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九

◎牘八十三首

【謝呂龍圖三首(京師)(之一)】

龍圖閣老執事。某西蜀之鄙人,幼承家訓,長知義方,粗識名教,遂堅晚節。兩登進士舉,一中茂才科,故當世名公巨卿,亦嘗賜其提挈愛憐之意。故歐公引之于其始,韓公薦之于其中,今又閣下舉之于其後。自惟末學,辱大賢者之知,出自天幸。然君子之心,以公而取士,其小人之志,終荷恩以歸心。但空省循,何由論報。比者上以片言只字謝德于門下,而其誠之所加,意有所不能盡,意之所至,言有所不能宣,故其見于筆舌者,止此而已。惟高明有以容而亮之。

【謝呂龍圖三首(之二)】

前以拙訥,上塵聽覽,方懼獲罪于門下,而無以容其誅。又辱答教,言辭款密,禮遇優隆,而褒揚之句,有加于前日,此不肖所以且喜且懼而莫知所措也。珍函已捧受訖,謹藏之于家,以為子孫之美觀。屋之陋,複生光彩,陳根之朽,再出英華,乃閣下暖然之春,有以嫗育成就之故也。擇日齋沐,再詣閣下。臨紙澀訥,情不能宣,伏惟恕其愚。

【謝呂龍圖三首(之三)】

某久以局事汩沒,殊不獲覯止。竊惟應得疏絕之罪于左右,不意寬仁含垢,察其俗狀之常情,恕其簡略之小過,光降書辭,曲加勞問,拜貺之際,益增厚顏。旦夕詣賓次。盛暑,伏惟為朝廷自愛,上副注倚之心,下慰輿人之望。

【與楊濟甫】

為別忽已半歲,傾想之懷,遠而益甚。即日起居何如,貴眷各安不?自離家至荊南,數次奉書,計並聞達。前月半已至京,一行無恙。得臘月中所惠書,甚慰遠意。見在西崗賃一宅子居住,恐要知悉。春暄,未緣會見,千萬珍重!珍重!

【答王龍圖】

辱簡,承孝履如宜。新詩寵行,甚幸。但稱道太過,非所以安不肖也。余所諭,謹在意。

【與楊濟甫(鳳翔)】

奉別三更歲律,思渴日深。即日履此新春,起居多勝。貴聚各嘉安。某前月十四日到鳳翔,十五日已交割訖。人事紛紛,久稽裁問,想自尊君襄事,後來漸獲閑靜,營干諸事,必且濟辦。某比與賤累如常。今因范元歸,奉書聞露。氣候漸和,更希珍重。

【與蒲城之六首(之一)】

某啟。聞軒馬已至多時,而性懶作書,不因使赍手教來,雖有傾渴之心,終不能致一字左右也。悚愧!悚愧!盛熱殊不可過,承起居佳裕,甚喜!甚喜!某此並無恙,京師得信亦安。但近得山南書,報伯母于六月十日傾背,伯父之喪未及一年,而災禍仍重如此,何以為心。家兄惟三哥在左右,大哥、二哥必取次一人歸山南,謀扶柩還鄉也。人生患難,至有如此極者,煩惱!煩惱!知郡事頗簡,足以尋繹舊學也。同僚中有可與相處而樂者否?新牧、ヘ皆在此,常相見,恐知悉。殘暑,更冀順時珍重。

【與蒲城之六首(之二)】

近聞員秘丞言,聞于誠之,韓益州欲令誠之替某。若得請,固所喜幸也。然某盡今歲,方及二年,不知朝廷肯令某成資解去否?若必俟三考,則于誠之為太淹緩,安用也,向經由時,甚恨不款曲,今若因此得從容接奉,何喜如之。陳文日日見,甚安。

【與蒲城之六首(之三)】

近遞中辱書,方欲附問,人來,又承手教,審聞起居佳勝,差慰瞻望。新命必已下,伏增欣慶。苟相知,豈必為交代,但奉見稍遠耳。承又須歸覲,奔波良不易也。秋涼,千萬善愛。

【與蒲城之六首(之四)】

聞車騎已在二曲,即見風采,喜慰可知。冒寒,行李不易,久此僻左,獲奉清游,幸甚也。

【與蒲城之六首(之五)】

今日比欲更接清話少頃,而人事紛紛,至今不得暫息。欲奉謁次,聞府官盡出,接張省,須至旦出城。恐訝不來,走此聞達。

【與蒲城之六首(之六)】

長安之別,忽然改歲。伏計履茲新春,起居增慶。某明日至府謁見,預增欣忭,然不免有少事干聒。為本府帶得接新戎兵士數十人,比謂到京,卻中途逢本官行李頗闕事,欲告于貴府,添差防護廂軍十余人。昨本有防護二十人,為華州減卻十人,但只依元數亦差較也,告早為擘畫。某更不住,後日絕早發去也。恃眷契,喋喋喧黷,幸為留念。

【與楊濟甫】

冬寒,遠想起居佳勝。此去替不兩月,更不能歸鄉,且入京去。逾遠,依黯。近得王道矩書云,朝夕一來此,相看告便。如遞中惠一書,貴知道矩幾日起發,此干告早及,某只十二月十七八間離岐下也。

【答楊濟甫二首(除喪還朝)(之一)】

某近領臘下教墨,感服眷厚,兼審起居佳勝。某此與賤累如常。舍弟差入貢院,更半月可出。都下春色已盛,但塊然獨處,無與為樂。所居廳前有小花圃,課童種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門,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頗便野性也。漸暖,惟千萬珍重。

【答楊濟甫二首(之二)】

遞中屢得數書,知尊體佳勝,貴眷各安。示及發遞引自,契勘得並到,但鄉親書皆五六十日,不獨濟甫也。府推之命,只是暫權發遣,更月余正官到,即仍舊管官誥院也。府中冗絆,非拙者所樂,恐知。都下所須,示及。

【與楊濟甫】

近領來書,喜知眠食佳安。某此與賤累皆安。陳州舍弟並安,不煩念及。久客都下,桂玉所迫,囊裝並竭。今冬積雪四五尺,僦居弊陋,殊無聊,惟日望一差遣出去耳。末由披奉,千萬珍重。

【答寶月大師二首(之一)】

久不奉書,蓋冗惰相因,必未訝也。史厚秀才及蔡子華處領來書,知法體佳勝,此中並安。請補外,蒙恩除杭ヘ,旦夕出京,且往陳州相聚,至九月初方行。逾遠鄉里,曷勝依黯。累示及瑜、隆紫衣師號,近為干得王詵駙馬奏瑜為海慧大師文字,更旬日方出。《圓覺經》云:“法界海慧,照了諸相。”文潞公亦許奏隆紫衣,然須俟來年,遇聖節方可奏。已差祠部吏人到王駙馬宅,計會與瑜師文字,才得便入遞次,莫更一兩月,方得敕出。此事自難得,偶成此二事也。臨行草草,書不盡所懷,惟千萬珍重。

【答寶月大師二首(之二)】

屢蒙寄紙,一一愧荷。駙馬都尉王晉卿畫山水寒林,冠絕一時,非畫工所能仿佛。得一古松帳子奉寄,非吾兄,別識不寄去也。幸秘藏之,亦使蜀中工者見長意思也。他甚珍惜,不妄與人。

【與大覺禪師璉公(杭ヘ)】

人至,辱書,伏承法候安裕,傾向!傾向!昨奉聞欲舍禪月羅漢,非有他也。先君愛此畫,私心以為舍施,莫如舍所甚愛;而先君所與厚善者莫如公;又此畫頗似靈異,累有所覺于夢寐,不欲盡談,嫌涉怪爾,以此,益不欲于俗家收藏。意止如此。而來書乃見疑欲換金水羅漢,開書不覺失笑。近世士風薄惡,動有可疑,不謂世外之人猶複爾也。請勿複談此。某比乏人可令赍卡,兵卒之類,又不足分付,告吾師差一謹干小師赍籠仗來迎取,並古佛一軸,亦同舍也。錢塘景物,樂之忘歸。舍弟今自陳州,得替,當授東南幕官,冬初恐到此,亦未甚的。詩筆計益老健,或借得數首一觀,良幸。到此,亦有拙惡百十首,閑暇當錄寄也。

【答范夢得二首(之一)】

久以事牽,不遑奉書,深以為愧。中間安上處及遞中捧來教,具審起居佳勝。某旅宦粗遣,春夏間殊少事。近日並覺冗坌,盜賊獄訟常滿,蓋新法方行故也。疲{艹爾}無狀。館中清佚,至為福地。然知平日交游皆不在,何以為樂。某旬日來,被差本州監試,得閑二十余日。在中和堂、望海樓閑坐,漸覺快適,有詩數首寄去,以發一笑。

【答范夢得二首(之二)】


久不奉書,愧負不可言。不審比辰起居佳否?某此粗遣,但親友疏闊,旅懷牢落爾。屢得蜀公書,知佳健。二家兄書云,每去輒留食,食倍于我輩,此大慶也。頻得潞公手筆,皆詳悉精好。富公必時見之,聞其似四十許人,信否?君實固甚清。安得此數公無恙,差慰人意。無緣言面,惟順時自愛。

【與郭功父五首(之一)】

昨日承顧訪,殊慰久闊。經夕起居佳否?某出院本欲往見,以下痢乏力未果,想未訝也。略奉啟,布謝萬一。

【與郭功父五首(之二)】

久別,忽得瞻奉,喜慰可量。既以不出,又數日臥病,遂阻言笑,愧悚不可言。稍涼起居佳否?某下痢雖止,尚羸{艹爾}也。謹奉啟布謝。

【與郭功父五首(之三)】

兒子歸來,別無可為土物,禦筆一雙,賜墨一圭,新茶兩餅,皆得之大臣家真物也。不罪浼瀆。

【與郭功父五首(之四)】

辱訪臨,感怍。獨以匆遽為恨,迫行不往謝,惟寬恕。乍熱,萬萬自重。不宣。

【與郭功父五首(之五)】

別來瞻仰無窮,風雪凝寒,從者勤矣。辱書,承起居甚佳,為使者即至,必且暫還,惟萬萬自重。

【與康公操都管三首(之一)】

某稔聞才業之美,尚淹擢用,向承非罪被移,眾論可怪,賢者處之,想恬適也。希聲久不得書,承示諭,方知得蜀州,應甚慰意。二浙處處佳山水,守官殊可樂,鄉人之至此者絕少。舉目無親故,而杭又多事,時投余隙,輒出訪覽,亦自可卒歲也。東陽自昔勝處,見劉夢得有“三伏生秋”之句,此境猶在否?未知會晤之日,但有企詠。

【與康公操都管三首(之二)】

所索詩,非敢以淺陋為辭,但希世絕境,眾賢所共詠歎,不敢草草為寄也。幸恕察。

【與康公操都管三首(之三)】

向辱教,久欲裁謝,值出入紛紛無定,因循至今。即日履茲春和,起居佳適。向承寄示圖記及詩,實深慰仰。此真得賢者之樂,雖鄙拙,亦欲勉作歌詩,庶幾附托高人絕境,以傳永久。適會紛紛未暇,更旬日當寄上也。

【答楊君素】

久不奉書,遞中領來教,欣承起居佳勝,眷愛各無恙。奉別忽四年,薄廩維絆,歸計未成,懷想親舊,可勝惋歎。吾丈優游自得,心恬體舒,必享龜鶴之壽。劣侄與時齟齬,終當舍去,相從林下也。

【與楊濟甫】

久不奉書,亦少領來信,思念不去心。不審即日起居佳勝?眷愛各無恙?某此安健。官滿本欲還鄉,又為舍弟在京東,不忍連年與之遠別,已乞得密州。風土事體皆佳,又得與齊州相近,可以時得治牒相見,私願任便之。但歸期又須更數年。瞻望墳墓,懷想親舊,不覺潸然。未緣會面,惟冀順時自重。

【與周開祖】

某忝命皆出獎借,尋自杭至吳興見公擇,而元素、子野、孝叔、令舉皆在湖,燕集甚盛,深以開祖不在坐為恨。別後,每到佳山水處,未嘗不懷想談笑。出京北去,風俗既椎魯,而游從詩酒如開祖者,豈可複得。乃知向者之樂,不可得而繼也。令舉特來錢塘相別,遂見送至湖,久在吳中,別去,真作數日惡。然詩人不在,大家省得三五十首唱酬,亦非細事。

【與何浩然】

人還,辱書,且喜起居佳勝。寫真奇妙,見者皆言十分形神,甚奪真也。非故人倍常用意,何以及此。感服之至。所要詩,稍暇作寫去。雙幅已令蜀中織造。至,便寄納。未即會見,千萬珍重。

【答水陸通長老五首(密州)(之一)】

近過蘇台,不得一見而別,深為耿耿。專人來,辱書,且喜法履清勝。某到此旬日,郡僻事少,足養衰拙。然城中無山水,寺宇樸陋,僧皆粗野,複求蘇、杭湖山之游,無複仿佛矣。何日會集,慰此牢落。惟萬萬自重。

【答水陸通長老五首(之二)】

《三瑞堂詩》已作了,納去。惡詩竟何用,是家求之如此其切,不敢不作也。惠及溫柑甚奇,此中所未嘗識也。棗子兩{奄},不足為報,但此中所有止此耳。單君貺必常相見,路中屢有書去。久望來書,且請附密州遞寄數字,告為速達此意。

【答水陸通長老五首(之三)】

別後一向冗忙,有疏奉問,疊辱手教,愧悚良深,仍審履茲初涼,法體增勝,為慰。承開堂未幾,學者日增,吾師久安閑獨,迫于眾意,無乃少勞,然以濟物為心,應不計勞逸也。未緣會合,千萬珍重。人還,布謝。

【答水陸通長老五首(之四)】

姚君篤善好事,其意極可佳,然不須以物見遺也。惠香十八罐,卻托還之。已領其厚意,與收留無異,實為他相識所惠皆不留故也。切為多致此懇。

【答水陸通長老五首(之五)】

且說與姚君勿疑訝,只為自來不受非親舊之饋,恐他人卻見怪也。元伯昆仲,因見各為致懇。乍到,未及奉書。

【答陳履常二首(之一)】

吳中屢得瞻見,時以余棄,洗濯蒙鄙,別來仰佇日深。遞中首辱教尺,感服良厚,即日履茲酷暑,起居何如?貴眷令子各佳勝,披奉杳然,臨紙悵惘,惟冀為時調護。

【答陳履常二首(之二)】

遠承寄貺詩刻,讀之灑然,如聞玉音,何幸獲此榮觀。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暇,而高躅之難繼也。輒和《光祿庵二絕》,聊以寄欽羨之懷,一笑投之可也。所須接骨丹方,謹錄呈。高密連年旱蝗,應副朔方百須,紛然疲{艹爾},日俟汰逐。企仰仙館,如在云漢矣。因風,不吝誨字。

【答程彝仲二首(之一)】

某啟。奉別積年,因循不修書問,每以為愧。遞中辱手書,勞問甚厚,感戴不可言也。承以科詔入都,跋履之余,起居佳否?老兄循道既久,文行愈粹,決無終否不振之理。更少貶以就繩墨,即當俯拾也。未緣披奉,惟冀以時自重。謹因鄉人李君行,奉啟布問。

【答程彝仲二首(之二)】


得聖此行,得失必且西歸,計無緣過我。而東武任滿,當在來歲冬杪,亦無緣及見于京師矣。此任滿日,舍弟亦解罷,當求鄉里一任,與之西還。近制既得連任蜀中,遂可歸老守死墳墓矣。心貌衰老,不複往日,惟念斗酒只雞,與親舊相從耳。星橋別業,比來更增葺否?因便,無惜一二字。

【與王慶源二首(之一)】

陵州遞中辱書及詩,如接風論,忽不知萬里之遠也。即日履茲秋暑,尊候何似。某此粗遣,雖有江山風物之美,而新法嚴密,風波險惡,況味殊不佳。退之所謂“居閑食不足,從官力難任,兩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正此謂矣。知叔丈年來頗窘,此事有定分。但兄以安健無事多子孫為樂,亦可自遣。何時歸休,得相從田里,但言此,心已馳于瑞草橋之西南矣。秋暑,更冀以時珍重。

【與王慶源二首(之二)】

高密風土食物稍佳,但省租公庫減削,索然貧儉。始至。值歲饑,人豪剽劫無虛日。凡督捕奸凶五七十人,近始肅然,斗訟頗簡。稍葺治園亭,居之,亦粗可樂。但時登高,西南引領,即悵然終日。近稍能飲酒,終日可飲十五銀盞。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橋,路上放歌倒載也。

【答金山寶覺禪師】

去歲赴官,迫于程限,不能枉舟。一別中流,縱望云山,杳然有不可及之歎。既渡江,遂蒙輕舟見餞,複得笑語一餉之樂。暫荷之懷,殆不可勝言。別來因循,未及修書。專人至,辱教累幅,慰喻反複,讀之爽然,如對妙論。仍審比來法履佳勝。某此粗遣,但未有會見之期。臨紙惘然,惟萬萬自重。《至游堂記》,即當下筆,遞中寄去。近有《後杞菊賦》一首,寫寄,以當一笑。

【答富道人】

承錄示秘方及寄遺藥,具感厚意。然此事本林下無以遣日,聊用適意可也。若待以為生,則為造物者所惡矣。仆方苟祿出仕,豈暇為此。謹卻馳納,且寄之左右,異日歸田卻咨請。感愧之至。

【答周開祖】

遞中辱書教累幅,如接笑語。即日,遠想起居佳勝。某此無恙,已被旨移河中府,候替人,十二月上旬中行,想去益遠矣。往日相從湖山之景,何緣複有。別後百事紛紛,皆不足道。惟令舉逝去,令人不複有意于茲世。細思此公所以不壽者而不可得,不免為之出涕。讀所示記文述略,盡其美,甚善。其家能入石否?亦欲作一首哀祠,未暇也。當作寄去。開祖筆力頗長,魏武所謂“老而能學,惟予與袁伯業”,真難得也。寄示山圖,欲尋善本而不可得者。新詩清絕,輒和兩首取笑。浩然亭欲續和寄去。今日大雪,與客飲于玉山堂,適遣人往舍弟處,遂作此書。手冷,殊不成字,惟冀自重而已。

【答蜀僧幾演】

幾演大士。蒙惠《蟠龍集》,向也盡讀數冊,乃詩乃文,筆力奇健,深增歎服。仆嘗觀貫休、齊己詩,尤多凡陋,而遇知得名,赫奕如此。蓋時文凋弊,故使此二僧為雄強。今吾師老于吟詠,精敏豪放,而汩沒流俗,豈亦有幸不幸耶?然此道固亦澹泊寂寞,非以蘄人知而鼓譽也,但鳴一代之風雅而已。既承厚貺,聊奉廣耳。

【與人】

違去門下已八年,愚魯罷殆,人事廢,書疏缺然。怠慢之罪,宜在譴絕。比承柄用,又不以時隨眾修賀。蓋疏懶愧縮,日複一日,不知複憐恕之否?即日履茲寒凝,台候萬福。某去替止數月,而貧困難以赴闕,相次乞江浙一郡,君幸得之,拜見未可期。惟冀為國自重。

【答張主簿】

改歲,無緣展慶。伏惟履茲新春,百福來集。旬日前辱教,感服眷厚,不即馳答,悚怍!悚怍!向日披奉,但有馳仰。余寒,冀以時自重。

【與人二首(之一)】

浙右之別,遂不上問至今,想必察其情也。特枉書問,感慰兼集。比日起居何如?涉海恬然,繼以題擢,眾論翕然,知忠信之可恃,名實之相副也。雅故之末,忻慰可量。

【與人二首(之二)】

前日使車,道由郡下,雖展接顏表,殊慰瞻亻素之懷。惟是禮勞不腆,實深愧悚。逮茲違間,吏役絆攖,未皇奉書,以伸之情。特蒙高明,遠貺珍牘,披繹數四,感仰交懷。初暑微熱,竊承跋履之余,動止佳勝。未緣會集,臨紙增慨。

【與梅守黎希聲三首(徐州)(之一)】

傾向已久,展奉無由。竊計比日履茲酷暑,起居佳勝。某占籍部中,不獲俯伏門下,一修桑梓之儀,瞻望鈴齋,豈勝懷仰。伏順時為民自愛。

【與梅守黎希聲三首(之二)】

去歲王秀才西歸,奉狀必達,即日遠想起居佳勝,承朝廷俯徇民欲,有旨借留,雖滯留高步,士論未厭,而鄉閭之慶,特以自私而已。然山水之秀,園亭之勝。士人之眾多,食物之便美,計公亦自樂之忘歸也。某久去墳墓,貪祿忘家,念之輒面熱,但差使南北,不敢自擇爾,何時複得一笑為樂?尚冀為時自重。

【與梅守黎希聲三首(之三)】

向自密將赴河中,至陳橋,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兒子娶婦,暫留城東景仁園中。旦夕自汴東去,逾遠風問,可勝悵然。墳墓每煩戒敕,惟增感噎。堂兄欲葬祖墳,為諸房眾多,某既不敢果決,恐眾意難允也,乞知之。

【答李秀才元】

熱甚。竟不再別,悵仰殊深。辱教,承起居佳勝。寵惠皆奇筆雅制,刻荷無已。仁者之惠,誠足慰彼黎庶。然不知者,以為見教,以是搖之。呵呵。安道、舍弟,當具道盛意。乍遠,萬乞保重。即複顯用,以慰士望。

【答范蜀公】

前日辱書,並新詩累幅,詞格清美,欽味不釋手。屬使者交至,紛紛無暇裁答,後時再領手教,愧悚無地。比日起居何如,未由披奉,萬萬以時自重。

【答晁叔美(一作晁美叔)二首(之一)】

自別,兩辱存問,荷眷契之厚,無以為喻。日欲裁謝,而拙鈍懶放,因循至今。計明哲雅量,不深譴過,而自訟亦久矣。即日,不審尊履何如?某此無恙,但奉行新政,多不如法。勘劾相尋,日俟汰遣耳。若得放歸,過淮,必遂候見。未間,為國自重。

【答晁叔美二首(之二)】

向承出按淮甸,不即具賀幅者,以吾兄素性亮直,而此職多有可愧者,計非所樂耳。然仁者于此時力行寬大之政,少舒吏民于網羅中,亦所益不少。此中常賦之外,征斂雜出,而鹽禁繁密,急于兵火,民既無告,吏亦僅且免罪,益苟簡矣。向聞吾兄議論,頗與時輩不合,今茲躬履其事,必有可觀者矣。令兄佳士,久淹,諸君亦自知之。

【與蒲廷淵】

河中永洛出棗,道家所貴,事見《真誥》。唐有道士侯道華,嘗得無核者三,食之後,竟竊鄧太主藥上升。君到彼,試求之,但恐得之不偶然,非力求所能致耳。

【與晁君成】

苦寒。審尊履佳勝。新文極為精妙,久不見之,甚慰喜。《莊子》“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古語以“疑”為似耳。如《易》“陰疑于陽”,世俗不知,乃改作“凝”,不敢不告。人還,草草。

【與范子豐六首(之一)】

伏審子豐南宮殊健,慶可量。即日想已唱第,必在高等。期集之暇,起居佳勝。某更五七日氵斥汴。愈遠左右,臨書悵然。惟祈慎重,別膺亨寵。

【與范子豐六首(之二)】


小事拜聞,欲乞東南一郡。聞四明明年四月成資,尚未除人,托為問看,回書一報。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東南遂請,逾難望矣。無乃求備之過乎?然亦慎不可泛愛輕取也。人還,且略示諭。

【與范子豐六首(之三)】

近專人奉狀,達否?即日起居何如,貴眷各安,局事漸清簡否?某幸無恙。水旱相繼,流亡盜賊並起,決口未塞,河水日增,勞苦紛紛,何時定乎?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爾,但得江淮間一小郡,皆所樂,更不敢有擇也。子豐能為一言于諸公間乎?試留意。人還,仍乞一報,幸甚。奉見無期,惟萬萬以時自重。

【與范子豐六首(之四)】

稍不通問,伏想起居佳勝。侍郎丈必在郊外過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與幼累如常。八月、九月間,秋水既過彭城,城下徹備。高麗使已還。四明可以易守,當更理前請也。會合杳未有涯,萬萬自重。

【與范子豐六首(之五)】

南方夏熱,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涼,然夏田旱損七八。鹽法更變,課入不登,雖閑局,不免以此為累。自余粗如常也。子中、子老頃在左右,今已赴官未?何時參候,北望,不勝馳情。

【與范子豐六首(之六)】

新珠想日長進,愛婿無恙,甚望丈人高等待乞利市也。納銀一笏,托用買圓熟珠子二千枚,少錢,告那出,便納上。婚嫁所須,不可,奈何,甚非情願。幸留意承問。似叔頗長成,每日作詩讀史,但蒙拙少訓督耳。內孫想益聰淑,諸郎娘亦計安也。

【答王慶源】

久以官冗,不暇奉問。忽辱手訊,喜知車從已達輦下,起居佳勝,即日南宮必榜出矣。淪屈已久,必遂了當,欣荷良深。來書謙抑過當。四方赴者甚眾,豈獨吾叔。元昆勸駕,良合事宜,恨此拘系,無緣于東華門外奉接。京師一別二十余年,豈惟吾儕衰老可歎,至于都城風物事體,索然無複往時矣。東南守官極可樂,而民間蹙迫不聊生,懷抱殊不佳。深願慶源了當後,千萬一來,相從數月,少慰平生,幸勿以他事為辭,至懇!至懇!

【與參寥】

別來思企不可言,每至逍遙堂,未嘗不悵然也。為書勤勤不忘如此。仍審比來法體康佳,感服兼至。三詩皆清妙,讀之不釋手,且和一篇為答。所要真贊,尚未作,來人又不敢久留,甚愧!知且伴太虛為湯泉之游,甚善!甚善!某開春乞江浙一郡,候見去處,當以書奉約也。要墨,納兩笏,皆佳品也。余惟為法自重。適有數客,遠來相看,陪接少暇,奉啟不盡意。

【與文與可三首(之一)】

與可抱才不試,遁道彌久,尚未聞大用。公議不厭,計當在即。然廊廟間誰為恤公議者乎?老兄既不計較,但乍失為郡之樂,而有桂玉之困,又卻不見使者嘴面,得失相乘除,亦略相當也。彭門無事,甚可樂。但未知今夏得免水患否?子由頻得書,甚安。示諭秋冬過親,甚幸!甚幸!令嗣昆仲各計安勝,為學想皆成就矣。

【與文與可三首(之二)】

離浙中已四年,向亦有少浙物,久已分散零落矣。有藥玉船兩只,獻上,恰好吻酌,不通客矣。呵呵。杭州故人頗多,致之不難,當續營之。但恐得後不肯將盛作見借也。

【與文與可三首(之三)】

近屢于相識處見與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說《字說》潤筆,只到處作記作贊,備員火下,亦合剩得幾紙。專令此人去請,幸毋久秘。不爾,不惟到處亂畫,題云與可筆,亦當執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匹也。呵呵。

【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一)】

久不奉狀,方深愧悚。遞中,伏辱手教,並新文石刻等,疾讀,喜快無量。即辰起居佳否?公文學德度,宜在朝廷,久此外遠何也?然聞一路蒙被仁政,不爾,吏民皆在倒懸中也。況鄉井墳墓在焉,計居之甚以為樂。某到郡正一年,諸況粗遣,歲凶民貧,力所無如之何者多矣。然在己者未嘗敢行所愧也,如此而已。忝厚眷,故及。未緣瞻奉,惟冀以時自重。不宣。

【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二)】

忝厚眷,不敢用啟狀,必不深訝。所惠詩文,皆蕭然有遠古風味。然此風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則疏矣。但時獨于閑處開看,未嘗以示人,蓋知愛者絕少也。所索拙詩,豈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寫呈取笑。

【與鮮于子駿三首(之三)】

故人劉格,字道純。故友劉恕道原之親弟。讀書強記辨博,文詞粲然可觀,而立節強鯁,吏事亦健,君實頗知之,余人未識也。欲告子駿與一差遣,收置門下,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敢保稱職也。旦夕歸南康軍待闕,公若有以處之,他必願就也。某非私之也,為時惜才也。

【與何正道教授三首(一作何正通)(之一)】

忝命假手,出于獎比,禮當詣謝,以衰疾疲曳,不給于力,愧悚而已。乍熱,起居佳勝,登舟遽迫,不果造別,益增仰戀。

【與何正道教授三首(之二)】

辱書,承起居佳勝。鄉校淹留,然使徐之士子識文章瑰瑋之氣,非小補也。某又複西上,紛紛無補,甚愧朋友矣。

【與何正道教授三首(之三)】

張聖途來,稍聞動止為慰。退之所難乃今見之。大匠旁觀,愧汗深矣。行役匆匆,不盡區區。

【與歐陽仲純五首(之一)】

去歲城東,屢獲陪從,蒙益既多,樂亦無量。既別,日苦賤事,不克馳問,慚負不可言。即日起居何如?見報,除審簿,信否?殊不知即日從者所在,徒有仰詠。某蒙庇粗遣,彭門本無一事,足以藏拙。河水一至,事無不有,中間幾殆者數矣。必亦聞之。今方稍安,而夏秋之患未可量,蓋命竊所至感召,此何時複得一笑之樂也。近詩數首,聊以破顏。余寒,萬萬以時自重。

【與歐陽仲純五首(之二)】

伯仲、叔弼昆仲,各計安勝。楊掾行速,未及拜書,乞道下墾。子由在南都,時得書,無恙。彭城最處下流,水患甲于東北。奏乞錢與夫為夏秋之備,數章皆不報。曹河若可塞,固大善,不爾,倉卒之間,不免調急夫使系省錢,豈暇複稟命乎?所費必多,而為備不如先事之精也。人微言輕,信命而已。仲純知我之深者,聊複及之。

【與歐陽仲純五首(之三)】

去春寄舍國門,屢辱臨顧,喜慰無量。別來逾年,奔走俗狀,未嘗通問,瞻企徒深。即日履此煩暑,起居何如,眷愛各安否?傳聞車馬已到宛丘,相去甚近,書問自此時相及矣。千萬順時珍重。

【與歐陽仲純五首(之四)】

崔度者,頃年在陳,與之甚熟。今作過海之行,妻子仍在陳學,幸略與垂顧。

【與歐陽仲純五首(之五)】

伯仲兄聞監西岸,已視事未?叔弼近托孫元忠附書季默,今安在?因風無惜惠問。宛丘誰與往還,有可與語者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