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二

紹聖元年春正月癸酉朔,群臣詣西上閣門進名奉慰。丙申,夏人來貢。辛丑,

遣中書舍人呂希純等行河。罷河東大銅錢。

二月丁未,以戶部尚書李清臣為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鄧潤甫為尚書右丞。己

酉,葬宣仁聖烈皇後于永厚陵。己未,祔神主于太廟。癸亥,減兩京、河陽、鄭

州囚罪一等,民緣山陵役者蠲其賦。甲子,詔依章獻明肅皇後故事,罷避高遵惠

諱。

三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乙亥,呂大防罷。庚辰,詔大學合格上舍生推恩免

省試,附科場春榜。乙酉,禦集英殿策進士。丁亥,策武舉。戊子,以徐王顥為

太師,徙封冀王。癸巳,詔振京東、河北流民,貸以谷麥種,諭使還業,蠲是年

租稅。丁酉,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七十五人。蘇轍罷。

夏四月乙巳朔,阿里骨進獅子。丙午,以旱,詔恤刑。己酉,詔中外決獄。

庚戌,詔有司具醫藥治京師民疾。壬子,蘇軾坐前掌制命語涉譏訕,落職知英州。

癸丑,改元。白虹貫日。甲寅,以王安石配饗神宗廟庭。蔡確追複右正議大夫。

戊午,複新城兩廂。庚申,減四京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壬戌,以資政殿學士

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范純仁罷。丙寅,罷五路經、律、通禮科。丁卯,

詔諸路複元豐免役法。戊辰,同修國史蔡卞請重修《神宗實錄》。

閏月壬申,複提舉常平官。癸酉,罷十科舉士法。甲申,以觀文殿學士安燾

為門下侍郎。丙戌,複義倉。丁亥,詔神宗隨龍人趙世長等遷秩、賜赍有差。戊

子,詔在京諸司,所受傳宣中批,並候朝廷覆奏以行。乙未,西南張蕃遣人入貢。

丙申,命左仆射章惇提舉修《神宗國史》。丁酉,詔添差徐州兵馬都監。

五月壬寅,罷修官制局。甲辰,罷進士習試詩賦,令專二經,立宏詞科。己

酉,修國史曾布請以王安石《日錄》載之《神宗實錄》。太白晝見。辛亥,劉奉

世罷。癸丑,詔中外學官,非制科、進士、上舍生入官者並罷。編類元祐群臣章

疏及更改事條。甲寅,右正言張商英言先帝謂天地合祭非古,詔禮部、太常詳議

以聞。乙丑,鄧潤甫卒。丁卯,嗣濮王宗暉薨。

六月甲戌,來之邵等疏蘇軾詆斥先朝,詔謫惠州。丙子,罷制置解鹽使。壬

午,封高密郡王宗晟為嗣濮王。癸未,以翰林學士承旨曾布同知樞密院事。甲申,

除進士引用王安石《字說》之禁。

秋七月丁巳,以禦史黃履、周秩、諫官張商英言,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諡,

王岩叟贈官;貶呂大防為秘書監,劉摯為光祿卿,蘇轍為少府監,並分司南京;

梁燾提舉舒州靈仙觀。戊午,詔:“大臣朋黨,司馬光以下各輕重議罰,布告天

下。余悉不問,議者亦勿複言。”八月丙戌,召輔臣觀稼後苑。日有五色云。壬

辰,應制科趙天啟以累上書狂妄黜。

九月癸卯,遣禦史劉拯按河北水災,振饑民。丙午,禦集英殿,策賢良方正

能直言極諫科。庚戌,罷制科。罷廣惠倉。癸丑,令監司歲察守臣課績優者以聞。

甲寅,知廣州唐義問坐棄渠陽砦,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庚申,太白晝見。丁卯,

詔京東西、河北振恤流民。戊辰,流星出紫微垣。

冬十月丙申,三佛齊遣使入貢。丁酉,河北流斷絕。

十一月己亥朔,複八路差官法。壬子,以冬無雪,決系囚。蔡確特追複觀文

殿大學士。甲寅,開封男子呂安斥乘輿,當斬,貸之。丁己,詔河北振饑,諸路

恤流亡,官吏有善狀、才能顯著者以聞。十二月辛未,申嚴銅錢出外界法。庚辰,

命諸路祈雪。丙戌,滑州浮橋火。己丑,漳河決溢,浸洺、磁等州,令計置堙塞。

甲午,范祖禹、趙彥若、黃庭堅坐史事責授散官,永、澧、黔州安置。是歲,京

師疫,洛水溢,太原地震,河北水,發京東粟振之。

二年春正月甲辰,詔國史院增補先帝禦集。丙午,立宏詞科。己未,遷奉太

平興國寺三朝禦容于天章閣。乙丑,殿前司奏獄空,詔賜緡錢。

二月乙亥,呂大防以監修史事貶秩,分司南京、安州居住。辛巳,出內庫錢

帛二十萬助河北振饑。甲午,罷廣文館解額。

三月己亥,宗晟薨。己未,試宏詞黃符等五人各循一資。

夏四月戊辰,詔職事官罷帶職,朝請大夫以下勿分左右,易集賢院學士為集

賢殿修撰,直集賢院為直秘閣,集賢校理為秘閣校理。壬申,封華容郡王宗愈為

嗣濮王。詔許將等七人,不限資格,各舉才行堪備任使者二人。丁亥,詔依元豐

條置律學博士二員。

五月乙巳,命蔡卞詳定國子監三學及外州州學制。乙卯,六月壬辰,禁京城

士人輿轎。上皇太妃宮名曰聖瑞。

秋七月丙辰,詔大理寺複置右治獄,仍依元豐例添置官屬。

八月壬申,命彰信軍節度使宗景為開府儀同三司,封濟陰郡王。甲申,宗愈

薨。乙酉,錄趙普後希莊為閣門祗候。

九月甲午,以安定郡王宗綽為嗣濮王。壬寅,告遷神宗神禦于景靈宮顯承殿。

癸卯,詣景靈宮,行奉安禮。戊申,加上神宗諡曰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

仁聖孝皇帝。己酉,朝獻景靈宮。庚戌,朝饗太廟。辛亥,大饗明堂,赦天下。

冬十月甲子,鄭雍罷。癸酉,告遷宣仁聖烈皇後神禦于景靈宮徽音殿。甲戌,

詣宮行奉安禮。以吏部尚書許將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蔡卞為尚書右丞。辛巳,

進封冀王顥為楚王。辛卯。河南府地震。

十一月乙未,安燾罷知河南府。丙申,太白晝見。戊戌,范鍔自轉運使入對,

言有捕盜功,乞賜章服。帝曰:“捕盜,常職也,何足言功?”黜知壽州。甲寅,

梁惟簡除名、全州安置。丙辰,贈蔡確為太師,賜諡忠懷。十二月乙丑,複置監

察禦史三人,分領六察,不言事。令翰林學士蔡京、禦史中丞黃履各舉禦史二人。

壬申,白虹貫日。戊子,詔如元豐例,孟月朝獻景靈宮。是歲,蘇州夏、秋地震。

桂陽監慶云見。出宮女九十一人。交阯、三佛齊、韋蕃、阿里骨入貢。

三年春正月庚子,韓忠彥罷知真定府。甲辰,朝獻景靈宮,遍詣諸殿,如元

豐禮。庚戌,引見蕃官包順、包誠等,賜赍有差。詔鞫獄非本章所指而蔓求他罪

者,論如律。乙卯,詔戶部尚書勿領右曹。戊午,詔罷合祭,間因大禮之歲,夏

至日躬祭地祇于北郊。

二月癸亥,出元豐庫緡錢四百萬于陝西、河東糴邊儲。辛未,複元豐《恤孤

幼令》。癸酉,罷富弼配饗神宗廟庭。癸未,詔封濮王子未王者三人:宗楚為南

陽郡王,宗祐為景城郡王,並開府儀同三司;宗漢為東陽郡王。乙酉,宗綽薨。

丙戌,詔三歲一取旨,遣郎官、禦史按察監司職事。丁亥,夏人寇義合砦。

三月壬辰,以禁中屢火,罷春宴及幸池苑,不禦垂拱殿三日。癸巳,夏人圍

塞門砦。丁酉,尚書省火。戊午,劍南東川地震。己亥,封宗楚為嗣濮王。辛亥,

封大甯郡王佖為申王,遂甯郡王佶為端王。丁巳,幸申王、端王府。

夏四月辛酉,罷宣徽使。丙子,詔自今景靈宮四孟朝獻,分為二日。

五月壬子,太白晝見。丙辰,錄囚。

六月癸亥,令真定立趙普廟。乙酉,立北郊齋宮于瑞聖園。

秋七月庚戌,依元豐職事官以行、守、試三等定祿秩。罷元祐所增聚義錢。

甲寅,令熙河立王韶廟。

八月辛酉,夏人寇甯順砦。壬戌,日上有五色暈,下有五色氣。己卯,複置

檢法官。庚辰,以范祖禹、劉安世在元祐中構造誣謗,祖禹責授昭州別駕、賀州

安置,安世新州別駕、英州安置。

九月己亥,邈川首領阿里骨卒。己酉,滁、沂二州地震。壬子,楚王顥薨。

乙卯,廢皇後孟氏為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賜名沖真。

冬十月丁巳朔,以楚王薨,罷文德殿視朝。壬戌,夏人寇鄜、延,陷金明砦。

戊辰,詔被邊諸路相度城砦要害,增嚴守備。辛未,西南方雷聲,雨雹。癸酉,

鍾傳言築汝遮,詔以為安西城。

十一月丁未,章惇上《神宗實錄》。庚戌,宴修實錄官。十二月辛酉,宗景

坐以立妾罔上,罷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宗正司事。癸酉,置施州鑄錢廣積監。甲

戌,蔡京上《新修大學敕令式》、《詳定重修敕令》。遺棄饑貧小兒三歲以下,

聽收養為真子孫。是歲,于闐、大食、龜茲師王國、西南蕃龍氏、羅氏入貢。宗

室子授官者四十六人。

四年春正月丙戌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拜表賀。班內外學制。

庚寅,以阿里骨子瞎征襲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甲午,涇原路鈐轄王文振敗

夏人于沒煙峽。庚戌,李清臣罷。

二月乙未,以三省言,追貶呂公著為建武軍節度副使,司馬光為清遠軍節度

副使,王岩叟為雷州別駕,奪趙瞻、傅堯俞贈諡,追韓維致仕及孫固、范百祿、

胡宗愈遺表恩。詔江、淮巡檢依舊法招置土兵。癸亥,于闐來貢,黑汗王攻夏人

三州,遣其子以聞。丙寅,夏人寇綏德城。庚午,詔國信使毋得以非例之物遺人

使,仍著條禁。癸酉,詔申王佖、端王佶歲賜錢各六千五百緡。丙子,進神宗

婉儀宋氏為賢妃。己卯,複元豐榷茶法。庚辰,罷《春秋》科。癸未,以三省言,

追貶呂大防為舒州團練副使,劉摯為鼎州團練副使,蘇轍為化州別駕,梁燾為雷

州別駕,范純仁為武安軍節度副使,安置于循、新、雷、化、永五州;劉奉世為

光祿少卿、分司南京;黜韓維以下三十人輕重有差。甲申,降文彥博為太子少保。

閏月丙戌朔,張天說坐上書詆訕先朝處死。壬寅,以曾布知樞密院事,許將

為中書侍郎,蔡卞為尚書左丞,吏部尚書黃履為尚書右丞,翰林學士林希同知樞

密院事。癸卯,大雨雹。甲辰,蘇軾責授瓊州別駕,移昌化軍安置。范祖禹移賓

州安置,劉安世移高州安置,己酉,禦集英殿策進士。庚戌,策武舉。

三月壬戌,夏人犯麟州神堂堡,出兵討之,及進築胡山砦。癸亥,賜禮部奏

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六百九人。甲子,詔武舉謝師古等以遠人賜帛,李惟岳以

高年賜帛。丁卯,詔瀘南安撫司、南平軍毋擅誘楊光榮獻納播州疆土。庚午,夏

人大至葭盧城下,知石州張構等擊走之。甲戌,幸金明池。丙子,剋胡山新砦

成,賜名平羌砦。辛巳,西上閣門使折克行破夏人于長波川,斬首二千余級,獲

牛馬倍之。壬午,命官編類司馬光等改廢法度論奏事狀。

夏四月丁亥,令諸獄置氣樓涼窗,設漿飲薦席,杻械五日一浣,系囚以時

沐浴,遇寒給薪炭。甲午,熙河築金城關。丙申,詔發解省試添策一道。丁酉,

進編臣僚章疏一百四十三帙。己亥,呂大防卒于虔州。庚子,知保安軍李沂伐夏

國,破洪州。壬寅,環慶鈐轄張存入鹽州,俘戮甚眾,及還,夏人追襲之,複多

亡失。甲辰,置克戎砦、平夏城,置靈平砦。丁未,以西邊板築有勞,曲赦陝西、

河東路。追貶王珪為萬安軍司戶參軍。己酉,複文德殿侍從轉對。

五月丁巳,文彥博薨。辛酉,以皇太妃服藥及亢旱,決四京囚。壬戌,詔陝

西添置蕃落馬軍十指揮。丁卯,廢衛州淇水第二馬監、颍昌府單鎮馬監。辛未,

韓縝薨。丁丑,貶韓維為崇信軍節度副使。

六月癸未朔,日明食之。丁亥,太白犯太微垣。戊子,宗楚薨。丙申,詔翰

林學士、吏部尚書各舉監察禦史二人。丁酉,環慶路安疆砦成,詔防托蕃漢官賜

帛有差。甲辰,熙河進築青石峽畢工,賜名西平。乙巳,保甯軍觀察留後宗漢為

開府儀同三司,徙封安康郡王。己酉,太原地震。太白晝見。

秋七月壬子朔,太白晝見。

八月乙酉,封湖州觀察使世開為安定郡王。丙戌,鄜延將王湣複宥州。戊戌,

封宗祐為嗣濮王。築威戎城。己酉,彗出西方。

九月壬子,以星變,避殿減膳,罷秋宴,詔公卿悉心修政,以輔不逮,求中

外直言。乙卯,赦天下,出元豐庫緡錢四百萬付陝西廣糴,詔歸明人未給田者舍

以官舍。戊辰,彗滅。癸酉,謁中太一宮為民祈福。丙子,禦殿複膳。命宗景為

開府儀同三司。己卯,封婉儀劉氏為賢妃。

冬十月戊戌,宗景薨。壬寅,廢安國、安陽淇水監及洛陽原武監。

十一月丁卯,詔諫議大夫以上各舉監察禦史一人。癸酉,貶劉奉世為隰州團

練副使、郴州安置。丁丑,詔放歸田里程頤涪州編管。十二月癸未,劉摯卒。甲

申,曲宴遼使于垂拱殿。乙酉,侍禦史董敦逸坐奏對不實,貶秩、知興國軍。是

歲,兩浙旱饑,詔行荒政,移粟振貸。出宮女二十四人。宣城民妻一產四男子。

于闐、西南蕃羅氏入貢。播州夷楊光榮等內附。戶部主戶一千三百六萬八千七百

四十一,丁三千三十四萬四千二百七十四;客戶六百三十六萬六千八百二十九,

丁三百六萬七千三百三十二。大辟三千一百九十二人。

元符元年春正月庚戌朔,不視朝。丙寅,咸陽民段義得玉印一紐。甲戌,幸

瑞聖園,觀北郊齋宮。

二月丙戌,白虹貫日。庚寅,詔建五王外第。壬辰,複罷翰林侍讀、侍講學

士。丁酉,宗祐薨。戊申,知蘭州王舜臣討夏人于塞外。築興平城。

三月壬子,令三省、樞密吏三歲一試刑法。甲寅,開楚州通漣河。丙辰,米

脂砦成。丁巳,五王外第成,賜名懿親宅。戊午,封宗漢為嗣濮王。殺朱崖流人

陳衍。壬戌,申王佖、端王佶並為司空。令太常寺與閣門修定刈麥儀。乙丑,

詔翰林學士承旨蔡京等辯驗段義所獻玉璽,定議以聞。戊辰,吏部郎中方澤等坐

私謁後族宴聚,罰金補外。庚午,幸申王府。辛未,幸端王府。甲戌,進封咸甯

郡王俁為莘王,普甯郡王似為簡王,祁國公偲為永甯郡王。丙子,築熙河通會關。

夏四月庚辰,世開薨。甲申,幸睿成宮及莘王、簡王府。丙戌,章惇等進《

神宗帝紀》。梁燾卒于化州。壬辰,林希罷。丙申,建顯謨閣,藏《神宗禦集》。

庚子,幸睿成宮。壬寅,學士院上《寶璽》、《靈光》、《翔鶴》樂章。癸卯,

詔學官增習兩經。丁未,曾布上《刪修軍馬敕例》。

五月戊申朔,禦大慶殿,受天授傳國受命寶,行朝會禮。己酉,班德音于天

下,減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癸丑,受寶,恭謝景靈宮。戊午,宴紫宸殿。庚

申,詔獻寶人段義為右班殿直,賜絹二百匹。

六月戊寅朔,改元。丙戌,遣官分詣鄜延、涇原、河東、熙河按驗所築城砦。

甲午,蔡京等上《常平免役敕令》。

秋七月乙卯,詔增置大府丞一員。乙丑,敕大禮五使自今並差執政官,定為

令。丁卯,令學官試《三經》。庚午,詔范祖禹移化州安置,劉安世梅州安置,

王岩叟、朱光庭諸子並勒停不敘。壬申,京師地震。

八月丙子朔,熙河蘭岷路複為熙河蘭會路。庚辰,詔自今三省、樞密院進擬

在京文臣、開封推判官、武臣橫班使副及諸路監司、帥守,並取旨召對。丁亥,

詔侍從中書舍人以上各舉所知二人,權侍郎以上舉一人,仍指言所堪職任。

九月丁未,以霖雨,罷秋宴。庚戌,秦觀除名,移雷州編管。癸亥,賜王安

石第于京師。冬十月乙未,詔武官試換文資。丁酉,以河北、京東河溢,遣官振

恤。乙亥,夏人寇平夏城。癸卯,附馬都尉張敦禮坐元祐初上疏譽司馬光,奪留

後,授環衛官。

十一月壬戌,朝獻景靈宮。癸亥,朝饗太廟。甲子,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

天下。是歲,澶州河溢,振恤河北、京東被水者。真定府、祁州野蠶成繭。涇原

路禽夏國統軍嵬名阿埋等,高麗、瞎征、西南蕃張氏、羅氏、程氏入貢。西蕃首

領李訛、巴诎支、呂承信等內附。

二年春正月甲辰朔,禦大慶殿,以雪罷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拜表賀。

群臣又詣內東門,賀如儀。丁卯,出內金帛二百萬,備陝西邊儲。

二月甲戌朔,令監司舉本路學行優異者各二人。韋蕃入貢。己卯,詔許高麗

國王遣士賓貢。辛巳,增置神臂弓,詔自今應被旨舉官,所舉不當,具舉主姓名

以聞。甲申,夏人以國母卒,遣使告哀,且謝罪,卻其使不納。戊子,鄜延鈐轄

劉安敗夏人于神堆。甲午,大食入貢。乙未,詔吏部:守令課績,從禦史台考察,

黜其不實者。

三月丙辰,遼人遣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來為夏人請緩師,仍獻玉帶。築環慶

路定邊城。丁巳,秦鳳經略司言吳名革率部族、孳畜歸順。詔名革補內殿承制,

首領李補右侍禁,及賜錢帛有差。庚申,知府州折克行獲夏國鈐轄令王皆保。

乙丑,祈雨。己巳,莘王俁為司空。

夏四月庚辰,幸莘王府。令廣西提點刑獄司兼領鹽事。丙戌,築鄜延、河東

路暖泉、烏龍砦。丁亥,以旱,減四京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辛卯,詔鞫獄,

徒以上須結案及錄審覆奏,然後斷遣,不如令者坐之。癸巳,封永嘉郡王偲為睦

王。遣中書舍人郭知章報聘于遼。丁酉,築威羌城。

五月甲辰,太白晝見。庚戌,築鄜延路金湯城。癸亥,奉遷真宗神禦于萬壽

觀延聖殿。曲赦陝西、河東路,減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建西安州及天都等砦。

乙丑,進章惇官五等,曾布三等,許將、蔡卞、黃履皆二等。辛未,詔莘王俁、

睦王偲母進封婕妤。

六月庚辰,賜蘭、會州新砦名會川城。甲午,賜環慶路之字平曰清平關。戊

戌,築定邊、白豹城訖工,閣門使張存等轉官、賜金帛有差。

秋七月乙巳,盛暑,中外決系囚。丁未,放在京工役。庚戌,河北河漲,沒

民田廬,遣官振之。甲子,知環州種樸獲夏國監軍訛勃啰。丙寅,洮西安撫使

王贍複邈川城,西蕃首領欽彪阿成以城降。

八月癸酉,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于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

祐敕令修立者,帝曰:“元祐亦有可取乎?”惇等對曰:“取其善者。”甲戌,

太原地震。戊寅,皇子生。辛巳,降德音于諸路:減囚罪一等,流以下釋之。乙

酉,賜熙河路緡錢百萬撫納部族。丁亥,複修會州。癸巳,太白晝見。瞎征降。

甲午,建葭蘆戍為晉甯軍。丙申,保甯軍節度呂惠卿特授檢校司空。

九月庚子朔,夏人來謝罪。癸卯,命禦史點檢三省、樞密院,並依元豐舊制。

甲辰,幸儲祥宮。乙巳,幸醴泉觀。丁未,立賢妃劉氏為皇後。己未,青唐酋隴

拶以城降。壬戌,雨,罷秋宴。甲子,右正言鄒浩論劉氏不當立,特除名勒停、

新州羈管。丙寅,禦文德殿冊皇後。閏月癸酉,置律學博士員。詔詳議廟制。以

青唐為鄯州、隴右節度。邈川為湟州,宗哥城為龍支城,俱隸隴右。戊寅,以廓

州為甯砦城。丙戌,果州團練使仲忽進古方鼎,志曰“魯公作文王尊彝”。甲午,

熒惑犯太微垣左執法。己未,越王茂薨。

冬十月壬子,詔河北大名二十二州軍置馬步軍指揮,以廣威、保捷為名。甲

寅,日有食之,既。

十一月丁亥,詔綏德城為綏德軍。壬辰,詔河北黃河退灘地聽民耕墾,免租

稅三年。乙未,詔諸州置教授者,依太學三舍法考選生徒升補。是月,河中猗氏

縣民妻一產四男子。

三年春正月辛未,帝有疾,不視朝。丁丑,奉安太宗皇帝禦容于景靈宮大定

殿。戊寅,大赦天下,蠲民租。己卯,帝崩。皇太後諭遺制,立弟端王即位于柩

前,皇太後權同處分軍國事。

四月己未,上諡曰欽文睿武昭孝皇帝,廟號曰哲宗。七月丁卯,以諡號冊寶

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八月壬寅,葬于永泰陵。癸亥,祔太廟。崇甯三年七月,

加諡曰憲元繼道世德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政和三年,改諡憲元繼道顯德

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贊曰:折宗以沖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複常平,

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

奸枿去未盡,已而媒蘖複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複善良,馴致黨籍禍

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籲,可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