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絕地反擊

澳大利亞戰役打響的時候,美國在澳大利亞的駐軍數量大概有25萬,其中地面部隊12萬左右,空軍6萬,海軍6萬,另外還有1萬人左右的文職人員。而此時,澳大利亞已經參戰,雖然並沒有盡心全國性的動員,但是其國防軍的數量已經擴充到了120萬左右,另外預備役部隊的數量達到了250萬以上。也就在登陸作戰的當天,澳大利亞政府宣布進行全國性的戰爭動員,並且計劃在一個月之內將部隊的數量擴充到250萬,同時征召大概500萬的非正規部隊。 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擴軍計劃,如果澳大利亞能夠成功的擴充到這麼多軍隊的話,那麼澳大利亞的戰斗力將會非常的強悍。但是,當中國軍隊上岸之後,澳大利亞方面才認識到,現在他們缺少的不是兵力,而是時間!中國部隊的推進速度遠遠的超過了當初美澳兩國的設想,不算40軍這種沒有按照作戰計劃行動的部隊,僅僅拿空降15軍來講,在戰場上,就沒有任何一支美澳軍隊能夠阻止與追上這支突擊部隊! 僅僅一周的時間,中國軍隊就已經控制了布里斯班港周圍25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並且將這座有著重要意義的港口包圍了起來,讓在這里防禦的數十萬美澳軍隊成為了甕中之鱉。另外,中國在短短的一周時間之內又在南面開辟了第二登陸場,更多的部隊湧上了海灘。而中國方面似乎已經不決定強攻布里斯班港,而是讓那些在新登陸場上岸的部隊迅速的南下,目標直指悉尼。毫無疑問的,中國為此次登陸作戰進行了精心准備,其投入的力量之龐大,也遠遠的超過了當初美澳兩國的估計。僅從中國投入的海軍艦隊來看,這就比當初美澳兩國預計的要多出50%以上。另外,中國還首次使用了海上基地這種新概念的戰艦,以加強自己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 海上基地這一概念最早是在第一次冷戰結束之後,由美國海軍提出來的,當時美國方面甚至拿出了幾個預想方案出來。其實,這是海軍轉型的一個標志。在第一次冷戰期間,當時美蘇的爭奪焦點是在大洋深處,美國海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付蘇聯龐大的海上艦隊,以及其潛艇艦隊。因此,美國海軍的首要作戰任務就是遠洋反潛與護航。在這一作戰思想的指導下,美國海軍在第一次冷戰期間的主要兵力就是航母,以及以航母為核心的龐大艦隊!而當第一次冷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突然發現自己在遠洋已經失去了對手,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可以在遠洋對美國海軍,以及其海上生命線構成威脅。而這時候,美國在全球奉行霸權政策,而他要對付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瀕海國家,並沒有強大的海上力量,也不可能對美國海軍構成威脅。此時,美國海軍的主要作戰方式也出現了轉變,由遠洋決戰轉為了對地支援,以由海到陸的作戰為重點。因此,當時依據冷戰思量而設立的很多項目都被取消了,比如美國當時的“海狼”級潛艇,就因為不適合在近海作戰,而被淘汰了,僅僅建造了三艘。而隨後美國海軍發展的DD21驅逐艦FCS近海戰斗艦艇都是以新思想為基礎發展的新一代戰艦。毫無疑問,在這一重點下,美國海軍需要一種更強大的,能夠為地面部隊作戰提供更多支援的海上基地。 這就是海上基地這一概念的由來,當時,就由美國方面提出來了。而真正投入實戰,還是在第二次馬島戰爭期間。當時,歐洲各國已經准備擺脫美國的束縛,成立一個獨立的強國。而在第二次馬島戰爭期間,歐洲海軍並不強大,而且無法得到美國海軍的支持。因此,當時歐洲各國需要一種既能夠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作戰,又能夠為前方的艦隊提供防空掩護,為登陸部隊提供後勤支持的海上作戰艦艇。因此,歐洲國家借用了美國提出的海上基地這一概念,發展了自己的海上基地,並且迅速的投入實戰之中。雖然,這場戰爭最終以歐洲的失敗而結束,但是經過戰爭檢驗,海上基地是有其存在價值的,特別是其強大的支援能力,是別的任何一種包括航母在內的海軍艦艇所無法比擬的。但是,隨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卻為海上基地這一新出現的事物劃上了一個暫停符號。 中國的迅速強大,是美國當初沒有預料到的,在美國看來,當時中國還需要很多時間來發展,才能夠威脅到美國,但是事實證明,中國在2020年之前,就已經擁有了與美國角逐的本錢。而且,中國海軍的發展速度遠遠的超過了美國的估計,在其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的強大支持下,中國海軍迅速的崛起,成為了可以與美國海軍對抗的一個強大對手。而這時候,海軍的發展回到了第一次冷戰的模式,即以遠洋決戰為主,畢竟,中美兩國都將對方視為最大的對手,而海軍的發展是跟隨國家需要而進行的,即使當時大部分的戰爭仍然是以瀕海戰斗為主,但是其主要的發展方向並沒有受到影響。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中美海軍都是遠洋型的,但是世界上也沒有多少國家敢于挑戰中美海軍的權威,所以海上基地這一新概念就被埋沒掉了! 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年,特別是在歐洲內戰期間,中國認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未來海戰雖然主要還是在遠洋進行,但是瀕海地區的登陸作戰的分量將會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很多地區,中國並沒有合適的基地為自己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比如在歐洲內戰初期,中國出了在埃及有一些軍事基地之外,幾乎就沒有基地可以支持中國軍隊在地中海與歐洲大陸上行動了!而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此時中國要想在歐洲大陸進行一場兩棲登陸作戰的話,那根本就沒有合適的方法來將大量的登陸部隊送上海灘,更沒有能力支持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行動!也就是說,維持了數十年的海軍發展方式已經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已經無法適應未來的戰爭了! 這時候,海上基地這種已經被拋棄了近八十年的武器系統再次引起了中國方面的注意,接著,海軍授權幾個造船廠對新一代的海上基地進行研究評估,以確定其是否能夠適應海軍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的要求!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對原先的海上基地概念做一些修正,那麼新建造的海上基地,是絕對能夠滿足海軍未來兩棲登陸作戰需求的,而且還必然將成為未來兩棲作戰的主力! 這一研究結果立即引起了中國高層的注意,最後甚至連總參謀部都參與了進來。在歐洲內戰的最後階段,也就是距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一年半的時候,國防部采購辦公室最終做出決定,向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廣州造船廠各訂購一套海上基地。一種新戰艦,在第一次訂購時就分別向三個船廠買三艘,這在中國海軍史上是非常罕見的事情。但是可以從這一事件中清楚的看到,當時中國海軍在兩棲登陸作戰方面的處境是多麼的尷尬,而對于采購新的兩棲登陸裝備的要求有多麼的迫切。而且,也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此時中國已經對第三次世界大戰有了一個徹底的認識,擴軍備戰成為了當時的重點! 戰爭爆發之後,這三套海上基地都只分別完工了不到30%。隨後,在第一次中途島海戰中,中國已經認識到,沒有強大的兩棲登陸力量,就無法鞏固海軍的勝果。也就是說,光有一支強大的遠洋艦隊是無法取得勝利的,必須要有足夠的占領與控制能力,這樣才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那麼,海上基地就成為了當時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第一次中途島海戰之後,海軍要求三大船廠首先保證將海上基地建設完成。雖然,這已經趕不上第二次中途島海戰了,但是毫無疑問的,海軍希望在澳大利亞戰役期間,這三套海軍的新裝備能夠投入實戰使用,以增強兩棲作戰能力! 在澳大利亞戰役開始前兩個月,三大造船廠分別完成了建造任務,並且開始了緊張的海式工作。而在戰前半個月,這三套海上基地才到達了拉包爾港。當時,這是高度的軍事機密,其外表都做過了處理,從衛星上看,這只不過是一些大型兩棲登陸艦或者是運輸船而已。因此,這也瞞過了美國的偵察衛星,直到這些海上基地的部件前進到登陸戰場附近,並且開始組裝的時候,這才引起了美國方面的懷疑,但是沒多久,中美雙方就相互摧毀了對方的衛星系統,因此,直到戰役結束之後,美國方面還在為中國是否有海上基地,或者是中國建造的海上基地的規模有多大進行討論! 每一套海上基地是又12個部件組成的,而這12部分中,最大的排水量達到了12萬噸,最小的也有8萬噸。而在其完成組裝之後,其標准排水量為120萬噸,在滿載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80萬噸!由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海上基地運載能力是相當驚人的,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任何一種海軍艦艇!而完成組裝之後,海上基地不但擁有一條1200米長的跑道,可以供各種大型運輸機起降,另外還有可以容納大概3萬人的兩個海上遠征部隊的人員,以及其裝備,供應其一個月作戰使用的物資的空間。如果不運載遠征部隊的話,完全可以搭載數百架戰術戰機,以及供其使用一個月的彈藥。為了支持兩棲作戰,這里還配置了完整的海上醫療,娛樂,以及一部分訓練設施。同時,還可以做為遠征部隊的指揮中心,可以容納一支250人左右的司令部!雖然海上基地在完成組裝之後,其航行速度不會超過18節,但是其主要部署在敵人岸基戰術飛機難以攻擊的遠海,加上還有強大的護航力量,所以起安全問題並不嚴重。而造船廠做個測試,海上基地即使缺少一兩個部件,也不會影響到其戰斗力,因為超過90%的部分是做了備份設計的,完全可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海上力量。當三組海上基地部署到位的時候,就足以支撐起至少6個陸戰隊師,或者4支陸軍軍的作戰行動。而這也是中國能夠在澳大利亞戰役中迅速的改變登陸場,擴大登陸規模,並且進行多次登陸作戰行動的關鍵!如果按照以往的登陸作戰方式,由兩棲登陸戰艦來投送部隊的話,那麼以當時中國陸戰隊的行動規模,要想在三個登陸場同時作戰,需要投入的兩棲戰艦數量將會超過1200艘,而這是當時的中國絕對無法承受的巨大壓力! 戰役打響之前,美澳聯軍的主力是配置在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按照當時美澳兩國的預測,中國在澳大利亞東北角登陸的可能性最大,其中又以約克角最為危險。因此,美國部署在澳大利亞的12萬陸軍中的4萬人,也就是大概2個師的兵力是部署在約克角附近的,另外澳大利亞國防軍的主力部隊的40%也部署在該地區。這並不能夠說是美澳兩國對中國的登陸意圖判斷不准確,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在約克角登陸的壓力是最小的,海上後勤保障線的距離將縮短數百,甚至上千公里,另外在新幾內亞島以及東南亞地區的中國空軍也能夠為登陸部隊提供強大的支援,而不是將壓力全都放到海軍的身上去。所以,在約克角登陸,中國需要做的准備最少,投入的力量也最少,而且更容易在澳大利亞建立起登陸場。而美國方面通過多次計算機的模擬演習也發現,中國在約克角登陸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此,美澳聯軍將主力部隊都部署到了約克角,以及澳大利亞東北部地區! 當中國軍隊在布里斯班的北面登陸之後,這部分美澳軍隊其實已經失去了價值,很快,一支北上的中國軍隊就切斷了這部分美澳軍隊南下的路線,將其隔離開來。接著,中國包圍了布里斯班港。而此時,美國與澳大利亞方面在布里斯班港部署的守軍大概有10萬人,但是附近的美澳軍隊都已經迅速的向布里斯班港靠近,以解救這座重要的港口。結果可想而知,近30萬美澳軍隊最終被包了餃子,完全被布里斯班港給牽制住了。 毫無疑問的,此時美澳聯軍的主力消耗得已經差不多了。在布里斯班,以及東北部地區,至少有50萬美澳聯軍無法將其力量發揮出來,使用到更關鍵的地區去。而這50萬大軍中,有10萬美國地面部隊,另外40萬澳大利亞軍隊都是其國防軍的主力部隊!換句話說,此時美澳聯軍剩余的部隊已經沒有了多少的戰斗力,雖然數量依舊非常的龐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數量仍然在繼續增加,但是這些軍隊的戰斗力卻在一直下降,根本就不是武裝到牙齒的中國軍隊的對手! 當第二登陸場開辟出來,大批重型部隊上岸,並且向悉尼港推進的時候,澳大利亞方面只拿得出不到20萬人的預備役部隊防禦悉尼,而剩余的那個美軍師則早就轉移到墨爾本去了! 攻占悉尼港的戰斗只進行了三天,最後悉尼市市長主動投降,宣布悉尼為不設防城市,讓城市免遭更大規模的破壞。而首先進入悉尼的是海軍陸戰隊第4師的一個步兵營。接著,十多萬中國軍隊進入了悉尼,占領了這座重要的港口。而大批的運輸船只也開始將戰斗物資直接運送到了碼頭上。很多部隊的重型裝備也是通過碼頭轉運的,在擁有了一座深水良港之後,進攻部隊的作戰物資有了保證,那麼後面的戰斗將進行得更為輕松。 趁著中國軍隊控制悉尼的幾天時間,澳大利亞重新在南部地區組織了防線。但是,這道防線最終只是給中國軍隊制造了一點麻煩,並且迫使中國軍隊決定再開辟一個登陸場,而放棄了陸上強攻的計劃。因此,從總體意義上來講,當時澳大利亞軍隊的行動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占領了悉尼港之後,中國方面就下一步的作戰行動產生了分歧。一部分將領認為,此時應該調頭北上,先奪取布里斯班,控制這座重要的港口,穩固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控制,然後再謀求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大部分的將領仍然認為,應該繼續向南進攻,因此這次戰役的目的就是要徹底的控制澳大利亞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瓦解澳大利亞的戰斗能力,如果不能夠迅速的攻占堪培拉的話,那麼澳大利亞軍隊就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而下一步的進攻就將更為困難。而且相對來講,布里斯班的美澳軍隊已經成了網中之魚,什麼時候去打都是一樣,圍困反而能夠減少現在的作戰壓力! 最終,後者的意見占了上風,戰區司令部決定部隊繼續進攻,並且同意了海軍的意見,在澳大利亞南部某港口城市開辟第三個登陸場。而最終的目標選擇在了阿德萊德港,也就有了40軍與38軍遭遇的事情了。 選擇阿德萊德港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能夠從東面包圍堪培拉與墨爾本,並且切斷美澳軍隊向澳大利亞西部地區撤退的路線。同時,阿德萊德港是此時美國援助澳大利亞物資進入的一個主要港口,只要奪取了這座港口,那麼美國將無法為澳大利亞戰場提供支援,減少整體上的戰爭壓力!當然,從難度上來講,此時美澳聯軍的主力都已經被圍困了起來,澳大利亞的國家動員還沒有完成,而且大部分澳大利亞軍隊都部署到了堪培拉以東的地區,因此後方的防禦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就如同當時的一名海軍將領說的一樣,只要進入了阿德萊德,那麼這場戰役的前半段作戰就已經成功了! 進攻阿德萊德港的兵力並不多,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師以及38軍,投入的兵力在5萬人左右,另外有一支海軍艦隊擔任支援任務。而在此之前,另外一支部隊已經橫掃了塔斯馬尼亞島,島上的500多名澳大利亞守軍幾乎是不戰而降,因此在進攻阿德萊德港的時候,登陸部隊已經可以得到部分空軍支援了。 38軍在與40軍會合之後,並沒有向東進攻,而是立即向北前進,目標是占領彼得伯勒,切斷這里的鐵路與公路交通線,以防止美澳軍隊向澳大利亞西部地區撤退。而海軍陸戰隊第5師則沿著海岸線,一路向東殺去,將整個東南部地區的澳大利亞軍隊都圍困了起來! 到此,中國在澳大利亞戰場上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經達到了35萬,另外還動用了太平洋艦隊60%的力量,印度洋艦隊70%的力量,太平洋戰區65%的空軍,以及戰略轟炸機部隊40%的力量。投入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75萬!可見,這時候,第一階段的進攻已經達到了頂峰。但是,被圍困在堪培拉到墨爾本之間的澳大利亞軍隊仍然有150萬左右,其中戰斗力比較強的部隊有大概15萬。怎麼消滅這些澳大利亞軍隊成為了當時最大的麻煩! 如果按照以往的作戰思想,要硬碰硬的來消滅這些澳大利亞軍隊的話,那無疑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說別的,僅僅是控制這一地區的所有大城市,重要據點,那麼需要投入的地面部隊至少需要30萬!而且,這無疑將會陷入另外一個巨大的泥潭,讓中國軍隊無法從這里抽身! 戰役打響之後的第21天,第一批以色列軍隊踏上了澳洲大陸。這是以色列政府的一支遠征部隊,雖然名義上,他們是策應中國軍隊行動的,但是這支部隊的人數達到了15萬,而且都是精銳的重型部隊,其火力配置甚至超過了一般的中國快速反應部隊。顯然,他們不是來策應中國軍隊的,而是要成為一股主要力量! 這就是中國方面提出的解決澳大利亞問題的一個關鍵辦法,也是當時魯毅為總參謀想到的一個解決辦法。如果中國軍隊,或者說是東方軍隊占領澳大利亞會讓當地的平民產生反感,甚至因此引發抵抗行動的話,那就讓以色列的軍隊,讓猶太人來占領這里,並且進行統治。即使,這樣做也許並不能夠改變澳大利亞人反抗的本質,但是傷亡卻不會算在中國的身上,所以,這將避免中國陷入到一場人民戰爭的尷尬境地中去! 當然,僅憑以色列的力量要想占領並且控制整個澳大利亞的話,那並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畢竟,以色列國力有限,而且現在猶太人的總數量還不到1500萬,而澳大利亞是一個擁有1億多人口的大國,以色列軍隊的數量也不過30萬左右,這根本就不可能達到占領並且控制的能力。因此,中國軍隊仍然將在澳大利亞戰場上作戰,只不過,中國軍隊僅僅負責與美澳軍隊作戰,而對後方地區的控制,則交給以色列方面來負責了! 為了考驗以色列軍隊的戰斗力,或者說是減輕當時中國軍隊在前線受到的壓力,減少傷亡數量,以色列軍隊一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就接到了一個艱巨的任務,去消滅被圍困在布里斯班港內的美澳軍隊! 顯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布里斯班港雖然被圍困了20天,但是美澳聯軍在這里儲備的物資足夠他們使用半年,而且被圍困的美澳聯軍的數量足足有30萬之巨!但是,以色列軍人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也證明了他們參加這場戰爭的決心。在第一周之內,以色列軍隊有以損失不到兩個團的微小代價殲滅了5萬多澳大利亞軍隊,其中包括45000人的俘虜!雖然整個布里斯班港的戰斗是最後結束的,但是從一開始,以色列軍隊就沒有畏懼過,並且多次以行動證明,他們的戰爭意志已經恢複了! 在以色列軍隊進攻布里斯班港的時候,中國趁機將部署在這里的12萬部隊抽調了出來,投入到了進攻堪培拉的戰斗中去。而此時,美國與澳大利亞軍隊已經在向西突圍了,顯然,美澳兩國都認識到,再不向西突圍,等到中國抽出手來的話,那他們被圍困的這些部隊就都要完蛋! 40軍在阿德萊德港進行了半個月的休整之後,已經重新投入了戰斗,他們的任務是協助38軍守住防線,並且對美澳軍隊進行反擊。畢竟,40軍是以打進攻為重點的軍隊,而38軍在改建之後,其特色是擅長進行艱苦的防禦戰。這兩支軍隊成為了美澳軍隊向西突圍的攔路虎。而在這里,戰斗也打得最為艱苦,激烈! 當美國軍隊准備向西突圍的時候,澳大利亞軍隊其實也已經沒有了作戰的士氣。此時,雖然防禦堪培拉的澳大利亞軍隊的數量達到了35萬,但是絕大部分的軍隊都是二流部隊,很多從一線撤下來的軍隊補充的都是新兵,而大量的新征召的部隊根本就沒有戰斗經驗,更談不上有多少戰斗力了,而這些部隊在中國軍隊的強大進攻面前,顯得異常的脆弱! 戰斗打到第4天,中國軍隊就兵臨堪培拉城外。這里是澳大利亞的行政首都,城市並不大,人口還沒有超過50萬,只能夠算得上是中等城市,而且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已經有至少20萬市民疏散到了鄉村以及小城鎮。 進攻堪培拉的戰斗打得異常的艱難,澳大利亞政府清楚的知道,這里雖然只是行政首都,但是也是首都,而首都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堪培拉失守的話,那麼將對澳大利亞軍隊的士氣產生嚴重的影響。即使,這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澳大利亞方面仍然希望在堪培拉能夠多堅持一段時間,至少要等到美國軍隊在西線戰場上殺開一條血路,讓大部分軍隊撤出去才行。 進攻一座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城市,在中國的將領看來,這只需要幾天的時間,但是戰斗打了足足半個月,最後一批抵抗的澳大利亞軍人才放下武器投降。而此時,中國已經在這里投入了15萬進攻部隊,損失了3萬多名官兵,其中至少有5500人陣亡!這是整個澳大利亞戰役第一階段的所有戰斗中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澳大利亞政府撤退到了墨爾本,但是墨爾本也不是久留之地,很快,澳大利亞總督以及總理都搭上了一艘美國潛艇,悄悄離開了澳大利亞,逃往美國去了,另外,美國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已經一些重要的官員也都撤出了澳大利亞,他們先到達新西蘭,接著返回了美國。毫無疑問的,在堪培拉失守之後,美國與澳大利亞都已經認識到,他們已經失去了在這里繼續戰斗的本錢,但是,大陸上的戰斗仍然沒有結束! 當39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到達墨爾本港外的時候,這里已經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了。而隨著墨爾本的淪陷,澳大利亞已經徹底的被隔絕,美國的任何軍隊,物資已經無法運送到澳大利亞戰場,參與的美澳軍隊就只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戰斗下去。 而也在這個時候,第二批以色列軍隊到達澳大利亞,這是一支准軍事部隊,他們的任務就是維持占領區內的治安,代替中國軍隊來統治這一地區。這20多萬以色列的准軍事部隊讓10多萬中國正規軍從後方的工作中解脫了出來,得已迅速的投入到前線的戰斗中去。而也就在這一天,美國軍隊在打了十多天的突圍戰之後,發現他們是無法從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沖出去,也就改變了突圍方向,准備進入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沙漠地區,繞過中國軍隊的防線。 這一行動,中國方面最初並沒有預料到,因為根據當時的情報顯示,美國軍隊儲備的物資並不多,不足以支持起一支幾萬人的部隊穿越沙漠。當38軍的指揮官發現在前線進攻的部隊已經換成了澳大利亞的軍隊的時候,這才反應了過來,並且很快找到了正在撤退的美軍,只不過,此時美國軍隊已經在北面150公里之外了! 接下來的一周之內,已經部署在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空軍部隊對撤退的美軍進行了猛烈的轟炸,而40軍也抽出了近一半的力量來追擊逃跑的美國部隊。一周的時間之內,美國軍隊在繞過了38軍的方向之後,一路向西撤退了1200公里,直到考恩湖與鄧達斯湖才停了下來。而40軍也追擊了1200公里,但是最後,也沒有力氣對美軍發動進攻了。這已經是戰役第一階段雙方最西面的戰場,雙方的戰線也就在這里僵持了下來。 美國軍隊是逃了,但是澳大利亞軍隊就倒黴了。當大批中國主力部隊陸續趕到戰場,被圍困的55萬澳大利亞軍隊最終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因為此時他們撤退的路線已經被徹底的封死,而他們又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如果再繼續戰斗下去的話,等待他們的無疑將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55萬澳大利亞國防軍集體投降,這是整個澳大利亞戰役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殲滅戰,即使是在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來看,這種大規模的殲滅戰也是非常少見的。而就在澳大利亞軍隊放棄抵抗的第二天,一個傀儡政府在堪培拉成立。而澳大利亞流亡政府也在美國宣布成立。半年之後,由澳大利亞游擊隊組織的政府也宣告成立。所以,也就有了澳大利亞曆史上三個政府同時存在的情況。 戰役打到這一階段,其實基本上已經結束了。在堪培拉的政府宣告成立之後,在北部戰區的15萬澳大利亞軍隊宣布投降,這支部隊幾乎沒有放一槍,就結束了自己的戰斗。而另外8萬美國軍隊在失去了與別的美軍部隊聯系的希望之後,也只有投降了。這是戰爭爆發以來,美國軍隊第一次大規模投降。而導致這些部隊投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物資基本上已經被消耗完了,沒有繼續堅持作戰的能力! 布里斯班港的戰斗一直持續到了堪培拉政府成立之後半個月,最後一批抵抗的美軍才被消滅掉。而此時,以色列投入到澳大利亞戰場上的兵力已經達到了55萬,其中非正規武裝就有40萬! 整個澳大利亞戰役的第一階段用時3個月,在5月中旬,也就是在澳大利亞的冬季到來之前,戰斗基本上已經結束了。中國軍隊在完成了作戰任務之後,出了在澳大利亞西南部地區保持有一支20萬左右的部隊以對抗殘留在這里的美澳聯軍之外,大部分的軍隊都陸續撤出了澳大利亞。占領與控制澳大利亞的工作交給了以色列政府,在6月之前,以色列又將一批大概15萬的非正規軍隊送到了澳大利亞,到頂峰時期,以色列的全部軍事力量,超過120萬的地面部隊部署在澳大利亞,以對付澳大利亞的游擊隊!而完成了第一階段作戰行動之後,中國的下一個目標鎖定在了東面的那兩個島嶼上! 手 機 用 戶 請 登 陸 隨 時 隨 地 看 小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