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神宗三

三年春正月乙丑朔,以大行太皇太後在殯,不視朝。癸酉,升許州為颍昌府。

丙子,降颍昌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戊寅,上太皇太後諡曰慈聖光獻。戊子,

詔審刑院、刑部斷議官失入者,歲具數罰之。己丑,高麗國遣使來貢。白虹貫日。

辛卯,于闐國大首領阿令顛顙溫等來貢。癸巳,白虹貫日。

二月丙午,以翰林學士章惇參知政事。丙辰,始禦崇政殿視朝。丁巳,命輔

臣禱雨。

三月乙丑,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吳充罷為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癸酉,

葬慈聖光獻皇後于永昭陵。丙子,南丹州入貢,以刺史印賜之。乙酉,祔慈聖光

獻皇後神主于太廟。戊子,降兩京、河陽囚罪一等,民緣山陵役者,蠲其賦。己

丑,以慈聖光獻皇後弟昭德軍節度使曹佾為司徒兼中書令,改護國軍節度使,余

親屬加恩有差。

夏四月乙未,觀文殿大學士吳充薨。丁酉,封宗暉為濮陽郡王,濮安懿王子

孫皆進官一等。己亥,遼遣耶律永芳等來賀同天節。乙巳,以瀘州夷乞弟侵擾,

詔邊將討之。戊申,乞弟寇戎州,兵官王宣等戰歿。甲寅,罷群牧行司,複置提

舉買馬監牧司。乙卯,令禦史分案諸路監司。庚申,詔禦史台六察以糾劾多寡為

殿最,任滿取旨升黜。辛酉,增國子監歲賜錢六千緡。

五月乙丑,詔自今三伏內,五日一禦前殿。辛巳,以颍昌進士劉堂上《制盜

十策》,授徐州蕭縣尉。甲申,複命韓存寶經制瀘夷。詔改都大提舉導洛通汴司

為都提舉汴河堤岸司。是月,青州臨朐、益都石化為面。

六月甲午,日有五色云。戊戌,詔省宗室教授,存十三員。丙午,詔中書詳

定官制。罷兵部勾當公事官。詔河北、河東、陝西路各選文武官一員提舉義勇保

甲。壬子,詔罷中書門下省主判官,歸其事于中書。是月,安州、臨江軍產芝及

連理麥。

秋七月庚午,河決澶州。甲戌,詔自今遇大禮罷上尊號。癸未,彗出太微垣。

丙戌,避殿減膳,詔求直言。丁亥,罷群神從祀明堂。戊子,太白晝見。

八月乙巳,罷省、寺、監官領空名者。癸丑,遣王存等賀遼主生辰、正旦。

戊午,彗不見。九月壬戌,增宣祖定州東安墳地二十頃及守園戶。丙寅,禦殿複

膳。乙亥,正官名。以開府儀同三司易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特進易左、右

仆射,自是以下至承務郎易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有差,檢校仆射以

下及階散憲銜並罷,詳在《職官志》。辛巳,大饗明堂,以英宗配,赦天下。癸

未,薛向、孫固並為樞密副使。乙酉,詔即景靈宮作十一殿,以時王禮祠祖宗。

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丙戌,進封岐王顥為雍王,嘉王頵為曹王,並為

司空。文彥博為太尉。封曹佾為濟陽郡王,宗旦為華陰郡王。馮京為樞密使。薛

向罷知颍州。丁亥,以呂公著為樞密副使。閏九月乙卯,加文彥博河東、永興軍

節度使,以富弼為司徒。

十一月己丑朔,日當食,云陰不見。十二月甲辰,遼遣蕭偉等來賀正旦。

四年春正月乙未,命步軍都虞候林廣代韓存寶經制瀘夷。庚子,詔試進士加

律義。辛亥,于闐來貢。馮京罷知河陽。孫固知樞密院,龍圖閣直學士韓縝同知

樞密院事。

二月辛未,置秦州鑄錢監。己卯,分東南團結諸軍為十三將。

三月乙未,詔在京官毋舉辟執政有服親。癸卯,章惇罷知蔡州。甲辰,以翰

林學士張璪參知政事。乙巳,命官閱九軍營陣法于京城南。戊申,大閱。丙辰,

董氈遣使來貢。

夏四月癸亥,遼遣耶律祐等來賀同天節。禦延和殿閱試保甲。己巳,詔罷南

郊合祭天地,自今親祀北郊,如南郊儀,有故不行,則以上公攝事。壬申,慮囚。

山陰縣主簿余行之謀反,伏誅。乙酉,河決澶州小吳埽。

五月丁酉,詔河東路提點刑獄劉定專振被水民。戊申,封晉程嬰為成信侯,

公孫杵臼為忠智侯,立廟于絳州。

六月戊午,河北諸郡蝗生。癸未,命提點開封府界諸縣公事楊景略、提舉開

封府界常平等事王得臣督諸縣捕蝗。

秋七月己丑,太白晝見。庚寅,西邊守臣言夏人囚其主秉常,詔陝西、河東

路討之。甲午,鄜延、涇原、環慶、熙河、麟府路各賜金銀帶、錦襖、銀器、鞍

轡、象笏。甲辰,韓存寶坐逗留無功伏誅。丁未,大軍進攻米脂砦。己酉,詔曾

鞏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詔內外官司舉官悉罷。令大理卿崔台符同尚書吏部,

審官東西、三班院議選格。

八月乙卯朔,罷中書堂選,悉歸有司。丙辰,詔蠲河北東路災傷州軍今年夏

料役錢。辛酉,夏人寇臨川堡,詔董氈會兵伐之。以金州刺史燕達為武康軍節度

使。己巳,複置滑州。丁丑,熙河經制李憲敗夏人于西市新城,獲酋首三人、首

領二十余人。庚辰,又襲破于女遮谷,斬獲甚眾。辛巳,司馬光、趙彥若上所修

《百官公卿年表》十卷,《宗室世表》三卷。

九月乙酉,董氈遣使來貢,且言已遣首領洛施軍篤喬阿公等將兵三萬會擊夏

國。李憲複蘭州古城。戊子,蘭州新順首領巴令謁等三族率所部兵攻夏人撒逋宗

城,敗之。己亥,王珪上《國朝會要》。壬寅,閱河北保甲于崇政殿,官其優者

三十六人。甲辰,詳定郊廟奉祀禮儀。丙午,詔諭夏主左右並嵬名部族諸部首領,

並許自歸。戊申,太白犯斗。庚戌,夏兵救米脂砦,鄜延經略副使種諤率眾擊破

之。辛亥,種諤又敗夏人于無定川。

十月丁巳,米脂砦降。己未,拂菻國來貢。庚申,熙河兵至女遮谷,與夏人

遇,戰敗之。乙丑,涇原兵至磨哆隘,遇夏人,與其統軍梁大王戰,敗之,追奔

二十里,斬大首領沒啰臥沙、監軍使梁格鬼等十五級,獲首領統軍侄訖多埋等

二十二人。己巳,入銀州。庚午,環慶行營經略使高遵裕複清遠軍。種諤遣曲珍

等領兵通黑水安定堡,路遇夏人,與戰,破之,斬獲甚眾。癸酉,複韋州。乙亥,

李憲敗夏人于屈吳山。丁丑,曲珍與夏人戰于蒲桃山,敗之。戊寅,種諤入夏州。

詔諸將存撫降人。辛巳,史館修撰曾鞏乞收采名臣高士事跡遺文,詔從之。涇原

節制王中正入宥州。

十一月癸未朔,日有食之。丁亥,諸軍合攻靈州,種諤敗夏人于黑水。己丑,

李憲敗夏人于啰逋川。辛卯,種諤降橫河平人戶,破石堡城,斬獲甚眾。辛丑,

師還。癸卯,種諤至夏州索家平,兵眾三萬人,以無食而潰。丙午,高遵裕以師

還,夏人來追,遂潰。十二月辛未,林廣破乞弟于納江。乙亥,慈聖光獻皇後

禫祭,宰臣王珪等上表請聽樂,不許,自是五表,乃從之。戊寅,遼遣蕭福全

等來賀正旦。

五年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丙申,禦宣德門觀燈。己亥,白虹貫日。庚子,

責授高遵裕郢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乙巳,作新渾儀、浮漏。辛亥,詔再議西

討,以熙河經制李憲為涇原、熙河蘭會安撫制置使,李浩權安撫副使。

二月癸丑朔,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詔鄜延軍士病不能歸者,賜其家絹

十匹。丙辰,以乞弟平,班師。辛酉,詔:董氈首領結鄰死,其朝辭物給其子董

訥支藺氈,增賜絹百匹。癸亥,華陰郡王宗旦薨。丁卯,封武昌軍節度觀察留後

宗惠為江夏郡王。癸酉,以出師,赦梓州路,減囚罪一等,民緣軍事役者蠲其賦。

封董氈為武威郡王。丙子,渤泥來貢。

三月壬辰,親策進士。甲午,策武舉。己亥,以日當食,避殿減膳,赦天下,

降死罪一等,流以下原之。詔杭州歲修吳越王墳廟。壬寅,鄜延路副總管曲珍敗

夏人于金湯。乙巳,賜進士、諸科出身千四百二十八人。丙午,雨土。

夏四月壬子朔,日食不見。甲寅,禦殿複膳。丁巳,遼遣耶律永端等來賀同

天節。己未,沈括奏遣曲珍將兵綏德城,應援討葭蘆寨左右見聚羌落,詔從之。

乙丑,以直龍圖閣徐禧知制誥、權禦史中丞。癸酉,官制成。以王珪為尚書左仆

射兼門下侍郎,蔡確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甲戌,太中大夫章惇為門下侍郎,

張璪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薄宗孟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王安禮為尚書右丞。錄

唐段秀實後,複其家。丁丑,同知樞密院呂公著罷知定州。

五月辛已朔,行官制。丁亥,賞蠻將士有差。癸巳,豐州卒張世矩等作亂,

伏誅。其黨王安以母老,詔特原之。作尚書省。戊戌,詔兩省官人舉可任禦史者

各二人。甲辰,遣給事中徐禧治鄜延邊事。

六月辛亥朔,環慶經略司遣將與夏人戰,破之,斬其統軍嵬名妹精嵬、副統

軍訛勃遇。甲寅,王珪上《兩朝史》。戊午,詔修《兩朝寶訓》。詔以成都路供

給瀘州邊事,曲赦,免二稅。甲子,改翰林醫官院為醫官局。壬申,交阯獻馴犀

二。癸酉,豫章郡王宗諤薨。戊寅,曲珍等敗夏人于明堂川。作天源河。秋七月

辛巳,廣西經略司言知宜州王奇與賊戰,敗績。壬午,詔罷大理寺官赴中書省讞

案。戊子,詔禦史中丞舒亶舉任言事或察官十人。辛卯,詔尚書考功員外郎蔡京

編手詔。庚子,以蔡京為起居郎,仍同詳定官制。丁未,垂拱殿宴修史官。己酉,

始建雩壇,祀上帝,以太宗配。

八月庚戌朔,封禦侍武氏為才人。壬子,進封均國公傭為延安郡王。以昭容

朱氏為賢妃。庚申,帝有疾。詔歲以四孟月朝獻景靈宮。辛未,遣韓忠彥等賀遼

主生辰、正旦。鳳州團練使種諤以行軍迂道,降授文州刺史。壬申,詔罷增減幕

職、州縣官奉。甲戌,城永樂。戊寅,河決原武。

九月丁亥,夏人三十萬眾寇永樂,曲珍戰不利,裨將寇偉等死之,夏人遂圍

城。己丑,帝以疾愈,降京畿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壬辰,遣使行視畿縣民被

水患者。乙未,詔張世矩等將兵救永樂砦。戊戌,永樂陷,給事中徐禧、內侍李

舜舉、陝西轉運判官李稷死之。己亥,詔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閣門各置

使、副等職。庚子,安化蠻寇宜州,知州王奇死之,詔贈忠州防禦使。辛丑,賞

董氈將士有差。癸卯,滑州河水溢。

冬十月辛亥,洛口、廣武大河溢。甲寅,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責授均州

團練副使、隨州安置;鄜延路副都總管曲珍以城陷敗走,降授皇城使。丙辰,修

定景靈宮儀。乙丑,詔贈永樂死事臣徐禧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李舜舉昭化

軍節度使,並賜諡忠湣,李稷朝奉大夫、工部侍郎,入內高品張禹勤皇城使,各

推恩賜贈有差。癸酉,貶知太原府、資政殿大學士呂惠卿知單州。

十一月戊寅朔,罷禦史察諸路。壬午,景靈宮成,告遷祖宗神禦。癸未,初

行酌獻禮。乙酉,以奉安神禦赦天下,官與享大臣子若孫一人。庚寅,紫宸殿宴

侍祠官。十二月丁巳,新樂成。以賢妃周氏為德妃。辛酉,塞原武決河。丙寅,

休日禦延和殿,引進對官十人。辛未,西南龍蕃來貢。壬申,遼遣耶律儀等來賀

正旦。丙子,錄永樂死事將皇城使寇偉等十三人及東上閣門副使景思誼等九十人,

贈賜有差。

六年春正月丁丑朔,禦大慶殿受朝,始用新樂。儀鸞司徹幕屋壞,毀玉輅。

甲申,白虹貫日。丁亥,朝獻景靈宮。己丑,層檀入貢。庚寅,禦宣德門觀燈。

癸巳,詔禦史六察罷上下半年更易法。乙未,詔修周、漢以來陵廟。乙巳,禦崇

政殿閱武士。丙午,封楚三閭大夫屈平為忠潔侯。

二月丁未,夏人數十萬眾攻蘭州,鈐轄王文郁率死士七百余人擊走之。丙辰,

以夏人犯蘭州,貶熙河經略使李憲為經略安撫都總管,以王文郁為西上閣門使、

知蘭州,副使李浩為四方館使。甲子,詔供備庫使高遵治、西京左藏庫副使張壽

各降一官。

三月辛卯,夏人寇蘭州,副總管李浩以衛城有功,複隴州團練使。乙未,休

日禦延和殿,引進對官八人。丙申,河東將薛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戊戌,以檢

校太尉、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王拱辰為武安軍節度使。麟、府州將郭忠詔等敗

夏人于乜離抑部,詔行賞有差。己亥,河東將高永翼敗夏人于真卿流部。

夏四月己酉,朝獻景靈宮。辛亥,遼遣蕭固等來賀同天節。甲子,禮部郎中

林希上《兩朝寶訓》。李浩敗夏人于巴義溪。辛未,雨土。壬申,禦邇英閣,蔡

卞進講《周禮》。

五月丙子朔,于闐入貢。甲申,以時暑,趣決開封、大理獄。庚寅,以旱,

慮囚。甲午,夏人寇蘭州,右侍禁韋定死之。癸卯,詔賜資州孝子支漸粟帛。是

月,夏人寇麟州,知州訾虎敗之。六月乙巳朔,詔禦史台六察各置禦史一員。癸

丑,詔禦史中丞、兩省官各舉可任言事或監察禦史五人。

閏月乙亥朔,夏主秉常請修貢,許之。戊寅,詔陝西、河東毋輒出兵。丙戌,

詔內外文武各舉應武舉一人。汴水溢。丙申,太師、守司徒、韓國公富弼薨,諡

文忠。

秋七月乙卯,祔孝惠、孝章、淑德、章懷皇後于廟。丙辰,以四後祔廟,降

京畿囚罪一等,流以下原之。孫固罷知河陽。以同知樞密院韓縝知樞密院,戶部

尚書安燾同知樞密院。戊午,朝獻景靈宮。

八月丙子,賜升祔陪祠官宴于尚書省。己卯,太白晝見。乙酉,遣蔡京等賀

遼主生辰、正旦。辛卯,蒲宗孟罷,王安禮為尚書左丞,吏部尚書李清臣為尚書

右丞。

九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癸酉朔,秉常遣使上表,請複修職貢,乞還舊疆。戊子,封孟軻為鄒

國公。癸巳,會稽郡王世清薨。庚子,尚書省成。辛丑,封馬援為忠顯王。

十二月癸卯,加上仁宗諡曰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英宗

曰體乾應曆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神宣孝皇帝。甲辰,朝獻景靈宮。乙巳,朝享太

廟。丙午,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甲寅,文彥博以太師致仕。乙卯,以觀

文殿大學士韓絳為建雄軍節度使。庚申,幸尚書省,官執政五服內未仕者一人,

進尚書以下官一等。

七年春正月丙午,封洺州防禦使世准為安定郡王。癸丑,夏人寇蘭州,李憲

等擊走之。甲寅,以賢妃朱氏為德妃。

二月甲戌,太師文彥博入覲,置酒垂拱殿。癸未,進封濮陽郡王宗暉為嗣濮

王,封宗晟為高密郡王,宗綽為建安郡王,宗隱為安康郡王,宗瑗為漢東郡王,

宗愈為華原郡王。

三月辛丑,賜文彥博宴于瓊林苑,帝制詩以賜之。庚申,禦崇政殿大閱。壬

戌,詔賜鬼章寫經紙,還其所獻馬。癸亥,白虹貫日。

夏四月辛未,大食國來貢。乙亥,遼遣蕭浹等來賀同天節。丁丑,賜饒州童

子朱天錫五經出身。丙戌,景靈宮天元殿門生芝草六本。壬辰,朝獻景靈宮。癸

巳,夏人寇延州安塞堡,將官呂真敗之。

五月壬子,慮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釋之。辛酉,白虹貫日。壬戌,以孟

軻配食文宣王,封荀況、楊雄、韓愈為伯,並從祀。詔諸路帥臣、監司等舉大使

臣為將領。

六月丙子,夏人寇德順軍,巡檢王友死之。辛卯,江夏郡王宗惠薨。

秋七月甲辰,伊、洛溢,河決元城。丙午,遣使振恤,賜溺死者家錢。壬子,

朝獻景靈宮。甲寅,王安禮罷。

八月庚午,詔王光祖遣人招諭乞弟,許出降免罪補官。是歲,乞弟死。辛巳,

遣陳睦等賀遼主生辰、正旦。

九月壬寅,西南龍蕃來貢。乙巳,三佛齊來貢。乙丑,夏人圍定西城,熙河

將秦貴敗之。

冬十月乙亥,夏人寇熙河。庚辰,饒州童子朱天申對于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辛巳,朝獻景靈宮。戊子,詔分畫交阯界,以六縣二峒賜之。乙未,夏人寇靜邊

砦,涇原將彭孫敗之。

十一月丁酉朔,寇清邊砦,隊將白玉、李貴死之。甲辰,夏國主秉常遣使來

貢。乙卯,太白晝見。十二月戊辰,端明殿學士司馬光上《資治通鑒》,以光為

資政殿學士,降詔獎諭。庚寅,詔門下、中書外省官同舉言事禦史。辛卯,遼遣

耶律襄等來賀正旦。是歲,河東饑。河北水,壞洺州廬舍,蠲其稅。

八年春正月戊戌,帝不豫。甲辰,赦天下。乙巳,使輔臣代禱景靈宮。乙卯,

分遣群臣禱于天地、宗廟、社稷。

二月辛巳,開寶寺貢院火。丁亥,命禮部鎖試別所。癸巳,上疾甚,遷禦福

甯殿,三省、樞密院入見,請立皇太子及請皇太後權同聽政,許之。

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傭為皇太子,賜名煦,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乙

未,赦天下,遣官告于天地、宗廟、社稷、諸陵。丁酉,皇太後命吏部尚書曾孝

寬為冊立皇太子禮儀使。戊戌,上崩于福甯殿,年三十有八。皇太子即皇帝位,

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德妃朱氏為皇太妃。太皇太後權同處分軍

國事。

九月己亥,上大行皇帝諡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號神宗。

十月乙酉,葬于永裕陵。

贊曰: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

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諭經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

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

不事游幸,曆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

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

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

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

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