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擴大殖民規模



第十七軍在石山城所表現出來的強悍戰斗力,徹底的震驚了周邊的扶桑人.

以往這些扶桑人都是知道大唐帝國很厲害,厲害到是他們所無法抗衡的,但是因為大唐帝國並沒有在扶桑列島上發動什麼大規模的戰爭.

大唐帝國之前在扶桑實行的政策,並不是以軍事占領而住,而是以商貿控制為主,以武器貿易為主導,進而控制扶桑列島上的局勢.

而親自下場的機會並不多,真正算下來,也就只有當年奪取大隅群島的戰爭了.

但哪怕是以往奪取大隅群島以及打擊沿海各港口的的戰役,其實也只是一場小規模戰斗而已,出動的總兵力也就那麼幾千人,曆次爆發的戰斗也就幾百人規模.

更多時候,扶桑人所能夠見識到的是大唐海軍的威武龐大的戰艦,以及上面的無艦炮以及在多次的小規模戰斗里大唐帝國所表現出來的精銳戰斗力.

不過,這些中小規模的戰斗,其實很難真正的體現出來大唐帝國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多麼的強悍.

這種情況,大體上就像是後世的普通國家的人,總是喜歡根據一些中小規模的治安戰去推測各大國的戰斗力,然後得出一個五大流氓雖然很強,但是自己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的錯覺.

實際上,自從二戰結束後,五大流氓根本就沒有打過什麼能夠充分體現其全國實力的戰爭了,全都是小打小鬧.

如果真打起傾國之戰,發起狠了他們自己都怕,因為核彈洗地之下,全人類都得完蛋……

如今的扶桑人,對大唐帝國的實際力量到底有多強悍,也是處于這樣一種認知不全的狀態,他們知道大唐帝國很牛逼,但是到底牛逼到什麼地步他們卻是不得而知.

如今大唐帝國這一次,卻是讓扶桑人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真正的大國!

從遙遠的大隅縣出發,數千人跨海而來,然後以雷霆之勢,短短一天之內就是攻破石山城,徹底把石山本願寺這個名聲顯赫的宗教大名徹底從扶桑列島上給抹除了.

這如何不讓其他大名震驚!

尤其是當他們聽聞攻城當天,大唐人動用了至少上百門火炮,朝著石山城發射了超過數以千計的炮彈後,就更是驚恐了.

如今的扶桑人也都是知道了槍炮的厲害,要不然的話,他們也不會想盡辦法從大唐帝國手里購入更多的槍炮了,但是他們所能夠夠的都是一些散彈炮,更准確的說,都是短身管火炮!

至于長身管的火炮,大唐帝國不出口.

但是大唐帝國在攻打石山城的時候,卻是動用了數十門長身管的火炮,其中不少還是九斤大炮,此外他們也是很清楚,港口外的那些戰艦里,至少還有著上百門的中大口徑艦炮呢.

更加不要說,這些火炮還大規模使用了讓他們幾乎都無法理解的開花彈.

只是這麼一場戰斗,就是充分體現大唐帝國的強悍軍事實力,一種讓扶桑人能夠感到絕望的軍事實力.


如果不是這樣,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大名短時間內紛紛跑到大阪來示好了.

而這也是大唐帝國方面所希望看見的.

根據帝國方面的扶桑戰略,帝國在短時間內是不會對扶桑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入侵乃至占領的,帝國在扶桑的戰略依舊是掌控局勢為主,輔以建立若干殖民地,展開商貿.

攻打石山城,其實也是這種戰略下的產物,攻打石山城,是為了徹底控制大阪這個戰略要地,然後借而掌控京畿地方,組織織田信長或者是任何一個大名控制中部地區以及京畿地區,進而統一扶桑.

但是大唐帝國方面並沒有進一步擴大戰爭的目的,所以說,周邊大名們擔心的大唐帝國會繼續發動戰爭,進而攻打周邊大名這種事並不會發生.

嗯,至少最近幾年內是不可能發生的.

接到來自大阪的報告後,夏伍言也是松了一口氣,如今陸海軍以雷霆之勢威懾了周邊的扶桑大名,這對後續的大唐帝國在扶桑的戰略有著極大的好處,這對他這個主持扶桑事務的督辦大臣而言,也是輕松了不少.

徹底控制了大阪,進而威懾了近畿地方後,夏伍言覺得也是該進行下一步計劃的時候了!

什麼是下一步計劃?

自然是繼續擴大大唐在扶桑的殖民地了.

如今大唐在扶桑列島各地擁有了大小一共十三個殖民地,上述殖民地並不包括對馬縣,大隅縣這兩個地區,因為這兩個地方不是殖民地,而是屬于大唐帝國領地,對馬縣嫡屬于遼東省東江府,這從行政概念來說,是屬于本土了.

而大隅縣,屬于琉球府,而琉球府在帝國里屬于內閣直轄的海外領地.

殖民地,說的是大阪這樣的地方.

而大唐在扶桑的這十三個殖民地,其實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九州島以及本州島中西部地區以及四國島,而在九州島中東部地區,只有一個江戶殖民地而已.

此外,這十三個殖民地里,還包括了紀淡海峽里的'友島’這樣的小島,還有位于長崎的商貿站,嗯,只有占地面積幾平方公里的商貿站.

總體上,這十三個殖民地里,算的上是比較成規模的殖民地,可以發揮在經貿作用,同時還用重要戰略地位的,也就少數的幾個地方而已,比如大阪,江戶這兩片殖民地.

而如今的夏伍言,打算進一步擴大在扶桑的殖民地.

不過為了控制影響,他的動作也不能太大,至少在本州島中西部,尤其是京畿地方以及中部地區是不能再動了,不僅僅是這些地方,包括其他一些比較重要的地區也是不能再動了.

再動的話,就會徹底破壞當地的政治生態平衡了,要是破壞了平衡,搞的那些大名們為了自保紛紛聯合起來對抗大唐,那就得不償失了.

此外,也要盡可能的避免占領太多地區的領土,不能接納太多的扶桑民眾,這同樣是和帝國如今的政策相互違背.

所以,夏伍言選擇的目的比較特殊,不打算在九州,本州島以及四國島這三大島嶼的本島動手,而是打算在扶桑近海的部分島嶼動手.


這還是為了依靠大唐海軍的強大實力,從而速戰速決,並且徹底控制所奪取的區域,同時還能夠避免其他扶桑大名的插手.

而且更加關鍵的一點就是,孤立的島嶼能夠更加容易讓大唐帝國進行實際統治,並擺脫扶桑文化的影響,加速本土化.

這一點,已經是可以是在大隅縣以及對馬縣上得到體現!

當年大唐帝國先後奪取了大隅群島以及對馬島,然後對這兩個島嶼進行了開發,並陸續進行移民的,同時驅逐原來的土著.

等到了現在,這兩個地方上的人口,基本已經是新遷移來的大唐人為主,至于原來的土著人,一部分在戰亂中失蹤,一部分被大唐帝國直接強行驅逐,轉移到了九州島上去了,還有一部分,則是被運輸到了南洋充當新移民去了.

因此現在這兩個地方,大唐帝國已經是可以很自豪的說,盡數被大唐所掌控,島上生活的都是帝國子民.

夏伍言是打算選擇幾個地方複制大隅縣上的統治政策,而不是和大阪等幾個殖民地一樣,地方雖然大,掌控力度也大,但是實際上當地的大唐人口始終都是處于少數.

如今處于大唐徹底控制下的大阪地區,包括城區以及周邊的農村,都已經屬于大唐治下,而這一片地區的總人口,預計將會超過三十萬!

這可是三十萬人的恐怖數字啊!

而大唐人在當地只有幾千人而已,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軍隊,剩下的只有少數商人而已.

人口多少,也就意味著哪怕是掌控了此地,也很難徹底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本土,頂多就是殖民地而已.

為了避免後續的諸多麻煩,夏伍言打算對島嶼動手,而不是直接登陸人口密集的地方.

他選擇的第一個目標也很有意思,那就是位于扶桑本州島東北部地區的佐渡國.

選擇此地作為大唐帝國在扶桑列島上的第二次大規模殖民地,不僅僅是因為此地是個島嶼,還有其他幾個關鍵性因素.

首先一點就是,帝國在扶桑本州島的東北部區域,並沒有其他的殖民地,為了加大對上述地區的掌控,帝國需求在這一片地區里設立一個殖民地.

其次,這個地方上並沒有強力的大名進行控制,該島上的實際統治者,乃是本間氏,但是他們內斗不休,並且引入海峽對岸的越後國的力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唐帝國在這里發現了金礦,而且還是比較容易開采的金礦!

不僅僅容易開采,而且還是儲量驚人!

這個消息傳到了夏伍言這里的時候,夏伍言實際上就已經是決定要出兵占領此地了.

哪怕是沒有其他的有利因素,哪怕是有著其他的困難,但是只要佐渡國有黃金,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