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六章 秋風蕭瑟戰鼓響



為了大唐王朝能夠有一個繼承人,為了不至于讓李家絕後,李軒是准備當幾個月的和尚,不管是董芸芸還是葉氏還是珠兒,他誰都不准備碰.

而且為了避免讓這三個嬌滴滴的女人在自己面前晃來晃去動搖他的決心,他第二天一大早就是帶著侍衛回到了瀾江渡口.

如今的瀾江渡口已經是徹底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軍營,大唐新軍在這里整整駐紮了三千人,因為是准備在這里場時間駐紮下去,所以在修建眾多河灘防禦工事的同時,也是修築了眾多比較簡單的營房,一副要在這里紮根的模樣.

不僅僅是防禦工事和營房,大唐新軍還忙里偷閑,建造了不少的木筏乃至船只.

這些船只現在自然是用不上的,但是現在用不上不代表著以後用不上了,在李軒的計劃里,瀾江渡口戰役後的三個月內,大唐王朝都會苦修內功為主,等三個月後明軍估計也就來了,到時候以守代攻,爭取把明軍再一次留在這瀾江河底.

到時候,他的大唐新軍也就是到了出兵興泉府城的時候了!

那時候不僅僅是擊敗了明軍的緣故,更是因為正泰縣這個窮鄉僻壤已經是無法滿足大唐王朝的發展需要了,他們需要更廣闊的領土來獲得兵源以及各種戰略資源.

現在提前打造的船只和木筏,是為了到時候進攻府城的時候渡江所用.

大唐王朝,總不能一直窩在小小的正泰縣!

它的下場只有兩個,要麼是被越來越多的明軍剿滅,要麼是一路逆流而上發展壯大,如何在逆流中發展壯大,這就是李軒所需要考慮的事了.

而占據整個興泉府,就是李軒下一步的戰略規劃!

當然了,發起下一步的攻占興泉府的戰略之前,得把整個正泰縣先掌控在手里才行,此外也得先把未來數月來襲的明軍殲滅後才行,要不然的話,很容易興泉府沒拿下了,自己的大唐新軍就被龐大的明軍一口給吞干淨.

殲滅明軍,這是未來的事,李軒現在管不著,最近幾個月里,他卻是准備著進一步加強對正泰縣的掌控力度.

為此,他設立了多個鎮以及高達六十幾個村,而這些村鎮都設置有捕快,此外,還設置了一個捕盜營,捕盜營的三個隊,有兩個駐紮在溪口村,而有一個則是駐紮了正泰縣西北方向的楊家村.

捕盜營加上各鎮各村的捕快,這些半軍事的武裝力量已經是勉強能夠幫助大唐王朝掌控各鎮了.

不過龍華鎮和正泰縣卻是要特殊一些,龍華鎮都還好,蘇家康明顯是放棄了龍華鎮,把駐守龍華鎮的正規軍都抽調到了正泰縣城,只留下數十青壯而已.

不過即便如此,大唐新軍也沒有占據龍華鎮,只是在鎮外留守了數十名士兵看守而已.

這麼久過去了,龍華鎮內的那些青壯和普通人都已經是習慣了外頭的這數十名大唐新軍士兵的存在了,對于鎮外大唐新軍的士兵們每天早上就跑來跑去,訓練時的大喊大叫都已經給是見怪不怪了,甚至住的比較近的一些小孩子,偶爾還跑去看大唐新軍的訓練.

倒是正泰縣城那邊,因為城內有著七八百人明軍和青壯,再加上又有蘇家康坐鎮,所以一直都是沒有放松警惕.

而大唐新軍這邊也是不敢放松對正泰縣城的監控,在正泰縣的四個城門都是布置了人手進行監控,此外在稍微遠一些的地方里還駐紮了一個隊的士兵作為後援.

隨著大唐新軍的兵力擴張,監控或者說包圍正泰縣城的大唐新軍,已經是從之前的一百多人充實到了如今的兩百多人,而這兩百多人,正是大唐新軍內的第二混成營.


這個第二混成營的任務就是監控正泰縣內的明軍,並且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內攻克占據龍華鎮和正泰縣城.

大唐新軍的將近四千兵力,自然是不可能一口氣都放在瀾江渡口的,而是主力三千余人在瀾江渡口,在正泰縣城,龍華鎮這邊布置了第二混成營.

而第一混成營則是作為機動兵力,部署在位于瀾江渡口西北方向大約十五里的地方,而在這個地方有著另外一個比較適合大軍渡江的河段,如果明軍從這里渡江的話,第一混成營就得肩負起阻擊明軍渡江,拖延時間等待主力增援的重擔.

此外,其他幾個明軍可能渡江的地方,李軒也是酌情部署了部分兵力.

至于瀾江渡口這邊,主力部隊則是擁有足足三千人.

如果明軍大規模來襲,並准備再一次從瀾江渡口渡江的話,李軒肯定也是會把第一混成營以及布置在其他幾個渡口的部隊都調到瀾江渡口,和明軍決一死戰.

情況危急之時,後方的第二混成營以及捕盜營也是會被抽調上來增援主力.

李軒積極備戰,把時間都花在了處理政務,訓練軍隊上頭,而河對岸的宋志文顯然也是沒有閑著.

雖然他妙筆生花,把瀾江渡口之戰的失敗給糊弄了過去,但是總不能坐視偽唐賊軍在正泰縣發展壯大不是.

到時候別說剿滅這些偽唐賊軍了,說不准興泉府都要守不住了.

為了剿滅偽唐賊軍,更是為了阻攔這些偽唐賊軍讀過瀾江,宋志文最近也是大肆招募青壯,想要重建他的募兵部隊,同時也是動用了人脈關系,說服了巡撫派遣臨近的幾個州府的衛所部隊過來幫忙剿匪.

巡撫大人一出手,四個位于興泉府周邊的千戶所就是接到了調令准備出兵興泉府.

如今這些來援的衛所兵已經是在路上了,總數大約有兩千人,再加上興泉府本身的幾個千戶所新征召的千名軍戶士兵,一共湊出三千衛所兵是不成問題的.

而宋志文也明白,靠這三千衛所兵是不靠譜的,這些衛所兵連土匪都打不過,要打仗,還得靠那些募兵!

所以他又一口氣招募兩千募兵,如今正在日夜訓練著呢.

再加上瀾江渡口那邊也還有千余人的明軍,當初瀾江渡口一戰戰敗後,他從各地搜羅了近千兵力緊急增援瀾江渡口,這些兵力後續也一直駐守在瀾江渡口,總數大約有一千五百人.

三千加兩千再加一千五百,也就是說,未來一兩個月後宋志文手下的兵力就能夠達到六千五百.

這六千五百人可不包含民夫,而是單純的作戰兵力!

哪怕是衛所士兵的戰斗力很弱,哪怕他的募兵都是過去一個月里剛招募的,但是這些士兵不管怎麼說都是正規軍隊,和民夫還是有著本質差別的.

等到大戰的時候,宋志文還會繼續征召個幾千民夫,負責後勤運輸以及輔助任務,到時候湊出上萬個人口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他一個興泉府怎麼養活這上萬人,這種事不用他操心,增援而來的兩千衛所兵是自帶干糧的,他頂多就是給一點點糧食意思意思,糧草讓他們自行解決.


而興泉府本身的那一千多衛所兵的糧草怎麼解決?還是自帶干糧!

什麼叫衛所兵啊,就是平常種田積攢軍糧,打仗的時候就帶著自己種出來的軍糧出發征戰啊啊.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明朝的衛所制度,讓朝廷無養軍之費了.

當然了,要想這些衛所兵賣力作戰,還是需要拿出額外的真金白銀來賞賜,同時那些經常經曆戰事的邊軍因為花費巨大,所以是需要朝廷下撥軍費進行補貼的,也就是所謂的'年例銀’.

這些銀子如今就是需要他宋志文想辦法籌借的,這只是剿匪而已,加上宋志文為了自己的官帽子著想,又故意隱瞞了消息,因此朝廷那邊自然是不會拔下什麼軍費來的,只能是宋志文自己籌借.

衛所兵都需要給少許軍費了,那麼那些募兵就更是花銀子了,這些募兵可是拿軍餉的,沒錢又沒飯吃,可別指望他們給你宋志文賣命.

哪怕是那些臨時征召的民夫,雖然不給他們餉銀,甚至都還讓他們自帶干糧,但是必須的花費還是需要的.

這麼加起來,上萬人的花費也不是個小數目,而明朝的地方官府曆來都是窮光蛋,興泉府的財政可拿不出來這麼大一批銀子.

但是宋志文卻是沒有在乎過這個問題?

沒有軍費供養大軍?這個簡單?他可是一府之尊,直接下命令向大戶們攤派銀糧也就是了.

堂堂一個知府大老爺,難不成還能被這點銀子難住不成?

當然了,攤派這種事一次兩次還行,次數多了那些大戶們就會有意見了.

但是攤派這種事也不可能持續多次啊,這上萬人的軍隊在未來的三個月內要麼是剿滅了偽唐賊軍,要麼是被偽唐賊軍擊敗.

宋志文他是不可能養著上萬人無所事事玩一年半載的.

而如今的李軒還不知道,宋志文已經是預備著抽調,訓練總數六千五百人的正規軍,外加好幾千的民夫,准備湊上萬人規模的大軍,准備給他一個大殺招!

不過知不知道也是沒有所謂的,哪怕李軒所預料的明軍是省城派過來的幾千或者上萬人,而事實是這些明軍還是宋志文自己搞出來的,但是兩者的兵力差距並不大.

反正明軍這麼多,打誰都是一樣的!

時隨著中秋,霜降等節氣過去了,天氣也是逐漸變涼.

而河對岸的明軍也是越來越多,終于有一天,大唐新軍的探子們,發現有著五千人明軍從府城方向朝著瀾江渡口而來,等他們抵達後加上原有的五千明軍,那麼河對岸的明軍總兵力就會超過萬人人.

李軒得到這個消息後,深吸了口氣,然後對著一群將領道:"等了這麼久,他們終于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