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蜚聲世界

【神馬 .. 更新最快最全的免費小說】

郵輪來到上海,林子軒一行人走下舷梯.

他們帶回來的貨物有人會送到碼頭,周劍允不放心,就和道格拉斯前去盯著這件事.

貨物里有有聲電影機等設備,這可是要輕拿輕放的貴重物品.

林子軒剛剛來到碼頭,便碰到了幾位守在碼頭的記者.

他還以為有什麼重要人物在碼頭上,沒想到這些記者朝著他走過來,甚至還有大報的記者拿著相機拍攝.

還沒等林子軒反應過來,記者們的提問就撲面而來.

"林先生,這次在美利堅贏了官司,你有什麼感想?"

"林先生,你的《亂世佳人》在美利堅暢銷,你有什麼寫作的訣竅麼?"

"林先生,作為第一位在國外取得如此成就的作家,你對國內文學界有什麼要的?"

"林先生,有人你的《亂世佳人》是抄襲《桃花扇》,你要辯解麼?"

"林先生,請朝這邊看,笑一下."

穿越之後,林子軒也算是經曆過大陣仗的人物,在短暫的錯愕後,他很自然的對著記者揮了揮手,露出微笑,順便簡短而公式化的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他還沒有搞清楚狀況,不知道國內輿論的傾向,不過似乎有問題.

在十幾分鍾的喧鬧後,他們才脫身而出.

"我什麼時候成了大人物了?"林子軒哭笑不得.

"你以後恐怕就是國內文壇的領軍人物了."鄭證秋感慨道.

在中國,特別是這個時代的中國,英美等國被認為是列強,林子軒能在美國取得成功,無疑給自身加上了一層光環.

這和後世海歸比國內大學畢業生吃香是一個道理.

如果沒去美國之前,林子軒是新詩奠基者,在國內文壇頗有名望,現在他則有了世界級文學家的光環,沒看連美國人都追捧林子軒麼?

這就叫做蜚聲世界.

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到國外鍍金,無論有沒有學到東西,到國外轉一圈,那就和國內的人不是一個層次了.

比如,後世的演員,為什麼都喜歡往好萊塢紮堆?

因為只要在好萊塢大片中演一個配角,哪怕只出場幾分鍾,都是國際演員了,身價倍增.

在民國時期有個有意思的人物,叫做劉半儂,江蘇江陰人.

此人剛開始在上海以寫鴛鴦蝴蝶派的言情為生,是個很有才華的作家.

1917年,他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不過他曾經是鴛鴦蝴蝶派作家的事情算是個汙,遭到新文學一派的嘲諷.

"幾乎有一年多,他沒有消失掉從上海帶來的才子必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豔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給我們罵掉了."

這是魯訊後來的法.

這還不算,劉半儂雖然在新文學的發展中和守舊勢力打了幾場硬仗,在新詩,,雜文,翻譯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但心情並不舒展.


他沒上過大學,沒有留學經曆,更沒有博士頭銜,因而受到具備上述條件的人的輕視.

他與胡拾同歲,同時進北京大學,胡拾前呼後擁,風光無限,而他則被批評思想淺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頭銜.

他因此憋了一口氣,發誓出國留學,掙個博士學位,堵住別人的嘴!

于是,在190年月,劉半儂爭取到出國留學的機會,攜妻女到英國留學.

這明出國鍍金的重要性.

無論是新文學派別內,還是在社會上厮混,都是如此.

林子軒如果不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友,胡拾也不會出聲支持他,這就是無所不在的圈子.

看起來很勢利,卻是真正的現實.

這一次,他的《亂世佳人》在美國熱銷,又贏得《老人與海》的版權,自然在國內文壇引起強烈的反響.

畢竟,以前還沒有中國人寫的在世界上獲得如此贊譽過,當然這是指還活著的作者.

《紅樓夢》在180年就有了英譯本,據翻譯的亂七八糟,導致外國人和中國人看的不是同一本《紅樓夢》,不過還是在國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剛剛傳來季鴻明是《老人與海》作者的時候,報紙上甚至稱呼他為中國文壇的希望,此刻林子軒載譽歸來,報紙自然是要誇贊一番.

這得益于《新聞報》對整件事的跟蹤報道.

如此曲折離奇的官司,幾乎可以當成故事來看了,特別是最後用放電影的方式找出真相,在讀者看來有看《包公案》的意味.

對于有聲電影,中國讀者還不是太熟悉,所以才覺得新奇有趣.

讀者喜歡看,報紙就願意刊載,記者們也四處尋找和林子軒有關的新聞.

因為時間和距離的關系,當美國有關林子軒的新聞熱潮消退的時候,中國這邊的媒體才剛剛開始熱炒.

記者打聽到林子軒所搭乘的郵輪,估算了時間,在碼頭上等候,獲取第一手的新聞素材.

只是如此一來,林子軒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自古文人相輕,就有人看不慣別人的好.

有人開始找麻煩,批評林子軒寫的都是講國外的故事,對國內的民眾漠不關心,這樣的文學家不要也罷.

還有人覺得林子軒拋棄了傳統文化,寫的文章直白無趣,毫無文采可言,這就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惡果.

這是在批評《老人與海》的文筆不好.

甚至有人直接罵林子軒崇洋媚外,在國外寫豔情,丟人現眼.

這人根本沒看過《亂世佳人》,就從的名字上自己腦補,這是一部豔情,還的有鼻子有眼的.

他直接拿《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來事,認為林子軒只是把這個中國故事放到美國的地方重新講了一篇.

他還非常好心的提醒美國人不要被林子軒騙了.

對于沒看過《亂世佳人》的國內讀者來,聽了此人的介紹,也被混淆了是非.

這就是二十年代中國的文壇,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林子軒不知道他剛剛回到上海,在面對贊譽的同時,也面對著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