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

○傳記類存目一

△《孔子世家補》·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歐陽士秀撰。士秀,廬陵人,仕履未詳。是書成於淳祐辛亥。大抵據《皇

極經世》以駁《史記·孔子世家》之訛。然邵子精於數學,不聞精於史學,所書

先聖事跡,亦未必盡確。《自序》又稱慮夫事之精粗隱顯,大小本末,錯糅其間,

而不易見。則著《年表》以提其綱,列《世本》以類其族,且綴《弟子年名》於

其終。於以稽其是非,用決群疑,而祛己惑。今考《永樂大典》所載,已無所謂

《年表》、《世本》、《弟子年名》者,則已非完書矣。

△《孔氏實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末一條云:大蒙古國領中書省耶律楚材奏准皇帝聖旨,於南

京特取襲封孔元措令赴闕里奉祀(案元措以金承安二年襲封衍聖公)。此書或即

元措等所撰歟。首錄曆代褒崇之典,凡碑文、詔旨皆載其略。末載孔氏鄉官甚詳。

然敘次頗無體例。如首載聖母顏氏及聖配亓官氏,而孔子以上曆世之事獨不一敘,

疑或傳寫佚脫,非完帙也。考明《文淵閣書目》有《孔子實錄》一冊,《永樂大

典》所載則作《孔氏》,未詳孰是。然《文淵閣書目》傳寫多訛,未足盡據。今

仍從《永樂大典》之名著於錄焉。

△《孔子論語年譜》·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程複心撰。複心字子見,婺源人。皇慶癸丑,江浙行省以所撰《四

書纂釋》進於朝,授徽州路教授。致仕,給半俸終其身。是編以《論語》各章分

隸於《孔子年譜》之內,而又雜采《左傳》諸事附會之。如云九歲見季劄,觀樂

於魯。三十五歲從昭公出亡,留齊七年。此因旁文而牽合孔子者也。又云五十三

歲孔子聘於齊,執圭鞠躬如也云云。此因《論語》而妄生旁文者也。又云六十三

歲厄於陳蔡,不得已,浮海至楚,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云云。陳蔡之間何由浮

海,郢都又豈海道可通,尤夢囈之語,可資笑噱者矣。至所分隸之《論語》,以

《子釣而不綱》章為三十一歲,以《子以四教》章、《子所雅言》章、《子罕言》

章、《子不語》章、《自行束脩以上》章為三十四歲,以《八佾》、《雍徹》諸

章為三十五歲,以《君子食無求飽》章為四十三歲,《道千乘之國》章為四十八

歲之類,不可殫數,均不知其何所據而云然。複心師朱洪范,友胡炳文,雖亦講

學之家,原不究心於考證,然不應繆妄至於如是。考篇末辨季本《聖跡圖考》之

妄。本,王守仁之弟子,元人何自見其書。殆明季妄人所為,而傳錄者偽題複心

之名歟。

△《孟子年譜》·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程複心撰。複心既作《論語年譜》,更取《孟子》七篇為編年。其

以某章為某年之言,繆妄與《孔子年譜》相等。其謂孟子鄒人乃陬邑,非鄒國也。

語極辯而不確,亦好異之談。蓋與《孔子年譜》一手所偽撰也。考朱彝尊《經義

考》載譚貞默《孟子編年略》一卷,今未見其書。然彝尊所載貞默《自述》一篇,

則與此書之《自述》不異一字。疑直以貞默之書詭題元人耳,偽妄甚矣。

△《闕里志》·二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陳鎬撰,孔允植重纂。鎬會稽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右副都禦史,巡撫

湖廣。允植,孔子六十五世孫,襲封衍聖公。闕里向無志乘,僅有《孔庭纂要》、

《祖庭廣記》諸書。弘治甲子,重修闕里孔廟成,李東陽承命致祭。時鎬為提學

副使,因屬之編次成志。崇禎中,允植重加訂補,是為今本。以《圖像》、《禮

樂》、《世家》、《事跡》、《祀典》、《人物》、《林廟》、《山川》、《古

跡》、《恩典》、《弟子》、《譔述》、《藝文》分類排纂。而編次冗雜,頗

無體例。如曆代誥敕、禦制文贊,不入《追崇恩典志》,而另為《提綱》。《碑

記》本《藝文》中一類,乃別增《譔述》一門,均為繁複。

△《孔顏孟三氏志》·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劉濬編。濬,永嘉人,成化中官鄒縣教諭。鄒,孟子所生也,孟廟在焉。

濬因考證孔、顏、孟三氏世系,以及褒崇諸典,彙輯成書。先以《地圖》,次以

《世系年譜》,次以《廟制》,次以《志事》。附《述聖》於卷後。而前列《提

綱》一卷,則壬子四月紫陽楊奐所述《東游記》也。壬子為元憲宗二年。而濬於

“壬子”下注云:“元憲宗淳祐十二年。”紀年既誤,而又以宋理宗年號移之於

元,殊為疏舛。即此一端,其他可概見矣。

△《孔孟事跡圖譜》·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季本撰。本有《易學四同》,已著錄。是書前說後譜,於孔孟事實頗有考

核。如云孔子未嘗至楚見昭王,孟子先至齊而後梁,此一二條皆有所見。然其餘

大抵習聞者多。

△《素王記事》·(無卷數,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舊本卷首題明浙江嚴州府通判太原傅汝楫校正。則非汝楫所撰。卷末楊奐

《東游記》之首,又題河南開封府知府西蜀黃濬輯錄,則似為濬之所撰,然不列

名於書首,而綴於書後。體例叢脞,殊不可曉。其書則摭拾《闕里志》為之,亦

茫然無緒。蓋當時書帕之本,本不以著書為事者也。(案:顧炎武《日知錄》曰:

昔時人覲之官,其饋遺一書一帕,謂之書帕。又曰:曆官任滿則必刻一書以充饋

遺,此亦甚雅。而鹵莽就工,殊不堪讀。陸深《金台紀聞》亦稱有司刻書,只以

供饋贐之用。其不工反出坊本下。今藏書家以書帕本為最下,蓋由於此。)

△《夷齊錄》·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張玭撰。玭字席玉,石州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

永平府城西十八里孤竹故城有清德廟,以祀夷、齊。玭守永平時,因搜輯曆代

祀典、諸家藝文,編為一帙,據《目錄》,原本有圖。此本無之,蓋為傳寫者所

佚矣。

△《孔聖全書》·三十五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蔡複賞編。複賞,巴陵人。卷端自題恩貢出身,南京戶部修職郎,不知其

為何官也。前有《自序》,稱是書始成,就正於兵部侍郎姜廷頤。廷頤乃次為六

卷。上卷曰《經書》,中卷曰《子史》,下卷曰《雜說》,首卷曰《帝王崇重盛

典》,尾卷曰《經術經理世務》,六卷內複條分為四十卷云云。案《序》稱上中

下卷首尾卷只有五卷,不應稱六卷。又書三十五卷與四十卷之數亦不合。其間鄙

俚荒唐,龐雜割裂。鬼神怪誕之語,優伶褻諢之詞,無不載入,謂之侮聖人可也。

△《尊聖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堯道編。堯道里籍未詳,嘉靖末,官大埔縣教諭。是書分《圖像》、

《世家》、《事跡》、《遺澤》、《制敕》、《譔述》、《封事》七門。多剿

襲《祖庭》、《纂要》諸書,無所考證。

△《仲志》·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天和撰。天和字養和,麻城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提督團

營,諡莊襄,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天和官總督河道都禦史時,以濟甯仲

家淺有先賢仲子祠,故志其建置之由,而並及其生平行事大略,名之曰《令名志》。

崇禎中,仲子裔孫於陛等複增損舊本,易以今名。又繪像列圖於卷首,殊不雅馴。

△《閔子世譜》·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張云漢撰。云漢字倬侯,宿州人。是編兼及閔子後裔之事,故曰《世譜》。

首《姓氏》,次《里居》,次《特傳》、《列傳》,次《祀典》,次《修葺》,

次《官生》,次《世系》,次《遷徙》,次《複業》,次《列女》,次《藝文》,

次《家約》。宿州舊有閔子墓,曆代祠祀不絕。蓋閔子本宿人。春秋時宿屬青州,

為齊地,故《家語》以為齊人云。

△《夷齊考疑》·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胡其久撰。其久,崇德人,隆慶丁卯舉人,官龍南知縣。是編以好事者所

傳《夷齊世系》,名字皆據《韓詩外傳》、《呂氏春秋》而附會之。並以叩馬、

恥粟等事亦多不實,因各為駁正,而以先賢論定之語及傳記詩文附其後。其議論

亦頗博辨。然傳聞既久,往事無徵,疑以傳疑可矣,不必盡以臆斷也。

△《夷齊志》·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白瑜撰。瑜字紹明,永平人,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事跡具

《明史》本傳。此書乃因張玭《夷齊錄》損益而成,所載視舊《錄》加詳。

△《道統圖贊》·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據卷首《樊維城序》,蓋衍聖公家所刻。維城為萬曆己未進

士,則此書出於明季也。即《聖跡圖》舊本,而前增以伏羲、神農、黃帝、堯、

舜、禹、湯、文、武、周公十像,後附以顏、曾、思、孟林廟八圖。雖以《圖贊》


為名,而僅圖前有說數行,無所謂贊,尤不可解。

△《聖賢圖贊》·(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此書摹仁和縣學石刻而不著刊書人姓名。首冠以明宣德二年巡按浙江監察禦

史海虞吳訥《序》。謂像為李龍眠筆,高宗於紹興十四年即岳飛第作太學。三月

臨幸,首制《先聖贊》。後自顏回而下亦譔詞。二十六年十二月,刻石於學。

又稱舊有《秦檜記》,磨而去之。則是石刻之題識,非木本之跋語。故顏、曾二

子後皆有高攀龍《贊》,知為近時人刻也。考《玉海》,紹興十四年三月十一日

己巳,幸太學,覽唐明皇帝及太宗、真宗禦制贊文,令有司取從祀諸《贊》悉錄

以進。二十四日乙亥,禦制禦書《宣聖贊》,令揭於大成殿刻石,頒諸路州學。

二十五年,又制《七十二賢贊》,親劄刻石頒降焉。二十六年十二月戊午,廷臣

請頒諸州郡學校,從之。據此,則高宗所撰《宣聖贊》,刊石在紹興十四年;

《七十二賢贊》,刊石在紹興二十五年。《訥序》謂《先聖》及《七十二賢贊》

俱於三十六年十二月刊石,殊誤。所列七十二子,較《史記》及《唐六典》所載

七十七人少十人,增五人;與《宋史·禮志》所載八十二人則少十人;與唐宋典

制皆異。考《玉海》卷一百十三又云:高宗《七十二子贊》,去《史記》公良孺、

公夏首、公肩定、顏祖、鄡單、句井疆、罕父黑、申黨、原亢、顏何、公西輿

如十一人,增申棖、蘧伯玉、陳亢、林放、琴牢、申堂續六人,遂為七十二人,

與此書人數正合。然《玉海》謂所去十一人內有申黨,而此書仍列申黨;《玉海》

稱增申堂續,而此書於申黨之外乃增申棖;互相剌謬。又如顏子封複聖公,曾子

封宗聖公,皆始於元至順中。紹興中作《贊》,安得標此?又考唐開元二十七年

贈顏子兗公,閔子以下至卜商九人皆侯,曾參以降六十七人皆伯。宋祥符二年,

贈閔子以下至卜商九人皆公,曾參以下七十二人皆侯。今書標爵皆襲開元,高宗

作《贊》亦不應近廢祥符,而遠從唐制,疑非宋之原石。且李公麟北宋人,安得

至紹興中作圖。其圖畫諸賢,多執書卷,既非古簡策之制。而樊遲名須,即作一

多髯像;梁鳣字叔魚,即作手持一魚像;尤如戲劇,其妄決矣。

△《闕里書》·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沈朝陽撰,陳之伸補。朝陽,江甯人,天啟間貢生,官池州府學教授。之

伸,海鹽人,仕履未詳。是編雜采聖賢事跡,湊合成篇。每篇各系以《贊》,詞

意膚淺,考訂甚疏。如《越絕書》所載子貢事之類,皆無所辨正。

△《聖門志》·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呂元善撰。元善字季可,號冠洋,海鹽人,天啟中官山東布政司都事,後

殉流寇難。其書一卷為《聖門表傳》,二卷為《從祀列傳》,三卷為《四氏封典》,

四卷為《禮樂》,五卷為《古跡》,六卷為《東野氏仲氏世系》,分子目六十有

五。蓋元善官山東時,所得孔氏諸家譜牒為詳,因輯其宗系,述為此編。又取後

代理學諸儒,附於弟子之後。然如魁名內閣,無關道統,而詳悉臚列,別次於從

祀諸儒之末,殊為不倫。又以諸儒未入祀典者,別載擬祀三十五人。中如岳飛之

精忠,不在乎闡明理學;錢唐之直諫,亦未聞其詮釋聖經;乃欲例諸曆代儒林,

擬議亦為失當。元善書成未梓,其子兆祥重加校訂。海鹽令樊維城為刻入《鹽邑

志林》中。末附崇禎初曲阜祠祀元善及四氏子孫等給匾案牘,冗雜尤甚。

△《三遷志》·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呂元善撰。蓋因史鶚、胡繼先二家舊本為之訂補。未脫稿而元善殉寇難。

其子兆祥、孫逢時,乃續成之。所載孟廟事跡。每卷之中又各分三子卷,凡二十

一類。每類前為四言贊一首,紀載頗詳。而體例標目,俱未能雅馴。

△《宗聖志》·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呂兆祥撰。案曾子祠墓皆在今山東嘉祥縣。嘉靖中,詔錄其後為五經博士

世襲。求得其裔孫賢粹,居江西之永豐。令還嘉祥,世守祠廟。而曆代崇祀本末,

記載未備。兆祥始修訂成書。卷一為《像圖志》,卷二為《世家志》,卷三、卷

四為《追崇志》,卷五、卷六為《恩典志》,卷七、卷八為《事跡志》,卷九至

卷十二為《藝文志》。書成於崇禎中,而《世家志》述其譜系,乃載及國朝康熙

中事,《恩典志》內亦載及順治初年,不知何人所增,蓋非盡兆祥之舊矣。

△《陋巷志》·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呂兆祥撰。顏子陋巷,相傳在曲阜孔廟東北六百步,舊無記載。正德中,

提學副使陳鎬始為作志。萬曆中,禦史楊光訓又續編輯之。而兆祥是編蓋因二家

之本,重為訂定。所載皆曆代崇祀典禮,而冠以《退省》、《從行》諸圖。

△《東野志》·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海鹽呂兆祥撰,裔孫東野武訂。考兆祥與武皆明末人。而是編二卷之

末附錄順治、康熙中奏議,詳載聖祖仁皇帝恩授東野沛然為五經博士。蓋即沛然

因兆祥舊志稍為續補也。前有呂化舜、方應祥《原序》。而《粘本盛跋》則作於

康熙壬寅,《陳良謨序》則作於康熙丙寅,亦續刻所加也。考《元和姓纂》載,

伯禽少子別為東野氏,則東野氏系出周公,更無疑義。世承厥職,原非濫膺。惟

是所敘世譜,稱第三代生二子,長暉次晞;六代生二子,長縉次紳。其人皆在春

秋以前,則兄弟聯名已在應玚、應璩之前。又二代東野宗,於田中勝處建祠以安

先靈,則大夫之廟可不建於家。十六世東野獲,字獲德,號白云,則別號已見於

戰國。二十一代東野質,遭楚滅魯,負子攜譜,竄於東吳。是別族不必於太史,

而戰國之末尚延吳祚。蓋譜牒之學,古來即不一說。司馬遷敘五帝世系,往往與

載籍牴牾。而白居易自敘世系,亦與《左傳》相違。記載異同,固不足怪也。

△《孔子年譜綱目》·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夏洪基撰。洪基字元開,高郵人。其書成於崇禎中。於先聖事跡,分年編

輯。各提其要為綱,而詳載其事為目。於諸書異同,稍有訂正,而亦未一一精核

也。

△《孔門弟子傳略》·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夏洪基撰。其書合《家語》、《史記》所載孔門弟子,得八十人。卷首

《凡例》稱,《家語·弟子解》止記姓名邑里,而言行散見別卷。《史記》雜撮

經書,語無倫次。《四書人物考》及《備考》收錄群書,龐亂無紀。是編各傳首

敘聖賢教學,次及行事,終以評語。於經史典確者大書,列為正傳。事瑣文異者

小書附焉。妄誕者雜錄備覽。其搜擇頗勤。然《論語》、《禮記》之文,人人習

讀,亦一字一句備錄不遺,未免冗贅。卷末附錄者九人,為仲孫何忌、仲孫說、

左丘明、伯魚、子思、孟子、顏涿聚、公罔之裘、序點,其辨仲孫說與南宮適為

二人,顏涿聚與顏讎由為二人,《論語》左丘明與傳《春秋》者為一人,皆為典

核。至公伯寮之列於弟子,雖據《史記》,然明代已罷其祀,洪基仍濫載入,則

不免失考也。

△《聖門志考略》·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惟書中自稱其名曰淐。“檜樹”一條後稱崇禎三年庚午春,

隨其大父登岱,詣孔林。“祀典”一條後稱康熙八年以廷對留京,則國朝人也。

而考康熙庚戌進士題名碑,是科無名淐者,殆貢生也。其書雜抄闕里諸志為之,

殊不足以資考證。

△《闕里廣志》·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宋際、李慶長同撰。際字峨修,慶長字簡臣,俱松江人。《闕里志》自

前明陳鎬後,屢有修輯,皆蕪雜不足觀。康熙十二年,際為孔廟司樂,慶長為典

籍,相與搜求典故,因舊志而增損之。分《圖像》、《世家》、《禮樂》、《林

廟》、《山川》、《古跡》、《恩典》、《弟子》、《職官》、《聖裔》、《賢

裔》、《藝文》十二門。所載於故實較詳,然亦不能有所考訂也。

△《三遷志》·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孟衍泰、王特選、仲蘊錦同撰。書成於康熙壬寅。以呂元善舊志歲久漶

漫,而國朝尊崇之典,及子孫世系、林廟增修,亦未纂錄成編。乃以次輯補,分

為二十一門。特選,滕縣人。蘊錦,濟甯人。衍泰為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五經

博士。

△《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閻若璩撰。若璩有《古文尚書疏證》,已著錄。是編博引諸書,考孟子

出處始末。初辨孟子所生之鄒是邾非鄹。次考來往梁、齊、滕、宋之年月,中間

旁及萬鎰、百鎰之數,與所以去齊不入燕之故。而於生卒年月,卒無的據。案

《山堂肆考》,具載孔孟生卒,謂孟子生於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於赧王

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年八十四。若璩獨不引之。蓋先儒詁經,多不取雜書。鄭

玄注《禮記》“南風之詩”不引《尸子》,郭璞注《爾雅》“西王母”不引《穆


天子傳》、《山海經》,皆義取謹嚴,非其疏漏也。

△《孔子年譜》·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楊方晃撰。方晃字東陽,號鶴巢,磁州人。是書中三卷為年譜,以天、

地、人分紀之。其前一卷曰《卷首》,末一卷曰《卷尾》。中間於《史記世家》

曆聘紀年、《闕里舊志》諸書頗有糾正。然注太冗瑣,又參以評語,皆乖體例。

至《卷首》本《祖庭廣記》作《麟吐玉書圖》,殊未能免俗。《卷尾》泛引雜史,

為身後異跡。如魯人泛海見先聖,七十子游於海上,及唐韓滉為子路轉生諸事,

連篇語怪,尤屬不經矣。

△《至聖編年世紀》·二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灼、黃晟同編。灼字松亭,嘉定人。晟字曉峰,歙縣人。是書成於乾

隆辛未。一卷至十六卷為《至聖年譜》。十七卷至二十四卷為曆代至國朝尊崇之

典。冠以灼所作《孔子生日說》、《孔門出妻辨》、《增祀孔璿論》三篇。其

《生日說》,謂《公羊》、《穀梁》二傳與《史記》所記差一年。《公》、《穀》

記其懷妊之年,司馬遷記其誕生之年,殊為穿鑿。自古及今,未聞以懷妊之年筆

之於書者也。至《孔門出妻》,謂之記載舛誤則可,必謂庶氏之母為庶子之母,

子思嫡長,安得謂之庶乎。書中辨野合之說,病亦同此。周道衰微,百氏橫議,

造作言語以誣聖者,不可殫陳。史遷妄采,張華誤述,不過斷以一語,斥諸名教

之外耳。乃附會其詞,以為禱於尼山,野宿懷孕,故曰野合。是又愈鑿而愈舛矣。

△《洙泗源流》·(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亦不署年月。《序》稱所采始於堯、舜,以

為洙泗之源。終於顏、曾、思、孟,為洙泗之流。今考其書,僅自唐、虞訖孔門

弟子二十餘人至子思而止,未及孟子。蓋不全之本。前有錢曾二印,一曰虞山錢

曾遵王藏書,一曰雒陽忠孝家。篆刻拙惡,朱色猶新,蓋庸陋書賈所贗托也。

──右“傳記類”聖賢之屬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一卷,內三部無卷數,皆附

《存目》。

(案:孔子稱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孟子亦曰:伯夷,聖之清者也。故孤竹

之錄得入《聖賢》。其餘非親炙鄒魯之堂者,概不濫預焉。蓋聖賢之名,惟聖賢

能論定之。司馬遷敘仲尼弟子為列傳,而七十子之門人不及焉,孟子弟子亦不及

焉,慎之至也。)

△《別本晏子春秋》·六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齊晏嬰撰。其書原本八卷,已著於錄。此本為烏程閔氏朱墨版。以

《外篇》所載已見《內篇》者,悉移綴其文附於《內篇》各條之下。與梅士享所

刻《管子》,同一竄亂古書。然今代所行,大抵此本。恐久而迷其原第,因附存

其目,以著其失焉。

△《王文正公遺事》·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王素撰。素字仲儀,旦之幼子也,舉進士,官屯田員外郎,曆工部尚書,

諡曰懿,事跡具《宋史》本傳。是編所述旦事,雖子孫揚詡之詞,然大概與史傳

相出入,旦本賢相故也。惟記真宗東封西祀之後,令近臣編錄符瑞。旦言:兩為

大祀使,所奏符瑞,一一非臣目睹。今堂吏取司天監邢中和狀,稱有此瑞。乞令

編修官實錄臣奏,不可漏落一事云云。於事理殊為不近。蓋旦於符瑞齋醮不能匡

正,論者有遺議焉。故素以此陰解之,非實錄也。晁公武《讀書志》作四卷,注

稱凡五百條。此本僅一卷,蓋非完書。然陳振孫《書錄解題》已稱一卷,則南宋

末已行此節本矣。

△《韓魏公家傳》·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記宋韓琦平生行事。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是其家所傳。

晁公武《讀書志》則以為其子忠彥所撰錄。公武去忠彥世近,當有所據也。其書

隨年排次,頗為繁冗。公武引陳瓘之言,謂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豈假門生

子姓之間區區自列。其說當矣。

△《韓魏公別錄》·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王岩叟撰。岩叟字彥霖,清平人,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調欒城簿,

曆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事跡具《宋史》本傳。岩叟嘗在韓琦幕府,每與琦語,

輒退而書之。琦歿後,乃次為《別錄》三篇。上篇皆琦奏對之語,中篇乃琦平日

緒言,下篇則雜記其所聞見也。《讀書志》稱以國史考之,歲月往往牴牾,蓋失

之誣。其書《讀書志》作四卷。《書錄解題》載有《語錄》一卷,亦稱與《別錄》

小異而實同。《別錄》分四卷。此總為一篇,皆與此本三卷不合。其為何時所並,

不可考矣。

△《韓忠獻遺事》·一卷(內府藏本)

宋強至撰。至字幾聖,錢塘人。諸書不詳其始末。此書結銜稱群牧判官、尚

書職方員外郎。以其《祠部集》中詩文考之,則登第之後,謁選得泗州掾。以薦

曆浦江、東陽、元城三縣令。終於三司戶部判官、尚書祠部郎中。其《上河北都

運元給事書》所謂四曆州縣、三任部屬者,雖不盡可考,參以此書所題,尚可見

其大略也。至嘗佐韓琦幕府,故此編敘琦遺事頗詳。世所傳琦《重陽詩》“不嫌

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句,諸家詩話,遞相援引。其始表章者,實見至

此篇焉。

△《豐清敏遺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李樸撰。樸字先之,興國人,紹聖中進士,官至國子祭酒,事跡具《宋史》

本傳。是書編次其師禮部尚書豐稷事跡。《宋志》著錄一卷,與今本同。末有紹

熙二年朱子《後序》,並附《墓志》、《本傳》於後。稷曆仕神宗、哲宗、徽宗

三朝,屢著讜論,時稱名臣。樸所敘錄,較史傳為詳。書末又有《稷注孟子》三

章、《幸學詩》一首及曾鞏所贈歌行、袁桷《祠記》,則明景泰中其十一世孫河

南參政慶所搜討增入也。

△《種太尉傳》·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宋趙起撰。起字得君,自稱河汾散人。河汾地廣,不知其里貫何所也。其書

專記龍驤四衛指揮使知延州種諤事跡。諤為世衡次子,與兄古、弟診號“關中三

種”,頗著威名。《宋史》附載《世衡傳》後。起所敘述,較史加詳。末云“次

其行事,作《種諤傳》”,而此本前題《種太尉傳》。考史不言諤官太尉,此傳

亦無此文。蓋自唐以後,武臣顯貴者往往加至太尉,遂習為尊稱,不必實居是職。

如李煜歸宋後只為特進隴西郡公,而徐鉉奉詔往謁,乃語閽者,稱願見太尉。蓋

當時流俗有此等稱謂,意其猶宋人舊題也。史稱諤雖名將,而喜事貪功,實開永

樂之釁。今《傳》中無貶詞,殆亦不無溢美矣。

△《三蘇年表》·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孫汝聽撰。陳振孫《書錄解題》載《三蘇年表》三卷,右奉議郎孫汝聽編,

即此本也。然《永樂大典》所載惟存《蘇洵》一卷、《蘇轍》一卷。《蘇軾》則

別收王宗稷《年譜》,而汝聽之本遂佚。蓋當時編錄,不出一手,故去取互異如

是。今仍以《三蘇年表》著錄,從其本名也。

△《東坡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宗稷撰。宗稷字伯言,五羊人。自記稱紹興庚申隨外祖守黃州,到郡首

訪東坡先生遺跡,甲子一周矣。思諸家詩文皆有年譜,獨此尚闕。謹編次先生出

處大略,敘其歲月先後為《年譜》云云。今刻於《東坡集》首者,即此本也。迨

國朝查慎行補注蘇詩,於此《譜》多所駁正,皆中其失。蓋創始者難工,踵事者

易密,固事理之自然耳。

△《范文正年譜》·一卷、《補遺》·一卷、附《義莊規矩》·一卷(浙江

巡撫采進本)

《年譜》一卷,宋樓鑰撰。鑰字大防,鄞縣人,隆興元年進士,官至參知政

事,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卒諡宣獻,事跡具《宋史》本傳。《補遺》

一卷,不知何人所作。前有《自識》一條,謂取《舊譜》所未載者,見之各年之

下。所摭《前譜》闕遺頗多,亦足以互相考證。元天曆三年,仲淹八世孫國俊與

《文正奏議》同刊行之。其《義莊規矩》一卷,則仲淹嘗買田置義莊於蘇州,以

贍其族。創立規矩,刻之版榜,後其法漸隳。治平中,其子純仁知襄邑縣,奏乞

降指揮下本州,許官司受理,遂得不廢。南渡後,其五世孫左司諫之柔,複為整

理,續添規式。其本為范氏後人所錄,凡皇祐二年仲淹初定規矩十條,又熙甯、

元豐、紹聖、元祐、崇甯、大觀間純仁兄弟續增規矩二十八條。其慶元二年十二

條,則之柔所增定。書中稱二相公者謂純仁,三右丞者謂純禮,五待郎者謂純粹,

皆其子孫之詞也。


△《綦崇禮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綦煥撰。煥,崇禮孫也,仕至通直郎,知饒州德興縣,主管勸農事。是

《譜》詳敘曆官,而系以所作詩文。崇禮有《北海集》,歲久散佚。近始搜《永

樂大典》所載編次成帙。此《譜》頗可考其著作年月之前後焉。

△《呂忠穆公遺事》·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陳振孫《書錄解題》載之,亦不云誰作。所記呂頤浩言行,

每條必曰公於某事云云。蓋其後人所述也。

△《呂忠穆公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中頗載頤浩詩句,與他家年譜體例小異。

△《涪陵紀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馮忠恕撰。忠恕,臨汝人,紹興初官黔州節度判官。其父理,師事伊川程

子,與尹焞為同門友。忠恕又師事焞。焞自金人圍洛,脫身奔蜀,紹興四

年止於涪。時忠恕官峽中,及遷黔州,往來必過涪。紹興六年,焞被召赴都。

明年,忠恕以鞫獄來涪,因繹舊聞,輯而錄之,以成此編。忠恕之侍焞多

在涪,涪為程子謫居之地,而是書之成又適在涪,故以《涪陵紀善錄》為名。前

有忠恕《自序》。《宋史·尹焞傳》稱,焞言行見於《涪陵紀善錄》為詳,

則修史時即采此書也。

△《尹和靖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和靖,尹焞諡也。據書中稱謂,蓋其門人所編。焞講學

以存養為先,著述無多。又立朝不久,亦無所表見。故是《譜》所記事跡,殊甚

寥寥,又不及《涪陵紀善錄》矣。

△《周子年譜》·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宋度正撰。正字周卿,合州人,紹興元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事跡具《宋

史》本傳。是編乃嘉定十四年正官於蜀時所作。自云於周子入蜀本末為最詳。其

他亦不能保其無所遺誤。此本前有《像贊》,後附《行錄》、《志銘》及《宋史》

本傳。蓋後人又有所增入,非正原本矣。明張元禎嘗與《朱子年譜》合刻之。

△《二梅公年譜》·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梅詢年譜》一卷,宋淳熙中陳天麟撰。《梅堯臣年譜》一卷,元至元中張

師曾撰。二人皆籍宣城,與梅氏為同里也。明萬曆中,梅一科合而刻之。又於

《詢譜》後載《詩略》一卷、《附錄》一卷,《堯臣譜》後載《文集拾遺》一卷、

《附錄》一卷。

△《韓柳年譜》·八卷(編修汪如藻藏本)

《韓文類譜》七卷,宋魏仲舉撰。仲舉,建安人,慶元中書賈也。嘗刊《韓

集五百家注》,輯呂大防、程俱、洪興祖三家所撰《譜記》,編為此書,冠於集

首。《柳子厚年譜》一卷,宋紹興中知柳州事文安禮撰,亦附刊集中。近時祁門

馬曰璐得宋槧《柳集》殘帙,其中《年譜》完好,乃與《韓譜》合刻為一編,總

題此名云。

△《朱子年譜》·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袁仲晦撰。案《朱子年譜》,宋洪友成刻者為洪本,閩省別刻者為閩本,

明李默刻者為李本。此本前有朱子後裔懷慶《序》,謂因各本不同,因訂正重刊。

然校以王懋竑本,此本猶多漏略,不能一一精核也。

△《君臣相遇錄》·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載宋韓琦事跡。考晁、陳二家書目,自今所傳《韓魏公家傳》、

《韓魏公別錄》、《韓忠獻遺事》外,尚有《韓魏公語錄》一卷。又韓忠彥所撰

《辨欺錄》一卷。《語錄》即《別錄》之文,而顛倒其先後,惟卷末多一條。

《辨欺錄》為忠彥記其父嘉祐末命事,與文富諸人辨。今雖未見其本,而書中大

旨皆可考。惟此書晁、陳皆不著錄,不知何人所作。蓋南宋時其家子孫所為。合

《辨欺錄》、《別錄》所載裒為一書。觀書末載曾孫名十二人,而無侂胄,蓋諱

而削之,知其成於開禧後矣。

△《鄱陽遺事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貽范撰。貽范,天台人。初,范仲淹嘗守鄱陽,有善政,饒人為之立祠。

紹聖乙亥,貽范為通判,因取仲淹在饒日所修創堂亭遺跡及其游賞吟詠之地,采

而輯之,以志遺愛。自《慶朔堂》至《長沙王廟記》,凡十有三目。前有貽范

《自序》。

△《范文正遺跡》·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輯范仲淹生平游曆。自其出於吳中,長於山東,以及洛陽、

陝西、睦池、饒潤諸地為仕宦所經,後人傳為遺跡者。采其名目,共為一編。間

附以前人題詠碑刻。至於西夏堡寨,亦並載之。中有《文正書院》等六圖,為仲

淹裔孫安崧所繪,蓋亦其後人所編也。

△《言行拾遺事錄》·四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記范仲淹言行事跡為《行狀》、《墓志》所未載者,故曰

《拾遺》。大抵取諸《實錄》、《長編》、《東都事略》、《九朝通略》諸書,

而說部之可采者亦附列焉。其第四卷所錄,則仲淹子純佑、純仁、純體、純粹四

人遺事也。

△《道命錄》·十卷(內廷藏本)

宋李心傳編。心傳有《丙子學易編》,已著錄。是書載程子、朱子進退始末。

備錄其褒贈、貶謫、薦舉、彈劾之文。《宋史》心傳本傳作五卷。此本十卷,與

本傳不合。考卷首元至順癸酉新安程榮秀《序》,稱宋秀岩先生李公《道命錄》

五卷,刻梓在江州,毀於兵。榮秀嘗得而讀之,疑其為初稿,尚欲刪定而未成者。

齋居之暇,僣因原本,略加釐定,彙次為十卷如左云云。然則此為榮秀所編,非

心傳之舊稿矣。《永樂大典》載有心傳原本。然所記惟程子事,與此本前六卷相

同者過半。此本所有而《永樂大典》不載者凡二十八條。《永樂大典》所有而此

本不載者凡八條。第七卷以下《永樂大典》全無之。則榮秀大有所增刪,亻並所

記朱子諸條亦疑為榮秀所附益。則所謂略加釐正者,特諱不自居於改竄耳,非其

實也。其大旨不出門戶之見。其命名蓋以孔子比程朱,然於道命之義亦未得其解。

禦制《詩序》及《識語》已辟之至悉,茲不具論焉。

△《饒雙峰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雙峰,宋饒魯號也。魯自稱從黃幹、李燔游,距朱子僅再傳。

當時重其淵源,多相趨附。曆主講於東湖、白鹿、西澗、安定諸書院。故是《譜》

所記,亦惟講學之事為詳。案周密《齊東野語》,深致不滿於魯,且稱其自詭為

黃幹弟子。疑以傳疑,蓋莫能明,然亦不足深辨也。

△《許魯齋考歲略》·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耶律有尚撰。有尚字伯強,號迂齋,東平人,以伴讀功授助教,曆昭文館

大學士,諡文正,事跡具《元史》本傳。世祖時,許衡除中書左丞,固辭不受。

因上奏取舊門生十二人為伴讀,有尚其一也。是編載衡言行較史為詳。然大端已

具於史矣。

△《劉文靖公遺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蘇天爵撰。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錄。是編乃所述容城劉因行實也。

考天爵《名臣事略》第十五卷,即紀因事。然此卷所述,皆《事略》所未言。天

爵於《事略》既成之後,別采舊聞,補其所闕,故命曰《遺事》。《元史》劉因

本傳多采用此卷,亦以後來搜輯較為詳備歟。

△《辜君政績書》·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陶凱撰。凱字中元,江都人。以至正七年丁亥鄉試榜授永豐教諭。適永豐

令辜中受代去,縣之父老子弟願以中善政刻諸石。凱因序中政績,為此書,以

《贈言》、《學記》等篇附焉。

△《思賢錄》·五卷、《續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謝應芳撰。應芳字子蘭,武進人。至正中薦授三衢清獻書院山長,阻兵不

能赴。明洪武中,歸隱橫山以終。自號龜巢老人。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

編為其鄉宋寶文閣直學士鄒浩而作。《正錄》成於至正十五年,分為五目,曰

《事實》,曰《文辭》,曰《祠墓》,曰《祠墓廢興》,曰《古今題詠》。有楊

惟楨、鄭元祐二《序》。《續錄》則皆應芳及知府張度等祭墓之作,成於明洪武

十二年。其中又載有洪武十三年以後祭文、碑記諸篇,迄於正統十年,則後人所

附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