常規潛艇,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不是核潛艇的對手。當然,發展聚變型核潛艇是一條出路,只是到2045年時,中國等海軍強國都才開始研制自己的這類潛艇,日本要想擁有這種終極版潛艇,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以說,正是日本海軍在這個時候具備了挑戰中國海軍的實力,所以日本人在2040之後,就表現得非常的猖獗了,似乎要刻意與中國打一場戰爭,來改變日本長期受到中國壓制的局面一樣! 2040年,日本與朝鮮在“朝鮮島”(對馬島在由朝鮮管理後,改成了這個名字)與獨島的問題上產生了巨大的爭議,到該年年底的時候,日本與朝鮮之間的第一次領土爭端談判宣告破裂,差點就因此引發戰爭。當然,讓日本不敢動手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艦隊立即前出日本海,並且擺出了對日本本土發動全面打擊的架勢來,最後日本在考慮到還沒有做好與中國決戰的准備之後,做出了讓步,但是,從這一時開始,日本就埋下了向中國宣戰的導火索! 隨後,中日兩國再次在海洋漁業資源捕撈的問題上產生重大分歧。2041年,中國海軍遠洋護漁艦隊在北太平洋扣留了一艘日本遠洋大型捕撈漁船,在上面發現了超過標准的1500噸鯨肉。隨即,中國要求對日本漁業捕撈進行全面核查,以確認日本是否違反《中日漁業捕撈協定》過度的捕撈了海洋魚類資源。當然,這一要求立即被日本拒絕。隨後,由4艘航母,4艘戰列艦為核心的中國艦隊全面封鎖北太平洋漁業捕撈區,開始全面扣留與稽查日本遠洋漁船。而日本海軍也立即出動了3艘航母,在澤捉島北面與中國艦隊對峙。此時,出現了第一次中日海洋危機!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與日本要爆發戰爭了。雖然海洋漁業資源是全世界的資源,但是在對待這一問題上,還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麼認真過,竟然派遣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出動了中國海軍近一半的戰艦來執行護漁任務!而日本人也是劍拔弩張,出動了一半的海軍艦隊來對抗中國海軍! 緊張的氣氛持續了3個月,當中國另外4艘航母完成了組編,開始在日本海方向巡邏,並且進入最高戰備狀態時,日本人的態度再次軟弱了下來。因為現在他們的另外3艘航母還在船廠內大修,根本無法應戰,如果此時爆發戰爭的話,日本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可以說,中國這次的勝利,完全是建立在自己強大的造船能力上的,這也是海軍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日本已經表現出了造船能力疲軟的現象,這也是日本最終戰敗的一個根源! 之後,中國對日本的海洋活動進行了全面監視。不但監視日本人在海洋上的捕撈作業,同時也監視了日本在海洋上的資源開采作業。這一方面摸清了日本人到底有多大的戰爭潛力,因為現在日本的資源供應基本上都來自于海洋。另外一方面,也為中國今後與日本作戰時拿到了最重要的情報。當然,中國出動海軍艦隊執行這些監視任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對日本發出威脅與警告,要日本小心一點,如果再有越軌行動的話,中國絕對不會手軟! 當然,中國的行動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就連歐洲都在暗中為中國助威。到2045年左右,幾乎沒有人不認為日本是一個巨大的蛀蟲。一個只能夠養活1億人不到的島國,竟然有3.5億人,而且幾乎不出產什麼資源,全部依靠從人類共同的資源中掠奪來養活自己。別的不說,日本一年進口的糧食,就足夠讓非洲3億貧困人吃飽肚子了。另外,日本在海洋上進行的破壞性開采行動,不但破壞了海洋環境,而且更加劇了海洋生物的滅亡速度。後來有人統計,2030年到2045年期間,日本在海洋上超額捕撈了至少1.5億噸海洋生物,這絕對是一個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當日本人的遠洋漁船到達哪里,都會有綠色組織的人出來監視與制止日本人的瘋狂行動!到2045年時,不但中國與日本有矛盾,就連美國與歐洲都開始反對日本這種不顧一切後果的掠奪行為了。三個大國都是有理智的,但是日本人沒有理智,一個瘋狂的民族,最後只能夠給自己帶來毀滅! 中國的這種積極行動,在很大的程度上對日本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因為中國艦隊隨時能夠摧毀掉日本人的命脈,將日本打回原始時代。這一方面讓日本人的掠奪行為有所收斂,畢竟打不過中國,還得忍耐。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面,也讓日本人變得更為瘋狂了。 繼2040年日本提出發展12支航母艦隊,建造12艘戰列艦的計劃被否決之後,日本在2043年重新啟動了這一瘋狂的計劃。其實,以中國當時的實力,都覺得沒有多大的能力能夠在和平時期承受其12支航母艦隊的巨大壓力,也只有經濟實力更強大(這主要是指生產水平,而並不是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因為中國有著更龐大的人口,內耗要比美國大很多)才有這個實力。所以,日本瘋狂的發展海軍,在本質上,已經將日本人拖上了滅亡的道路。如果日本能夠在2043年左右收住腳,並且改正自己的缺點的話,還有生存下來的可能,但是就是這微小的一步,讓中國徹底的放棄了希望,只能夠通過一場戰爭來結束這個卑劣的民族了! 日本人的瘋狂造艦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到2045年時,最新的一艘航母與戰列艦才開始鋪設龍骨,因為日本的承受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就算軍國主義份子有著再龐大的計劃,所有日本人都節衣縮食,也不可能完成這一計劃了。而正是在這種要求向中國開戰的聲音下,日本從2043年開始做起了全面戰爭准備! 2043年年底,中國發現日本在南鳥島附近的海洋資源開采行動已經超過了其專屬經濟區,進入了國際公海!這立即引起了中國的強烈反應,雖然現在沒有規定哪個國家應該在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內做什麼,但是在國際公海上,是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進行掠奪性資源開采的,這是中美歐俄早在2030年左右就達成了的共識,而且有《國際海洋法》做為法律依據! 當年年底,中國就扣留了日本在公海上進行開采行動的3座還上開采平台,同時要求對日本的海洋開采行動進行國際性審判,而不允許日本再進行類似的掠奪性開采行動。這一來,立即引起了日本的強烈反對。此時日本的“八八艦隊”已經建設完成,最後的一支分艦隊也在緊張的訓練之中,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接近了中國海軍,所以日本人的態度再次強硬了起來,立即派遣了一支與中國艦隊實力差不多的艦隊奔赴南鳥島,與中國艦隊發生了對峙! 事情拖到了2044年年初,在歐洲的出面干預下,由中國與日本進行直接談判,而美國,歐洲,俄羅斯作為談判監督國,關于日對海洋的掠奪性開采行動的攀談在巴黎正式開始! 這是一場非常艱難的談判,因為在這個時候,中國還並不想與日本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而美國站在削弱中國的立場上,在暗中對日本提供了支持,歐洲的態度也很曖昧,只有俄羅斯的態度很堅決,一直對中國提供支持,因為俄羅斯清楚,如果爆發戰爭的話,他是不能從這場戰爭中抽身出來的,只有與中國聯合,才能夠戰勝日本! 談判進行了近一年,到2045年年初的時候,中日雙方都表示無法再繼續下去了,談判進入無限期休會階段。其實,也就是談判已經破裂了。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感覺到了西太平洋上的激烈氣氛,嗅到了戰爭的火藥味! 手 機 用 戶 請 登 陸 隨 時 隨 地 看 小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