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盛世卷 第五十五節 克拉運河 三


擬議中的克拉運河,全長102公里,400米寬,水深25米,雙向航道,橫貫中南省南部的克拉地峽。克拉地峽是泰國南部的一段狹長地帶,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公里北緯7度至10度之間地段均為中國領土。

這條運河修成後,船只不必穿過馬六甲海峽、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而是可直接從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進入太平洋的泰國灣。克拉地峽運河一旦開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大型輪船可節省2至5天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近30萬美元。這對航運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國家無疑是件大好事。

如果運河開通,大量商船撇開馬六甲海峽而走“快捷方式”,這對于一向受益于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利益無疑造成沖擊。克拉運河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上馬的,由于開鑿運河工程巨大,所需資金高昂等諸多因素,克拉運河並不受人重視。因為在過去,克拉運河的戰略意義遠不如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比如蘇伊士運河,繞過了三千萬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陸,而克拉運河則只是繞過了十三萬平方公里的馬來半島。但是現在卻不同往日了。

“中國正迅速崛起,占世界經濟比重越來越大,國際貿易也越來越繁忙。所以,一則、東北亞非常依賴中東和非洲的石油。克拉運河畢竟可以縮短航程,節約大筆費用;二則、中央聯邦現在依賴于馬六甲海峽進行輸送。而英國正扼守著這一戰略咽喉。這樣一來,就彰顯了克拉運河地戰略意義。”

“中國,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扼住自己的咽喉,中國需要自由地呼吸!”

不過在趙剛這番話落地不久,就傳出了新加坡的不協調聲音,

“兩個月前,中國皇帝就開始熱炒

當時。有專門評論員在人民報上寫出這樣的句子:“拋棄馬六甲海峽,拋棄新加坡!”我們都知道,那個專門評論員是誰,可是我們不能說出來

如今,“專門評論員”說,中國(過去)之所以始終對這個項目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是考慮到“對新加坡影響太大”。現在中國需要“重新考慮自己在東南亞的利益”。讀來頗有端上台面、不再只是嘴上說說的意思。

國家談“利益”,天經地義,無可厚非。西方政治家談利益談得更露骨。用中國語言來表達,就是唯利是圖。中國則千百年來受古哲教誨,即使沒法做到“何必曰利”,至少是先談義。再談利;更勝一籌的,是從義中取利,不因利而廢義。

但是,現在炒熱的克拉運河議題。究竟是出于“利益”角度,還是出于“情緒”?則頗堪玩味。


《經濟》月刊指中國依賴馬六甲海峽有兩點“戰略風險”:一是英國控制著這一咽喉水道;二是英國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修建有海軍基地,重兵扼守海峽西口。

問題就在于:真開鑿了運河,英國這一世界“霸主”會坐著不動?會拱手把運河控制權讓給中國?如果馬六甲海峽西口被英國海軍扼著,克拉運河西口豈非更在英國海軍大炮射程之內?

因此,由中國來開鑿克拉運河地念頭,是情緒多于理據。

中國近年之所以贏得世界很多國家和人民的友誼。不在于其能成“霸”,而在其不因利而廢義,近悅遠來。未成霸而露霸氣,對中國和對他國都不會是好事。

何況,克拉運河空有“亞洲蘇伊士運河”的美名,僅僅繞過小小一個13萬余平方公里面積的馬來半島,跟繞過3000萬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陸的蘇伊士運河相比,小巫見大巫,不言自明。”

最後,這人還酸溜溜的說道:“曆來修建運河,都是尸骨堆積而成的,在高溫濕熱的熱帶叢林里,中國那些苦力需要付出多少生命,才能堆建起這條無用地運河!20年,還是30,

趙剛給出的答案讓人震驚,在趙剛的動員下,75萬工程.7結起來,開赴了克拉運河施工地點,以五萬人為一組,分別在十五個地段進行施工。

工程兵是擔負軍事工程保障任務地專業兵種。各國軍隊的軍種中都編有工程兵。陸軍工程兵一般由工兵、舟橋、建築

維護、偽裝、野戰給水工程等專業部隊、分隊組成。

古代戰爭中軍事工程的修建和工程保障任務,均由作戰部隊自身和民工完成。17世紀,法國軍隊最早組建了正規的工程兵部隊。之後,俄國、英國、美國相繼建立了工程兵部隊。

中國最早出現地正規工程兵是清末新軍中的工兵營。程兵誕生于建軍初期,曾被譽為“開路先鋒”。新中國成立後,工程兵發展成為一只技術密集型的、具有綜合保障能力的技術兵種,它包括工兵、舟橋、偽裝、野戰給水和工程維護等多種專業。

它不僅要開路架橋,還要運用各種先進技術克服和構置包括雷場在內的各類人工障礙,還要構置技術複雜的陣地工程,並隨著武器系統的發展,研究解決相應地防護手段,實施工程偽裝,以對付敵方的可見光、紅外線、雷達等偵察手段。目前基本實現了行動摩托化、工程作業機械化,進一步提高了遂行現代條件下的大范圍綜合作戰工程保障任務的能力。


這一次,這支工程兵部隊給了世界一個驚奇,某個機械工程兵師,在快速的清理完場地之後,簡易樓房搭建起來了,一萬間具備簡易衛生間,簡易廚房,還有寬大的休息間的宿舍群在一天之內修建完畢。五萬人住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辦永久性的建築業被建設出來,一周之後,就連簡易的中型體育場館都建了出來,在這里,可以同時舉行四場正規的籃球賽,或者二十場乒乓球賽。

這個奇跡,讓前來看熱鬧的新加坡記者沮喪不已,在他發回國內的電文中,十分喪妻的寫道:

“雖然我們自詡是一個精英國家,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到達過中國這個層次。幾十萬人,在一個命令下,移山填海。而且這些巨大的工程完成的如此輕松,沒有人為之驚奇,這就是國力的差距。”

“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這只是對于我們這樣的精英國家所說的。對于中國這樣的國家,這種事情並非不能,致使有的時候不為罷了。我們低估了中國這個巨人的力量,現在也許是我們為之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其後,中國工程兵的表現讓全世界驚奇,在施工場地上,西方記者眼花繚亂,幾個人撥弄著算盤,不時地下達指令,結果就看見車輛井然有序的進場,然後開始工作,裝滿之後再出場,這些鏡頭被拍了下來。

然後被送到各國的間諜機關里,分析成各種數據,德國人看到了“中國工程兵的配合程度之高,至少領先德國十年,如果中國後勤的平均水平都是如此,拿中國的實力將遠遠高于德國,戰爭潛力甚至是德國的三倍!”

英國人得到的是,中國人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75人中,識字率和高中畢業率都要高于英國軍隊,這說明,中國已經建設了一只強悍的戰斗隊伍,這支隊伍至少有75萬人,而且比較合理的300人左右,這令人警惕,要知道,這個數字等于法俄與德國的總合。

作為一個疆域巨大的國家,英國認同中國的實力,並且在實際行動中也尊重中國人的權利。不過,這樣巨大的精兵數量,還是讓英國人感到了威脅,中國人可以十分輕松的派出75萬人,絲毫沒有影實施的三十萬公里鐵路計劃。這幾乎是英國陸軍的總合!也就是說,如果中國願意,完全可以拿下印度,然後獨霸印度洋!

就像之前所說得那樣,印度是英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曆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曆史”。在這些漫長的殖民統治中,尤以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持續時間最長,掠奪最為殘酷。而不列顛帝國正是從印度大量地榨取資源和印度人民的血汗,從而更加強盛,印度成為不列顛帝國最為重要的殖民地,是不容許任何人窺探的!

英國人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防范這種危險。

克拉運河1909年動工,1911年修建完成,這個速度甚至比美國的巴拿馬運河還要快一年,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中美之間的國力差別。為了彌補這種差距,美國人和英國人終于走到了一起,開始發起了對中國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