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帝國的明珠:南非



南洋諸島的本土化,都已經是搞了十幾年了,因此到了最後呂宋島和棉老島本土化成功並納入帝國本土范圍內後.

其實造成的影響並不算大,人們只是覺得順其自然.

不過這只是大部分人的想法而已,對于部分人而言,南洋呂宋島以及棉老島的本土化成功,其影響是巨大的.

尤其是對于已經移民南洋的帝國子民以及在南洋投資的企業或者是和南洋貿易的相關企業來說,南洋的本土化成功就是顯得非常重要了.

同時這也是給了其他海外領地極大刺激.

南洋諸島如此頑固的地方,都能夠逐步本土化成功,他們為什麼不行?

要知道,南洋諸島的本土化之所以這麼慢,那是有原因的,除了土著生猛,食人族眾多外,更多的還是因為當地的自然環境過于惡劣.

移民的死亡率太高.

移民死亡率高就導致移民不願意來.

這人都沒有,談何本土化啊!

然而如今自然環境這麼惡劣的南洋諸島,都是快要本土化成功了,其他海外領地自然也是可以有樣學樣.

一時間,印度地區,美洲地區以及非洲地區的海外領地官員們,一個個都是琢磨著如何學習南洋地區本土化的先進經驗,盡快完成本地的本土化.

南非,一大票官員就是在明亮的非洲事務衙門二樓會議室內,探討著該如何加速本土化的進程.

"南洋地區的本土化固然是卓越高效的,但是也並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用在我們非洲,我們還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什麼方式都學!"

"所有的方式都學自然是不現實的,但是他們的以夷制夷政策就是相當的成功,和勞務政策完全可以相互結合的,這樣不單單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們在非洲的基礎設施施工進度,而且還能夠更快的完成本土化!"

"以夷制夷,說的好聽,直接武裝這些蠻夷聽起來不錯,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南洋諸島只是一個個島嶼,我們可以輕易的用海軍把這些島嶼分割開來,在這樣就算是有土著發生了暴`亂,也能夠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然後從容圍剿.

但是在非洲,這可能嗎?

非洲乃是一整片大陸,一旦把這些土著武裝起來,反叛怎麼辦?"

"我建議,還是應該走穩妥政策,以勞務政策為基礎,從各個沿海據點逐步推進,清理一地,移民一地,而不是盲目的扶持大量的土著!"

下面的諸多官員討論著的時候,非洲事務督辦譚又凌也是沉思著.

譚又凌是去年就任的非洲事務督辦,當然了,這個職務實際上並不是正式職務,只是一個差遣而已,他只是奉旨督辦非洲事務,屬于欽差的一種.

民間一般又稱之為非洲大臣,同樣的還有南洋大臣,印度大臣,美洲大臣.

他的本官其實乃是外務部非洲司副司長,並高配正三品.

此外他還是翰林院侍講學士,這個職務如果是實職的話那麼就是正五品,但是他的翰林院侍講學士並不是實職,只是一個虛銜而已.

基本上在外頭以奉旨辦差的文官,比如美洲事務督辦,印度事務督辦,南洋事務督辦,帝國駐歐洲大使,等人,都有著翰林院的虛銜,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是一種象征而已.


大唐的官制是比較複雜的,有差遣,本官,虛銜之分,尤其是對高級官員而言就更加複雜了,虛銜要麼是用來拉高品級或者是彰顯某種政治意義,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其實也不重要.

本官嘛,這個好理解.

而差遣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

比如同樣是尚書,一個是普通尚書,而另外一個卻是能夠入值禦書房,這兩者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前者只是普通尚書,正二品高官,但是後者卻是屬于禦書房值班大臣,帝國最頂級的九位官員之一,稱得上是位極人臣.

還有在各衙門里,很多官員往往也是會有上官授予的臨時差遣,比如說巡撫衙門里的某個官員,可能就會被巡撫臨時授予某種差遣,以處理某種事務.

差遣,往往也就代表著實權.

譚又凌的本官是外務部非洲司副司長,以他的本官職務,他頂多也就是具備一定的外交權限而已,但是他的差遣卻是非洲事務督辦.

因此,實際上他在非洲地區也就具備了毫無爭議的最高政務權力,整個非洲,哪怕是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地區,比如摩洛哥,都是屬于他的管轄范疇.

在這一地區內,除了不能直接調動軍隊以及干涉稅收工作外,其他的他基本都能插一手,包括對某個土著部落宣戰,議和等等.

甚至稅務和軍務,他某種程度上也能插手.

比如說收稅這事他沒這個權限,但是他可以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給予企業或者普通百姓稅務補貼,這也就等于變相降低稅收,一定程度上插手了稅務.

帝國很多官員都喜歡玩各種稅務補貼,退稅之類的手段,用以吸引投資或者干脆是減輕企業或者百姓的負擔.

對此,稅部往往是不管的,他們只按照固定章程收稅,收到稅後給地方留下一定比例的稅收充當地方財政資金,其他的都會直接劃入國庫.

劃歸到地方財政的錢,你們地方衙門愛咋地咋地,不管是全部貪汙還是說全部都退稅回去,都和他們沒啥關系.

還有這個軍務,直接調動軍隊作戰,別說他譚又凌了,其他文官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沒這個權限,甚至軍方內部具有這個權限的也不多.

但是,他譚又凌作為非洲事務督辦,可以在他認為適合的時候,適合的地方進行宣戰,進而發動戰爭.

怎麼說呢,在非洲這一片地方,發動戰爭後怎麼打,那是軍方的事,但是打不打,那是他說了算,軍方可沒這個權限.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他也具備了一定的軍權.

不過也不是絕對的,軍方要是看他不順眼,或者不認同某一場戰爭,他就算是宣戰了,人家軍方也可以選擇磨洋工.

所以,軍方要打的仗,不一定能打起來.

但是軍方不想打的仗,那肯定是打不起來的.

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得商量著呢.

譚又凌這個非洲大臣,權力自然是龐大的.

但是壓力也大啊!


他之前是在本土外務部任職的,雖然專攻的是非洲事務,但是這跑到非洲來任職,說實話還是頭一次.

等他摸清楚這邊的基本狀況後,那都是已經幾個月過去了.

然後他就和和前面幾任的非洲大臣一樣,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了本土化上!

聖天子在乎本土化,金陵的那些軍政大佬們自然也是拍馬屁,所以同樣在乎本土化,這具體到了海外領地的文官以及軍官身上,本土化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屬于干得好就升官,干不好就滾蛋的那種.

因為上面已經是把本土化的工作好壞,直接作為了衡量海外領地官員的政績標准.

至于說工商業經濟之類的沒卵用.

反正海外領地再怎麼搞,也只能是搞農業,頂多挖一挖金礦,其他的工業就別指望了,商業也都是服務業為主,再加上一個海外貿易之類的.

但是帝國高層並不怎麼在乎這些.

這搞來搞去,所以本土化就成為了海外領地官員的唯一突破點,想要升官,那就搞本土化.

據傳呂宋巡撫因為在主政呂宋本土化有功,這都已經是准備調回本土擔任某省巡撫了,看似品級沒變,但是呂宋省能和本土省份的重要性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譚又凌要想在非洲大臣的任上做成成績來,本土化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工作.

然而仔細分析了後,他就發現在這個地方搞本土化,難度相當大.

一個是非洲大陸實在太大,而很多內陸地區大唐人其實都沒涉足呢,不是去不了,而是不敢去,內陸地區的自然環境實在過于惡劣,分分鍾會死人的.

甚至就連南洋地區的自然環境,都比非洲的中部地區好一些.

不管是以前的葡萄牙人還是現在的大唐帝國,其實在非洲的存在,都是只局限于在沿海港口,根本就沒有深入內陸地區.

哪怕是南非,其實大唐實際控制的也就只有以南非港為核心的南非平原.

南非平原,乃是大唐帝國對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兩塊相互連接在一起的小平原的稱呼,兩片小平原加起來,其實也就兩萬平方公里左右,還沒大員島大呢.

但是這兩塊平原,卻是整個非洲里都極為少有的地中海氣候的平原,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耕種.

加上北邊都是一片大山,這片延綿數百公里的大山,直接把南非平原和北邊的非洲大陸切割了開來.

同時南非港還是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必經港口.

這麼多條件加起來,才是使得大唐帝國把這一片地區作為了重點發展地區.

並先後移民了十余萬人在這里進行耕種,貿易.

多年過去後,如今的南非已經是成為了帝國在非洲大陸上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