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霹靂弦驚卷 第五十四節 火炮之內皆我國土


偉大的中國皇帝陛下,這是我國皇帝陛下的信。”尼古拉耶維奇•米留可夫恭恭敬敬的將沙皇的信交到了趙剛手上,趙剛點了點頭,開始認真的看了起來,對于尼古拉二世,趙剛的印象並不好。

尼古拉二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十六任沙皇,可他似乎並不具備帝王之才。他舉止安靜文雅,對權力絲毫不感興趣。這與他剛硬而有魄力的父皇亞曆山大三世形成了鮮明對比。王朝最後一代沙皇,他于1896年518日登基。按照傳統,俄國宮廷在莫斯科為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因謠傳沙皇將賞賜豐厚的禮物,使數十萬群眾聚集在莫斯科的霍登廣場,因擁擠而互相踐踏,造成三千余人傷亡,史稱“霍登慘案”。自此,皇”之稱。

尼古拉二世繼位之初,即逢俄國的動亂之秋。自1856年的克里米~戰爭失敗後,俄國便喪失了它在歐洲國際舞台上的霸主地位,它與昔日的盟國——德國間的政治和經濟矛盾越來越深。面臨身邊強國的威脅和不利的國際處境,沙皇政府不得不與昔日的死敵——法國結盟,希望借助法郎和法國的軍事援助而站穩腳跟。在俄國國內,社會各階層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政治民主運動。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宣傳和組織下,俄國地工人運動被賦予了嚴密的組織性和強烈地政治性。

1895-1899年,俄國平均每年罷工147次。參加罷工人數4萬余人。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布爾什維克黨加緊了革命的准備和發動。1905年發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政治論文中,列甯強調即將發生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使命是反對專制制度,爭取政治民主,目標是徹底推翻沙皇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該掌握這場革命中的領導權,並且在民主革命獲得勝利之後,迅速地使其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

一個皇帝如果把自己地國家搞得這樣糟糕,就連反對派都無法壓制,哪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已經不配做為皇帝了,作為一個皇帝,並不是簡單的坐在皇帝的位置上,而是要准確的掌握國內外的局勢。

“信上說。沙皇准備將西伯利亞以及中亞的乃至烏拉爾以東一百公里以外的所有土地教給我,是不是這樣的?”看完了信,趙剛將信放在了茶幾上,和藹的看著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可夫。

“是地。我們願意做出最大的讓步,只要你們停下腳步,不再進攻的話,我們一定兌現承諾!”


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可夫的話說得十分誠懇。可是在趙剛來看,這些俄國人全無信義可言,不列斯特條約如何,列甯所說地歸還曆代侵占領土的說法又如何,只是在轉瞬間被拋棄的諾言,就連這次俄國人的西線大潰敗,也是因為俄國人地背信棄義。據趙剛獨到的情報網絡分析得到的結論,俄國人之所以敗的那麼徹底,只是因為他們在西線的布置是進攻性的,所以沒辦法組織起有力的反擊。

“很好,不過我有件事情不明白,到現在為止,我們地前鋒已經占據了烏拉爾山脈長達五十公里的距離,如果按照你們的說法,我們不是反倒要後退一百公里嗎?天底下那還有這樣的道路,戰勝國要先後退的,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可夫先生,你說是不是?”

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可夫聽得目瞪口呆,結結巴巴的問道:“陛下,我想我是聽錯了,在我走之前,貴軍的前鋒距離烏拉爾還有兩百公里的距離,而我來之前,已經發表了聲明,希望兩國停火的,貴國怎麼能不講道理,繼續前進呢。”

“道理,我只知道,在我們沒有簽署停戰協定之前,我們軍隊的腳步就不會停留下來,而每一寸被我國軍隊占據的土地,都是中華帝國的領土,只要我們大炮能夠打擊到的地方,就是中國的領土。所以,你要我吧自己的領土吐出來,這是根本做不到的,留給你們的時間並不多了,何去何從,我想你們應該盡早做決定”見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可夫面色蒼白,趙剛決定繼續加點壓力給他。

剛看來,尼古拉二世的失敗是早有預兆的。

尼古拉二世和俄國統治階級不能冷靜地面對國內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以求明智地尋求出路,仍然堅持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尼古拉二世提出“維護國基”,壓制一切有悖于專制主義的言論和行動,取締一切政治團體。連一貫主張“勿以暴力抗惡”的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也在沙皇的授意下被革除了東正教教籍,列甯等一大批革命家相繼被捕和流放。


1905年1月9日<:<遭到血腥屠殺。四千余人的鮮血驚醒了俄國群眾,一點對沙皇本人以及沙皇政府的幻想。工人階級終于發自內心地喊出了:“打倒專制制度”、“打倒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口號。俄國曆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此爆發了。

1905年10月8,大臣會議主席維特上書沙皇尼古拉二世,勸說沙皇同意設立立法杜馬和實行憲政。沙皇尼古拉二世贊同有限度的改革,他責成維特制定一份詳細的政體改革方案供他參考。維特和他的助手奧德連斯基用了10天時間草擬出《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在.拉二世。維特再次進言:“在當前的形勢下,只有兩條道路,要麼宣布軍事獨裁,鎮壓一切;要麼讓步,實行立憲改革。”月17日晨,沙皇尼古拉二世終于在《整頓國家秩序宣言》上簽字,同日該宣言立即以詔書的形式發布全國,因此該文件又稱為《十月十七日宣言》。

《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宣布俄國實行君主立憲;確保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力不受侵犯;立即舉行代議制機構——國家杜馬的選舉;任何法律未經國家杜馬認可不得生效。

改革未能滿足人民的要求,反而刺激了革命形勢的加劇。有“俄國的俾斯麥”之稱的斯托雷平擔任了內務大臣的職務,他提出“先安定,後改革”的口號,將行刑隊和戰地軍事法庭派往俄國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殺進步人士,行刑隊的絞索被戲稱為“斯托雷平的領帶”,命被血腥鎮壓了。

斯托雷平在繼任大臣會議主席後,立即著手制服“不聽話”的國家杜馬。1907年6月3日,斯托雷平借口國家杜馬中|:密謀發動“弑君奪權”的政變,解散國家杜馬並大肆逮捕社會民主黨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恐怖統治,鎮壓工農運動,史稱“六•三政變”。在“六•三政變”後,沙皇政府公布了新的選舉法。新選舉法的目的在于保證政治上保守的農民、地主和資產階級在各省的國家杜馬代表選舉中的優勢地位,第三屆國家杜馬選出的複選代表中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就占據了50%的席位,農民占22%的席位,工人僅2%的席位。這樣在新的國家杜馬中出現了兩個多數:其一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十月黨在選舉中獲勝,成為杜馬中占據多數席位的議會黨團,十月黨領袖古契科夫擔任了國家杜馬主席的職務,俄國資產階級的政治影響達到了頂峰;其二是極右派——黑幫集團也在第三屆國家杜馬中占據了優勢席位,這個黑幫集團是由“俄羅斯人民協會”、“俄羅斯同盟”等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組織組成,大資產階級與斯托雷平,與極端反動的黑幫集團結成了政治同盟,這個政治格局被稱為“六•三體制”。

隨著俄國的政治形勢及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的變化,資產階級與沙皇政府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大。當時俄國上層的具體情況是,一方面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是降低,而是不斷提高,大資產階級在國家杜馬中的勢力越來越大,表現為不僅要過問一般的立法議案,而且試圖干涉國防預算和大臣任免。另一方面是斯托雷平與十月黨的分歧越來越大,越來越感到國家杜馬已成為他實現個人野心的絆腳石。因此,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階級及沙皇政府的矛盾再度加劇,最終上升為首要矛盾。

這一段曆史,與清朝曆史的軌跡有著極為相似的曲線,而且,這兩個王朝在曆史上也有驚人的相似,最後失敗也只能歸結于在急速變換的時代大潮中,成為改朝換代的犧牲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