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我有一個夢想》

王庚的聲音繼續響起.

"朋友們,今天我對你們,在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深深紮根于美國的夢想之中."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未來的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

"今天,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所有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今天,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是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極其具有煽動性和感染力,可以是大殺器.

林子軒相信一旦刊載出來一定能引起美國黑人的強烈反響,給美國社會造成動蕩.

飯桌上的其他人都望著林子軒,各人的表情不一,有詫異,有敬佩,有擔憂.

"你是想把黑人拉進來壯大聲勢?"張康任明白林子軒的意思,不過他並不樂觀.

"華人在美國的力量太微弱了,我們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包括其他有色人種以及支持我們的白人."林子軒確定道.

"這樣一來就鬧大了."張康任擔心道.

他了解美國社會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矛盾,一旦黑人反抗起來,流血沖突不可避免,這會讓美國社會陷入混亂.

作為律師,他提倡的是通過法律手段或者和平的抗議來達到目的,而不是殺戮.

"子軒,要三思而後行啊!"王庚勸道,"我要把情況報告給施大使."

他雖然理解林子軒的做法,但作為一名外交官,他不得不慎重行事.

如果林子軒真的挑起了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爭斗,對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也會造成影響,這是一把雙刃劍.

他無法判斷其中的利弊,只能向施肇吉彙報.

"我們可以不署名的寄給各大報社,這樣就沒有人知道是林先生寫的了,也不會有人追究到林先生身上."陸蔓提議道.

"這樣啊……"張康任陷入沉思.

這麼做的確能避免麻煩,對于不署名或者用筆名的文章,大報社一般會謹慎對待,但一些報就毫無顧及了.

這篇《我有一個夢想》一定能燃美國國內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矛盾.

在黑人爭取生存權利的同時,華人也可以趁機要求自己的權利.

這是一次機會,一次變革,或許會改變整個世界.

"這麼一篇精彩的檄文若是不能留名真是可惜了."鄭證秋歎息道.

的確,這是一篇看似溫和,卻充滿戰斗精神的檄文,是打破舊有制度的宣言,是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篇.

"署名不署名都無所謂,反正我不久之後就回國了."林子軒滿不在乎的道.


他原本就沒想過用自己的真名,他又不傻,在美國用真名發表這篇文章,他嫌自己命長麼?只是不能自己出來,影響他的光輝形象.

"這樣也好,一旦讓美國政府知道你寫了這篇文章,你以後別想來美國了."張康任松了口氣,輕松道.

他還擔心林子軒年輕氣盛,不願意妥協呢,畢竟這可是能留名曆史的好機會.

僅此一篇文章,就能載入史冊了.

"你也不必擔心,此事還有我們五人知道,等到日後華人獲得權益,自會記得你的功勞."張康任勸慰道.

"不用告訴施大使了麼?"王庚不放心的道.

"算了,多個人知道就多一份泄密的危險."張康任搖頭道,"就咱們六個人,我來翻譯成英文,打印出幾十份,再分別郵寄給各家報社."

"我們還是想個筆名吧,來紀念這件有意義的事情."陸蔓興奮道.

"我們剛好六個人,不如叫'六先生’好了."一直沉默的周劍允開口道.

眾人一聽都好.

林子軒還想把筆名叫做馬丁路德金呢,只好作罷.

于是,由張康任執筆翻譯,王庚借來打字機,打出了數十份,最後周劍允前往一個偏僻的郵局寄給全美的各大報社.

幾個人聚在飯店房間內,消滅了證據,好像做了什麼壞事一樣,等待著消息.

最先收到信件的是波士頓本地的報紙,《波士頓環球報》.

這是一家187年創辦的報紙,是波士頓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讀者以社會精英和知識分子為主.

這封信以最快的速度遞交到主編的手里,主編看著這篇文章,心中猶豫不決.

作為一名報刊編輯,他深深的知道,《我有一個夢想》很可能給美國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但如果他不刊載,其他報紙也會刊載.

他有預感,這將是一件會轟動全美的重大事件.

自從六十年前,林肯總統宣布了《解放黑奴宣言》之後,黑人和白人的隔閡並沒有消失,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卻是不同的世界.

或許是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了.

主編知道這個"si"先生明顯是個筆名,從寄出的郵戳看就是在波士頓,《波士頓環球報》可能是第一個收到這篇文章的報紙.

是抓住機會發出聲音,還是保守應對?

報紙應該有言論的自由,主編最終選擇刊發《我有一個夢想》,由此拉開了一條美國社會的變革之路.

隨後的幾天,美國其他地區的報紙都刊載了這篇文章.

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都神情激動,不少白人認為應該禁止這篇文章,黑人則倍受鼓舞,爆發出了強大的能量.

為了生存的權利,他們團結起來,示威游行.

他們把"si"先生當成了他們的精神領袖,按照他提出的暴力不合作運動爭取更好的生存權利,變革就這樣發生了.

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