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三章 偽明眾生像



大唐王朝的各路大軍磨拳搽掌,准備發動新一輪大規模攻勢的時候,明王朝那邊也是有所察覺了,這不察覺也不行啊.

大唐王朝那邊的動作這麼大,一船接著一船的物資運輸到了徐州,加上幾乎淮河流域一線的大唐陸軍都是調動頻繁,明軍那邊的探子只要不眼瞎,基本都是能夠判斷的出來,唐軍的新一輪的大規模攻勢即將開始了.

為此,正德皇帝也是緊急抽調部隊准備迎戰!

並且是派人去和俺答汗的騎兵進行接觸,要求他們繼續南下!

自從去年冬天南下後,俺答汗一開始還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中了明軍的圈套,派遣的兩萬騎兵一開始也只是在邊鎮附近,沒敢繼續南下.

但是後來膽子大了,逐步增兵到五萬騎兵,並且是逐步南下山西太原,隨後又是派了部分兵力南下順德府一帶.

如今正德皇帝派人要求他們南下,親自率領的俺答汗考慮了一番後,決定繼續南下.

南下的主要目的自然不是為了幫助正德皇帝,而是依舊抱著渾水摸魚的心態,一方面是,他既不想看到正德皇帝的大軍被唐軍徹底擊潰,另外一方面,其實他也不想明軍擊敗唐軍.

最好的結果就是明軍和唐軍兩敗俱傷,然後他就會率領騎兵來一個橫掃全場,直接把唐軍和明軍的殘部干掉,這樣一來,整個北方的局勢對俺答汗將會大大有利.

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他甚至都不打算再一次返回草原,而是直接把北方占據,奪取幽州,誰敢說他到時候不能占據中原,建立一個大王朝,重演當年蒙元輝煌?

而且來之前,他也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備,南下的時候,他除了帶了核心的部落騎兵為主力,還挾裹了旁支部落,基本上是把之前那些不怎麼服從自己的部落里的精銳主力一股腦帶上了,哪怕是這一次南下遭到慘敗,先死的也是那些旁支的部落.

而他早已經是決定,甭管南下會遇到什麼事,但是自己的嫡系主力是絕對不能輕易動用並折損的.

這樣,他才能夠確保不管南下後發生什麼事,他能夠掌控草原的大權,哪怕是倒黴的南下失敗了,最後狼狽逃回去,他也只會帶自己的嫡系回去,至于那些旁支,那是別指望能夠活著回去了.

這一次南下了,俺答汗就沒准備讓那些旁支部落的騎兵活著回去.

俺答汗的騎兵大多是一馬雙騎甚至三騎,機動能力迅速無比,當察覺到南方情況有變後,俺答汗迅速帶領部隊南下,短時間內就是行軍數百公里,然後主力抵達順德府,而五千騎兵先鋒,更是已經抵達了大名府.

這一路南下,自然是少不了沿途的劫掠!

當然了,那些大城市俺答汗自然是不會攻打的,畢竟現在表面上他還是應正德邀請而來的,不能做的太難看,但是一些小州縣,他自然是不會客氣的,路過一地就搶一地,至少要把軍糧給搶出來啊.

你得知道,這一次俺答汗南下,和以往曆次蒙古人南下一樣,那可是沒有攜帶糧草的,糧食都是沿途劫掠的,一時間,沿途各地的民眾們是苦不堪言.

只是,在這個亂世里,已經是沒有人在乎北方各地普通民眾的死活了!

正德自己都不在乎了,俺答汗就更加不在乎了,而當地的官員們,有些是在乎的,但是在乎也是沒有辦法,只能是固守城市,不讓俺答汗進城,另外也是花錢買平安,主動獻出糧食和財物,避免俺答汗的騎兵攻打他們的城市.


而更多的官員們,則是當沒看見.

實際上現在北方很多的明王朝官員們,現在已經是有些迷茫乃至動搖了.

如果說前幾年偽唐王朝剛崛起的時候,他們還是一股腦的支持剿滅偽唐的話,那麼在揚州,淮安,徐州,安慶等江北重要城市相繼陷落,整個明王朝都是陷入了巨大危機,大廈將傾之際,他們已經是動搖了.

不少人都已經是想著,假如,萬一,倘若皇帝的大軍慘敗了,偽唐賊軍殺過來的時候,興許自己也是應該棄明投唐了.

身為一個理智的聰明人,站在勝利者這一邊,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再說了,到了大唐那邊,也是能夠繼續當官啊.

雖然說大唐那邊有著眾多他們反感的東西,尤其是那個殺千刀的稅收政策,但是就算是反感,但是為了小命和官位著想,這該忍還是得忍啊!

所以說,現在北方各地很多明王朝的官員們,都已經是開始觀望了!

倘若正德贏了,那沒什麼要說的,大家繼續當官撈錢.

倘若正德輸了,那麼他們就要認真考慮投賊,不,應該說是投唐一事了.

畢竟兩邊的都是漢人正統王朝,大義名分都是不缺的,這投唐的話,也不用背上投靠異族的罵名,他們並沒有多少的心理負擔.

要不然的話,隨著大唐王朝是實力越來越大,在江南,江北以及江西,浙江等地也不會有越來越多的前明官員投誠了.

因為他們對此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正德皇帝,興許也是察覺到了不少官員的這種異樣心思,在近期幾乎是已經是沒有在重用文官統兵了,而是清一色的傳統武將以及勳貴.

在這短短半年里,被冷落了足足百年的勳貴和武將們,終于是再一次找回了自己的尊嚴,獲得了權力.

然而,這些勳貴們,能夠指揮軍隊打贏嗎?

這可就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了!

自從土木堡之變後,明王朝的勳貴階層幾乎已經是徹底腐朽了,除了極少數人外,大部分都是混吃等死的貨色,混吃等死的同時,也是沒有忘記破壞朝廷的根基.

他們,早已經是墮落了!

而實際上也是,之前和唐軍的作戰里,除了俞大猷這個特殊例外外,其他的幾乎清一色的都是文官出身的將領,盡管他們大多都是失敗了,但是說實話,他們已經是做的不錯.

如果是換成了這些勳貴來,能贏?


外人對他們的疑問,那些勳貴們卻是不知道的,一群往日里只知道欺負平明百姓,被文官們不斷按在地上摩擦的勳貴們,如今是一個個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當上了統兵大將.

除了監軍的太監們,對文官那是絕對沒啥好臉色看的.

明王朝那邊的諸多變化,自然是無法影響到大唐王朝的既定作戰計劃的,第三軍准備妥當之後,郝柏年就是正式下達了作戰的命令,三月二十九日,第三軍里的第五步兵師率先沿著運河北上發起進攻.

當然了,說是進攻也不正確,因為第一天出發的時候,對面可沒有明軍.

明軍的主力部隊,如今都是龜速在山東,河南一帶,在徐州周圍只有少數監視用的小規模部隊.

所以第三軍說是進攻,倒不如說是行軍更准確一些.

然而第三軍動了,正德皇帝也是迅速得到了消息!

正德皇帝沒有考慮太久,而是很快就是決定主動出擊,隨即帶著駐紮在濟南的六萬大軍西進,然後進入兗州府北部的一個小鎮'安平鎮’.

安平鎮,這個小地方剛好位于運河和大清河的交彙點,乃是一個在當代非常重要的戰略據點,東進可以前往濟南,北上可以抵達東昌,西進可以抵達大名府,而南下是兗州府以及徐州了.

正德皇帝選擇在此地駐防,而是沒有選擇在更南邊的兗州府的府城或者是濟州,那是因為他需要時間來調動其他部隊,同時也是為了讓俺答汗的騎兵來幫他分擔壓力.

正德皇帝可以說是已經是事先選好了決戰地方,就等著大唐陸軍北上呢.

而此時,之前作出了諸多計劃和准備的大唐陸軍們,還沒有想到,正德皇帝竟然是沒有選擇固守濟南,而是准備直接過來和他們決戰呢.

等消息傳到後,讓第三軍上下是高興不已,你正德皇帝既然是自己跑出來迎戰,那麼他們可就不客氣了.

但是隨後陳科橋于是得到消息,說是在大名府一帶發現了大量的韃靼騎兵的時候,立即就是皺起了眉頭!

俺答汗南下了,這事他早就知道了,但是據他所知,俺答汗雖然南下了,但是一直都是在邊鎮附近轉悠呢,根本就沒有大舉南下,現在竟然是出現在了大名府.

而這樣一來,各種戰前制定的計劃可就沒法用了!

打正德皇帝親自率領的數萬大軍是一回事,打俺答汗的數萬騎兵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呢.

當即,陳科橋就是派人向後方的郝柏年傳信,把發現了韃靼騎兵主力的消息告之郝柏年!

此時還在徐州的郝柏年得知消息後,拿出地圖看了看,然後對一旁的副官道:"傳令第五步兵師按照原計劃行動,攻占濟州,兗州,然後繼續沿著運河北上"

"再傳令第三騎兵支隊,進兵巨野一帶監視防備敵軍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