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書答 答周若莊

明德本也,親民末也,故曰“物有本末”。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苟不明德以修其身,是本亂而求未之治,胡可得也。人之至厚者莫如身,苟不能明德以修身,則所厚者薄無所不薄,而謂所薄者厚,無是理也。故曰“未之有也”。今之談者,乃舍明德而直言親民,何哉?不幾于舍本而圖未,薄所厚而欲厚所薄乎!意者親民即明德事耶!

吾之德既明,然後推其所有者以明明德于天下,此大人成己、成物之道所當如是,非調親民然後可以明吾之明德之謂也!且明德者吾之所本有,明明德于天下者,亦非強人之所本無。

故又示之曰“在止于至善”而已。無善無惡,是謂至善,于此而知所止,則明明德之能事畢矣。由是而推其餘者以及于人,于以親民,不亦易易乎!

故終篇更不言民如何親,而但曰明德;更不言德如何明,而但曰止至善;不曰善如何止,而但曰知止;不曰止如何知,而直曰格物以致其知而已。所格者何物?所致者何知?蓋格物則自無物,無物則自無知。故既知所止,則所知亦止;苟所知未止,亦未為知止也。故知止其所不知,斯致矣。予觀《大學》如此詳悉開示,無非以德未易明,止未易知。故又贊之曰:“人能知止,則常寂而敞也,至靜而無欲也,安安而不遷也,百慮而一致也。”今之談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敞乎?至靜而無欲乎?安固而不搖乎?百慮而致之一乎?是未可知耳。

奈之何遽以知止自許、明德自任,而欲上同于大人親民之學也!然則顏子終身以好學稱,曾子終身以守約名,而竟不敢言及親民事者,果皆非邪,果皆偏而不全之學耶!

世固有終其身覓良師友、親近善知識,而卒不得收甯止之功者,亦多有之,況未嘗一日親近善知識而遂以善知識自任,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