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韓第二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席薦,秦特出銳師取韓地而隨之,怨

懸于天下,功歸于強秦。且夫韓人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臣竊聞貴臣之計,舉

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

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

矣。

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備,

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于

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

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

拔,則陷銳之卒勤于野戰,負任之旅罷于內攻,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

所以亡韓之心也。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

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

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

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

不審用也。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夫一戰而

不勝,則禍構矣。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

諸侯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于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

見二疏,非所以強于諸侯也。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夫攻伐而使從者間焉,不

可悔也。

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之未可舉”,下臣斯,甚以為不然。秦之有韓,

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虛處則忄亥然,若居濕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發矣。夫

韓雖臣于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秦與趙為難,荊蘇

使齊,未知何如。以臣觀之,則齊、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絕也;若不絕,是悉趙而

應二萬乘也。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于強也,今專于齊、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

發矣。韓與荊有謀,諸侯應之,則秦必複見崤塞之患。

非之來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為重于韓也。辯說屬辭,飾非詐謀,以釣

利于秦,而以韓利窺陛下。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說,靡辯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辯而聽其盜心,因不詳

察事情。今以臣愚議: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臣斯請


往見韓王,使來入見;大王見,因內其身而勿遺,稍召其社稷之臣,以與韓人為

市,則韓可深割也。因令象武發東郡之卒,窺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則齊人懼而

從蘇之計,是我兵未出而勁韓以威擒,強齊以義從矣。聞于諸侯也,趙氏破膽,

荊人狐疑,必有忠計。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則諸侯可蠶食而盡,趙氏可得與

敵矣。願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秦遂遣李斯使韓也。李斯往詔韓王,未得見,因上書曰:“昔秦、韓戮力一

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數世矣。前時五諸侯嘗相與共伐韓,秦發兵以

救之。韓居中國,地不能滿千里,而所以得與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

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時五諸侯共伐秦,韓反與諸侯先為雁行,以向秦軍于關

下矣。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杜倉相秦,起兵發將以報天下之怨,

而先攻荊。荊令尹患之曰:‘夫韓以秦為不義,而與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

先為雁行以攻關。韓則居中國,展轉不可知。’天下共割韓上地十城以謝秦,解

其兵。夫韓嘗一背秦而國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聽奸臣之浮說,不權事

實,故雖殺戮奸臣,不能使韓複強。今趙欲聚兵士卒,以秦為事,使人來借道,

言欲伐秦。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後秦。且臣聞之:‘唇亡則齒寒。’夫秦、韓

不得無同憂,其形可見。魏欲發兵以攻韓,秦使人將使者于韓。今秦王使臣斯來

而不得見,恐左右襲曩奸臣之計,使韓複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見,請歸報,秦、

韓之交必絕矣!斯之來使,以奉秦王之歡心,願效便計,豈陛下所以逆賤臣者邪?

臣斯願得一見,前進道愚計,退就菹戮,願陛下有意焉!今殺臣于韓,則大王不

足以強;若不聽臣之計,則禍必構矣。秦發兵不留行,而韓之社稷優矣。臣斯暴

身于韓之市,則雖欲察賤臣愚患之計,不可得已。邊鄙殘,國固守,鼓鐸之聲于

耳,而乃用臣斯之計,晚矣。且夫韓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強秦。夫棄城而

敗軍,則反掖之寇必襲城矣。城盡則聚散,聚散則無軍矣。城固守,則秦必興兵

而圍王一都,道不能則難必謀,其勢不救。左右計之者不用,願陛下熟圖之。若

臣斯之所言有不應事實者,願大王幸使得畢辭于前,乃就吏誅不晚也。秦王飲食

不甘,游觀不樂,意專在圖趙;使臣斯來言,願得身見,因急與陛下有計也。今

使臣不通,則韓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釋趙之患而移兵于韓,願陛下幸複察圖之,

而賜臣報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