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日出》

【神馬 .. 更新最快最全的免費小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頂∷點∷小∷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

"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之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凶殺,爭競,詭詐,毒恨.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

——《新約羅馬書》第二章.

"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頌躁不安,我不能靜默不言.因為我已經聽見角聲和打仗的喊聲.毀壞的信息連絡不絕.因為全地荒廢.我觀看地,不料地是空虛混沌;我觀看天,天也無光;我觀看大山,不料,盡都震動,小山也都搖來搖去;我觀看,不料,無人;空中的飛鳥也都躲避.我觀看,不料,肥田變為荒地.一切城邑,都被拆毀."

——《舊約那利米書》第五章.

"弟兄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我們在你們中間未嘗不按規矩而行,未嘗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作工.我們在你們那里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飯."

——《新約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章.

"弟兄們,我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是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新約哥林多前書》第一章.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第八章.

"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也必複活."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

......

......

"我又看見一片新天新地,回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

——《啟示錄》第二十一章.

洪慎先看到了這八段引文,倒沒有覺得林子軒亂寫.

他是戲劇界的專業人士,知道有些戲劇前面加上引文,是為了點題之用.

一般來講,引文的內容規定著劇本的整體構思和結構框架.

一方面統籌全劇,另一方面點明主題.

洪慎注意到這些引文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點明了世間的不公之處,而最後一句似乎暗示著一片新的天地.

這有點推翻舊時代,迎來新世界的意味.

不過你這個引文也太過誇張了,又是老子,又是上帝,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要創世紀呢.

洪慎在內心里吐槽,他有些期待林子軒寫的是什麼故事,可千萬別是神話傳說啊.

下面是人物介紹.

陳白露——在xx旅館住著的一個女人,二十三歲.

方達生──陳白露從前的"朋友",二十五歲.

張喬治——留學生,三十一歲.

王福升——旅館的茶房.

潘月亭——xx銀行經理,五十四歲.

顧八奶奶——一個有錢的蠕婦,四十四歲.

......

......

看到這里,洪慎放下心來,這是一出現代劇目,講述的似乎是發生在大都市里的故事.

這種題材是中國話劇常用的題材,因為接近現實,容易被觀眾認可.

同時,他也有些失望.


這種題材很容易寫,可想寫的出彩很不容易,翻來覆去就那點故事,沒什麼創新,他可是一心要改變話劇界現狀的男人.

時間早春.

第一幕在xx旅館的一間華麗的休息室內.

——某日早五點.

第二幕景同第一幕.

——當日晚五點.

第三幕在三等妓館內.

——星期後晚十一時半.

第四幕景同第一幕.

——時間緊接第三幕,翌日晨四時許.

洪慎詫異了,竟然是四幕劇.

四幕劇在國外並不新鮮,但在國內一般都是獨幕劇或者中型戲劇.

四幕劇要算得上是大型戲劇了,一般演出需要兩到三個小時,人物眾多,劇情複雜,能夠展現更為豐富的生活場景,無論是寫作劇本還是舞台排演都有很大的難度.

他編寫的《木蘭從軍》只相當于中型戲劇,對于四幕劇的寫作,他也無法做到純熟.

林子軒竟然能夠寫出四幕劇,說明此人的確有一定的才華.

洪慎端正態度,認真翻看著劇本.

這一看,他就沉浸到了這個故事之中了.

《日出》講的是交際花陳白露受銀行家潘月亭供養,整日與一群游手好閑的寄生蟲相周旋,雖厭惡和鄙視周圍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

昔日的戀人方達生試圖拯救她,但她無力自拔.

潘月亭投機股票失敗,陳白露債台高築,深感前途渺茫,終于服毒自殺.

劇本情節很簡單,但故事容量並不簡單.

整部戲劇用人像展覽式結構,以陳白露和方達生為中心,以陳白露的客廳和三等妓館寶和下處為活動場所,把社會各階層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

有工于心計的銀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顧八奶奶,崇洋媚外的張喬治等,這些人物聚在陳白露的寓所里尋歡作樂,而又爾虞我詐,充分暴露了被金錢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這不像是戲劇,更像是生活本身.

洪慎看的內心發冷,他出身官宦世家,接觸過上海灘十里洋場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

他身邊的朋友就有《日出》中那些人物的影子.

他抬頭看了看林子軒,覺得林子軒寫的應該就是上海租界內的真實狀況.

上海灘的交際花大多都被有錢有勢的商賈和官僚,或者是海上聞人出錢供養著,而圍繞著這些人的故事構成了《日出》這個劇本.

洪慎可以確定這不是什麼編出來的故事.

他有些佩服林子軒,敢于把身邊的事情寫出來,以往也有人寫這類題材,但從沒有人寫的如此深刻,如此真實,如此讓人渾身發冷.

當揭開了上海灘繁華背後的真相時,才發覺這個世界是那麼的殘酷.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在劇本中,一方面是剝削者,"有余者"貪得無厭,醉生夢死;另一方面是被損害者,"不足者"備受侮辱.

"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強烈對比,反映了這個時代大都市里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圖景.

《日出》,《日出》.

洪慎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真想走到外邊的甲板上看一看海上的日出,如此才能從黑暗的劇情中走出來,讓自己的心暖和起來.

這個劇本,他自歎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