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程駿

韓麒麟,昌黎棘城人也。自云漢大司馬增之後。父瑚,秀容、平原二郡太守。

麒麟幼而好學,美姿容,善騎射。恭宗監國,為東曹主書。高宗即位,賜爵魯陽

男,加伏波將軍。父亡,在喪有禮,邦族稱之。

後參征南慕容白曜軍事,進攻升城,師人多傷。及城潰,白曜將坑之,麒麟

諫曰:“今始踐偽境,方圖進取,宜寬威厚惠,以示賊人,此韓信降范陽之計。

勍敵在前,而便坑其眾,恐自此以東,將人各為守,攻之難克。日久師老,外民

乘之,以生變故,則三齊未易圖也。”白曜從之,皆令複業,齊人大悅。後白曜

表麒麟為冠軍將軍,與房法壽對為冀州刺史。白曜攻東陽,麒麟上義租六十萬斛,

並攻戰器械,于是軍資無乏。及白曜被誅,麒麟亦征還,停滯多年。高祖時,拜

給事黃門侍郎,乘傳招慰徐兗叛民,歸順者四千余家。

尋除冠軍將軍、齊州刺史,假魏昌侯。麒麟在官,寡于刑罰。從事劉普慶說

麒麟曰:“明公仗節方夏,而無所斬戮,何以示威?”麒麟曰:“刑罰所以止惡,

蓋不得已而用之。今民不犯法,何所戮乎?若必須斬斷以立威名,當以卿應之。”

普慶慚懼而退。麒麟以新附之人,未階台宦,士人沉抑,乃表曰:“齊土自屬偽

方,曆載久遠。舊州府僚,動有數百。自皇威開被,並職從省,守宰闕任,不聽

土人監督。竊惟新人未階朝宦,州郡局任甚少,沉塞者多,願言冠冕,輕為去就。

愚謂守宰有闕,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員,廣延賢哲。則華族蒙榮,良才獲敘,懷

德安土,庶或在茲。”朝議從之。

太和十一年,京都大饑,麒麟表陳時務曰:

古先哲王經國立治,積儲九稔,謂之太平。故躬籍千畝,以勵百姓,用能衣

食滋茂,禮教興行。逮于中代,亦崇斯業,入粟者與斬敵同爵,力田者與孝悌均

賞,實百王之常軌,為治之所先。

今京師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蓋一夫不耕,或受其饑,況

于今者,動以萬計。故頃年山東遭水,而民有餒終;今秋京都遇旱,谷價踴貴。

實由農人不勸,素無儲積故也。

伏惟陛下,天縱欽明,道高三、五,昧旦憂勤,思恤民弊,雖帝虞一日萬幾,

周文昃不暇食,蔑以為喻。上垂覆載之澤,下有凍餒之人;皆由有司不為明制,

長吏不恤其本。自承平日久,豐穰積年,競相矜誇,遂成侈俗。車服第宅,奢僣

無限;喪葬婚娶,為費實多。貴富之家,童妾衤玄服;工商之族,玉食錦衣。農

夫餔糟糠,蠶婦乏短褐。故令耕者日少,田有荒蕪。谷帛罄于府庫,寶貨盈于

市里;衣食匱于室,麗服溢于路。饑寒之本,實在于斯。愚謂凡珍玩之物,皆宜

禁斷;吉凶之禮,備為格式;令貴賤有別,民歸樸素。制天下男女,計口受田。

宰司四時巡行,台使歲一按檢;勤相勸課,嚴加賞罰;數年之中,必有盈贍,雖

遇災凶,免于流亡矣。

往年校比戶貫,租賦輕少。臣所統齊州,租粟才可給俸,略無入倉。雖于民

為利,而不可長久。脫有戎役,或遭天災,恐供給之方,無所取濟。可減絹布,

增益谷租,年豐多積,歲儉出賑。所謂私民之谷,寄積于官;官有宿積,則民無

荒年矣。

十二年春,卒于官,年五十六。遺敕其子,殯以素棺,事從儉約。麒麟立性

恭慎,恒置律令于坐傍。臨終之日,唯有俸絹數十匹,其清貧如此。贈散騎常侍、

安東將軍、燕郡公,諡曰康。

長子興宗,字茂先。好學有文才。年十五,受道太學。後司空高允奏為秘書

郎,參著作事。中山王叡貴寵當世。□為文。遷秘書中散。太和十四年冬,卒。

贈甯遠將軍、漁陽太守。

子子熙,字元雍。少自修整,頗有學識。弱冠,未能自通,侍中崔光舉子熙

為清河王懌常侍,遷郎中令。初,子熙父以爵讓弟顯宗,不受。子熙緣父素懷,

卒亦不襲。及顯宗卒,子熙別蒙賜爵,乃以其先爵讓弟仲穆。兄弟友愛如此。父

亡,居喪有禮。子熙為懌所眷遇,遂闕位,待其畢喪後複用。

及元義害懌,久不得葬。子熙為之憂悴,屏處田野,每言王若不得複封,以

禮遷葬,誓以終身不仕。後靈太後返政,以元義為尚書令,解其領軍。子熙與懌

中大夫劉定興、學官令傅靈扌剽、賓客張子慎伏闕上書曰:

竊惟故主太傅清河王,職綜樞衡,位居論道;盡忠貞以奉公,竭心膂以事國。

自先皇崩殂,陛下沖幼,負扆當朝,義同分陝。宋維反常小子,性若青蠅,汙白

點黑,讒佞是務。以元義皇姨之婿,權勢攸歸,遂相附托,規求榮利,共結圖謀,

坐生眉眼,誣告國王,枉以大逆。賴明明在上,赫赫臨下,泥漬自消,玉質還潔。

謹案律文:諸告事不實,以其罪罪之。維遂無罪,出為大郡,刑賞僣差,朝野怪

愕。若非宋維與義為計,豈得全其身命,方撫千里?

王以權在寵家,塵謗紛雜,恭慎之心,逾深逾厲,去其本宅,移住殿西,闔

門靜守,親賓阻絕。于時,吏部諮稟劉騰,奏其弟官,郡戍兼補。及經內呈,為

王駁退。騰由此生嫌,私深怨怒,遂乃擅廢太後,離隔二宮,拷掠胡定,誣王行

毒,含齒戴發,莫不悲惋。及會公卿,議王之罪,莫不俯眉飲氣,唯諮是從。仆

射游肇,亢言厲氣,發憤成疾,為王致死。王之忠誠款篤,節義純貞,非但蘊藏

胸襟,實乃形于文翰。搜括史傳,撰《顯忠錄》,區目十篇,分卷二十。既欲彰

忠心于萬代,豈可為逆亂于一朝?乞追遺志,足明丹款。

義籍寵姻戚,恃握兵馬,無君之心,實懷皂白。擅廢太後,枉害國王,生殺

之柄,不由陛下;賞罰之詔,一出于義。名藩重地,皆其親黨;京官要任,必其

心腹。中山王熙,本興義兵,不圖神器,戮其大逆,合門滅盡,遂令元略南奔,

為國巨患。奚康生,國之猛將,盡忠棄市。其余枉被屠戮者,不可稱數。緣此普

天喪氣,匝地憤傷。致使朔隴猖狂,曆歲為亂,荊徐蠢動,職是之由。昔趙高秉

秦,令關東鼎沸;今元義執權,使四方云擾。自古及今,竹帛所載,賊子亂臣,

莫此為甚。

開逆之始,起自宋維;成禍之末,良由騰矣。而令凶徒奸黨,迭相樹置;高

官厚祿,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終身,抑為聖朝懷慚負愧。以臣赤心慺慺之見,

宜梟諸兩觀,洿其舍廬。騰合斫棺斬骸,沉其五族。上謝天人幽隔之憤,下報忠

臣冤酷之痛。方乃崇亞三事,委以樞端,所謂虎也更傅其翼。朝野切齒,遐邇扼

腕。蔓草難除,去之宜盡。臣曆觀曠代,緬追振古,當斷不斷,其禍更生。況義

猜忍,更居沖要。臣中宵九歎,竊以寒心,實願宸鑒,早為之所。

臣等潛伏閭閻,于茲六載,旦號白日,夕泣星辰,叩地寂寥,呼天無響。衛

野納肝,秦庭夜哭,千古之痛,何足相比!今幸遇陛下叡聖,親覽萬幾;太後仁

明,更撫四海,臣等敢詣闕披陳,乞報冤毒。

書奏,靈太後義之,乃引子熙為中書舍人。後遂剖騰棺,賜義死。

尋修國史,加甯朔將軍。未幾,除著作郎,又兼司州別駕。轉輔國將軍、鴻

臚少卿。建義初,兼黃門,尋正。

子熙清白自守,不交人事。又少孤,為叔顯宗所撫養。及顯宗卒,顯宗子伯

華又幼,子熙友愛,等于同生,長猶共居,車馬資財,隨其費用,未嘗見于言色。

又上書求析階與伯華,于是除伯華東太原太守。及伯華在郡,為刺史元弼所辱;

子熙乃泣訴朝廷,肅宗詔遣按檢,弼遂大見詰讓。

爾朱榮之擒葛榮也,送至京師,莊帝欲面見數之。子熙以為榮既元凶,自知

必死,恐或不遜,無宜見之。爾朱榮聞而大怒,請罪子熙,莊帝恕而不責。尋加

征虜將軍。及邢杲之起逆,詔子熙慰勞。杲詐降,而子熙信之。還至樂陵,杲複

反,子熙遂還。坐付廷尉,論以大辟,恕死免官。未幾,兼尚書吏部郎。普泰初,

除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光祿大夫,尋正吏部郎。出帝初,還領著作郎。以

奉冊之故,封曆城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又加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天平初,

為侍讀,又除國子祭酒。

子熙儉素安貧,常好退靜。遷鄴之始,百司並給兵力,時以祭酒閑務,止給

二人。或有令其陳請者,子熙曰:“朝廷自不給祭酒兵,何關韓子熙事也。”論

者高之。尋除驃騎將軍。元象中,加衛大將軍。

先是,子熙與弟聘王氏為妻,姑之女也,生二子。子熙尚未婚,後遂與寡嫗

李氏奸合而生三子。王李不穆,迭相告言,曆年不罷。子熙因此慚恨,遂以發疾。

興和中,孝靜欲行釋奠,敕子熙為侍講。尋卒,遣戒不求贈諡,其子不能遵奉,

遂至干謁。武定初,贈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幽州刺史。

興宗弟顯宗,字茂親。性剛直,能面折庭諍,亦有才學。沙門法撫,三齊稱

其聰悟,常與顯宗校試,抄百余人名,各讀一遍,隨即覆呼,法撫猶有一二舛謬,

顯宗了無誤錯。法撫歎曰:“貧道生平以來,唯服郎耳。”

太和初,舉秀才,對策甲科,除著作佐郎。車駕南討,兼中書侍郎。既定遷

都,顯宗上書:

其一曰:竊聞輿駕今夏若不巡三齊,當幸中山,竊以為非計也。何者?當今

徭役宜早息,洛京宜速成。省費則徭役可簡,並功則洛京易就。往冬輿駕停鄴,

是閑隙之時,猶編戶供奉,勞費為劇。聖鑒矜湣,優旨殷勤,爵浹高年,賚周鰥

寡,雖賑普霑今,猶恐來夏菜色。況三農要時,六軍云會,其所損業,實為不少。

雖調斂輕省,未足稱勞,然大駕親臨,誰敢甯息?往來承奉,紛紛道路,田蠶暫

廢,則將來無資。此國之深憂也。且向炎暑,而六軍暴露,恐生癘疫,此可憂之

次也。臣願輿駕早還北京,以省諸州供帳之費,並功專力,以營洛邑。則南州免

雜徭之煩,北都息分析之歎;洛京可以時就,遷者僉爾如歸。

其二曰:自古聖帝必以儉約為美,亂主必以奢侈貽患。仰惟先朝,皆卑宮室

而致力于經略,故能基宇開廣,業祚隆泰。今洛陽基址,魏明帝所營,取譏前代。

伏願陛下,損之又損。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約,令

貴賤有檢,無得逾制。端廣衢路,通利溝渠,使寺署有別,四民異居,永垂百世

不刊之范,則天下幸甚矣。

三曰:竊聞輿駕還洛陽,輕將數千騎。臣甚為陛下不取也。夫千金之子,猶

坐不垂堂,況萬乘之尊,富有四海乎?警蹕于闈闥之內者,豈以為儀容而已?蓋

以戒不虞也。清道而後行,尚恐銜蹶之或失,況履涉山河,而不加三思哉!此愚

臣之所以悚息,伏願少垂省察。

其四曰:伏惟陛下,耳聽法音,目玩墳典,口對百辟,心虞萬幾,晷昃而食,

夜分而寢。加以孝思之至,隨時而深,文章之業,日成篇卷。雖睿明所用,未足

為煩,然非所以嗇神養性,頤無疆之祚。莊周有言:形有待而智無涯。以有待之

形,役無涯之智,殆矣。此愚臣所不安,伏願陛下垂拱司契,委下責成,唯冕旒

垂纊,而天下治矣。

高祖頗納之。

顯宗又上言曰:“進賢求才,百王之所先也。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

良、方正之稱。今之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而朝廷但檢

其門望,不複彈坐。如此,則可令別貢門望,以敘士人,何假冒秀、孝之名也?

夫門望者,是其父祖之遺烈,亦何益于皇家?益于時者,賢才而已。苟有其才,

雖屠釣奴虜之賤,聖皇不恥以為臣;苟非其才,雖三後之胤,自墜于皂隸矣。是

以大才受大官,小才受小官,各得其所,以致雍熙。議者或云,今世等無奇才,

不若取士于門。此亦失矣。豈可以世無周邵,便廢宰相而不置哉?但當校其有寸

長銖重者,即先敘之,則賢才無遺矣。”

又曰:“夫帝皇所以居尊以禦下者,威也;兆庶所以徙惡以從善者,法也。

是以有國有家,必以刑法為治,生民之命,于是而在。有罪必罰,罰必當辜,則

雖箠撻之刑,而人莫敢犯也。有制不行,人得僥幸,則雖參夷之誅,不足以肅。

自太和以來,多坐盜棄市,而遠近肅清。由此言之,止奸在于防檢,不在嚴刑也。

今州郡牧守,邀當時之名,行一切之法;台閣百官,亦咸以深酷為無私,以仁恕

為容盜。迭相敦厲,遂成風俗。陛下居九重之內,視人如赤子;百司分萬務之要,

遇下如仇讎。是則堯舜止一人,而桀紂以千百。和氣不至,蓋由于此。《書》曰:

‘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實宜敕示百僚,以惠元元之命。”

又曰:“昔周王為犬戎所逐,東遷河洛,鎬京猶稱‘宗周’,以存本也。光

武雖曰中興,實自創革,西京尚置京尹,亦不廢舊。今陛下光隆先業,遷宅中土,

稽古複禮,于斯為盛。豈若周漢出于不得已哉?按《春秋》之義,有宗廟曰都,

無則謂之邑,此不刊之典也。況北代宗廟在焉,山陵托焉,王業所基,聖躬所載,

其為神鄉福地,實亦遠矣。今便同之郡國,臣竊不安。愚謂代京宜建畿置尹,一

如故事,崇本重舊,以光萬葉。”

又曰:“伏見洛京之制,居民以官位相從,不依族類。然官位非常,有朝榮

而夕悴,則衣冠淪于厮豎之邑,臧獲騰于膏腴之里。物之顛倒,或至于斯。古之

聖王,必令四民異居者,欲其業定而志專。業定則不偽,志專則不淫。故耳目所

習,不督而就;父兄之教,不肅而成。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創基撥亂,日不暇給,

然猶分別士庶,不令雜居;伎作屠沽,各有攸處。但不設科禁,賣買任情,販貴

易賤,錯居混雜。假令一處彈箏吹笛,緩舞長歌;一處嚴師苦訓,誦詩講禮。宣

令童齔,任意所從,其走赴舞堂者萬數,往就學館者無一。此則伎作不可雜居,

士人不宜異處之明驗也。故孔父云里仁之美,孟母弘三徙之訓,賢聖明誨,若此

之重。今令伎作家習士人風禮,則百年難成;令士人兒童效伎作容態,則一朝可

得。是以士人同處,則禮教易興;伎作雜居,則風俗難改。朝廷每選舉人士,則

校其一婚一宦,以為升降,何其密也。至于開伎作宦途,得與膏梁華望接闬連甍,

何其略也。此愚臣之所惑。今稽古建極,光宅中區,凡所徙居,皆是公地,分別

伎作,在于一言,有何為疑而闕盛美。”

又曰:“自南偽相承,竊有淮北,欲擅中華之稱,且以招誘邊民,故僑置中

州郡縣。自皇風南被,仍而不改,凡有重名,其數甚眾。疑惑書記,錯亂區宇。

非所以疆域物土,必也正名之謂也。愚以為可依地理舊名,一皆厘革。小者並合,

大者分置。及中州郡縣,昔以戶少並省;今人口既多,亦可複舊。君人者,以天

下為家,不得有所私也。故倉庫儲貯,以俟水旱之災,供軍國之用,至于有功德

者,然後加賜。爰及末代,乃寵之所隆,賜賚無限。自比以來,亦為太過。在朝

諸貴,受祿不輕,土木被錦綺,僮妾厭粱肉,而複厚賚屢加,動以千計。若分賜

鰥寡,贍濟實多。如不悛革,豈周給不繼富之謂也?愚謂事有可賞,則明旨褒揚,

稱事加賜,以勸為善;不可以親近之昵,猥損天府之儲。”

又曰:“諸宿衛內直者,宜令武官習弓矢,文官諷書傳。而今給其蒱博之具,

以成褻狎之容,長矜爭之心,恣喧囂之慢,徒損朝儀,無益事實。如此之類,一

宜禁止。”

高祖善之。

後乃啟乞宋王劉昶府諮議參軍事,欲立效南境,高祖不許。高祖曾謂顯宗及

程靈虯曰:“著作之任,國書是司。卿等之文,朕自委悉,中省之品,卿等所聞。

若欲取況古人,班馬之徒,固自遼闊。若求之當世,文學之能,卿等應推崔孝伯。”又謂顯宗曰:“見卿所撰《燕志》及在齊詩詠,大勝比來之文。然著述之功,

我所不見,當更訪之監、令。校卿才能,可居中第。”又謂程靈虯曰:“卿比顯

宗,複有差降,可居下上。”顯宗對曰:“臣才第短淺,猥聞上天,至乃比于崔

光,實為隆渥。然臣竊謂陛下貴古而賤今。臣學微才短,誠不敢仰希古人,然遭

聖明之世,睹惟新之禮,染翰勒素,實錄時事,亦未慚于後人。昔揚雄著《太玄

經》,當時不免覆盎之談,二百年外,則越諸子。今臣之所撰,雖未足光述帝載,

裨暉日月;然萬祀之後,仰觀祖宗巍巍之功,上睹陛下明明之德,亦何謝欽明于

《唐典》,慎徽于《虞書》?”高祖曰:“假使朕無愧于虞舜,卿複何如于堯臣?”顯宗曰:“臣聞君不可以獨治,故設百官以贊務。陛下齊蹤堯舜,公卿甯非二

八之儔?”高祖曰:“卿為著作,僅名奉職,未是良史也。”顯宗曰:“臣仰遭

明時,直筆而無懼,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臣優于遷固也。”高祖哂之。後與

員外郎崔逸等參定朝儀。

高祖曾詔諸官曰:“自近代已來,高卑出身,恒有常分。朕意一以為可,複

以為不可。宜相與量之。”李沖對曰:“未審上古已來,置官列位,為欲為膏粱

兒地,為欲益治贊時?”高祖曰:“俱欲為治。”沖曰:“若欲為治,陛下今日

何為專崇門品,不有拔才之詔?”高祖曰:“苟有殊人之伎,不患不知。然君子

之門,假使無當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純篤,朕是以用之。”沖曰:“傅岩、呂望,

豈可以門見舉?”高祖曰:“如此濟世者希,曠代有一兩人耳。”沖謂諸卿士曰:

“適欲請諸賢救之。”秘書令李彪曰:“師旅寡少,未足為援,意有所懷,不敢

盡言于聖日。陛下若專以門地,不審魯之三卿,孰若四科?”高祖曰:“猶如向

解。”顯宗進曰:“陛下光宅洛邑,百禮唯新,國之興否,指此一選。臣既學識

浮淺,不能援引古今,以證此議,且以國事論之。不審中、秘書監令之子,必為

秘書郎;頃來為監、令者,子皆可為不?”高祖曰:“卿何不論當世膏腴為監、

令者?”顯宗曰:“陛下以物不可類,不應以貴承貴,以賤襲賤。”高祖曰:

“若有高明卓爾、才具雋出者,朕亦不拘此例。”後為本州中正。

二十一年,車駕南伐,顯宗為右軍府長史、征虜將軍、統軍。軍次赭陽,蕭

鸞戍主成公期遣其軍主胡松、高法援等並引蠻賊來擊軍營,顯宗親率拒戰,遂斬

法援首。顯宗至新野,高祖詔曰:“卿破賊斬帥,殊益軍勢。朕方攻堅城,何為

不作露布也?”顯宗曰:“臣頃聞鎮南將軍王肅獲賊二三,驢馬數匹,皆為露布,

臣在東觀,私每哂之。近雖仰憑威靈,得摧丑虜,兵寡力弱,擒斬不多。脫複高

曳長縑,虛張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彌甚。臣所以斂毫卷帛,解上而已。”高祖

笑曰:“如卿此勳,誠合茅社,須赭陽平定,檢審相酬。”新野平,以顯宗為鎮

南、廣陽王嘉諮議參軍。顯宗後上表,頗自矜伐,訴前征勳。詔曰:“顯宗斐然

成章,甚可怪責,進退無檢,虧我清風。此而不糾,或長弊俗。可付尚書,推列

以聞。”兼尚書張彝奏免顯宗官。詔曰:“顯宗雖浮矯致愆,才猶可用,豈得永

棄之也!可以白衣守諮議,展其後效。但鄙狠之性,不足參華,可奪見囗,並禁

問訊諸王。”顯宗既失意,遇信向洛,乃為五言詩贈禦史中尉李彪曰:“賈生謫

長沙,董儒詣臨江。愧無若人跡,忽尋兩賢蹤。追昔渠閣游,策駑廁群龍。如何

情願奪,飄然獨遠蹤?痛哭去舊國,銜淚屆新邦。哀哉無援民,嗷然失侶鴻。彼

蒼不我聞,千里告志同。”二十三年卒。顯宗撰《馮氏燕志》、《孝友傳》各十

卷,所作文章,頗傳于世。景明初,追赭陽勳,賜爵章武男。

子武華,襲。除討寇將軍、奉朝請、太原太守。

程駿,字驎駒,本廣平曲安人也。六世祖良,晉都水使者,坐事流于涼州。

祖父肇,呂光民部尚書。

駿少孤貧,居喪以孝稱。師事劉昞,性機敏好學,晝夜無倦。昞謂門人

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亞之也。”駿謂昞曰:“今世名教之儒,咸

謂老莊其言虛誕,不切實要,弗可以經世,駿意以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莊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謂至順矣。人若乖一則煩偽生,若爽性則沖真喪。”

昞曰:“卿年尚稚,言若老成,美哉!”由是聲譽益播,沮渠牧犍擢為東宮侍

講。

太延五年,世祖平涼,遷于京師,為司徒崔浩所知。高宗踐阼,拜著作佐郎;

未幾,遷著作郎。為任城王云郎中令,進箴于王,王納而嘉之。皇興中,除高密

太守。尚書李敷奏曰:“夫君之使臣,必須終效。駿實史才,方申直筆,千里之

任,十室可有。請留之數載,以成前籍,後授方伯,愚以為允。”書奏,從之。

顯祖屢引駿與論《易》、《老》之義,顧謂群臣曰:“朕與此人言,意甚開暢。”

又問駿曰:“卿年幾何?”對曰:“臣六十有一。”顯祖曰:“昔太公既老而遭

文王。卿今遇朕,豈非早也?”駿曰:“臣雖才謝呂望,而陛下尊過西伯。覬天

假余年,竭《六韜》之效。”

延興末,高麗王璉求納女于掖庭,顯祖許之,假駿散騎常侍,賜爵安豐男,

加伏波將軍,持節如高麗迎女,賜布帛百匹。駿至平壤城,或勸璉曰:“魏昔與

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險故也。今若送女,恐不異于馮氏。”璉遂謬言

女喪。駿與璉往複經年,責璉以義方,璉不勝其忿,遂斷駿從者酒食。璉欲逼辱

之,憚而不敢害。會顯祖崩,乃還,拜秘書令。

初,遷神主于太廟,有司奏:舊事廟中執事之官,例皆賜爵,今宜依舊。詔

百僚評議,群臣咸以為宜依舊事,駿獨以為不可。表曰:“臣聞:名器為帝王所

貴,山河為區夏之重。是以漢祖有約,非功不侯。必當屬有命于大君之辰,展心

力于戰謀之日,然後可以應茅土之錫。未見預事于宗廟,而獲賞于疆土;徒見晉

鄭之後以夾輔為至勳,吳鄧之儔以征伐為重績。周漢既無文于遠代,魏晉亦靡記

于往年。自皇道開符,乾業創統,務高三、五之規,思隆百王之軌,罰頗減古,

賞實增昔。時因神主改祔、清廟致肅,而授群司以九品之命,顯執事以五等之名。

雖複帝王制作,弗相沿襲,然當時恩澤,豈足為長世之軌乎?乖眾之愆,伏待罪

譴。”書奏,從之。文明太後謂群臣曰:“言事固當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暫

時舊事乎?”賜駿衣一襲、帛二百匹。

駿又表曰:“《春秋》有云:見有禮于其君者,若孝子之養父母;見無禮于

其君者,若鷹鹯之逐鳥雀。所以勸誡將來,垂范萬代。昔陳恒殺君,宣尼請討,

雖欲晏逸,其得已乎?今廟算天回,七州云動,將水蕩鯨鯢,陸掃凶逆。然戰貴

不陳,兵家所美。宜先遣劉昶招喻淮南。若應聲響悅,同心齊舉,則長江之險,

可朝服而濟;道成之首,可崇朝而懸。苟江南之輕薄,背劉氏之恩義,則曲在彼

矣,何負神明哉!宜義檄江南,振旅回旆,亦足以示救患之大仁,揚義風于四海。

且攻難守易,則力懸百倍,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慮。今天下雖謐,方外猶虞,

拾夤僥幸于西南,狂虜伺釁于漠北。脫攻不稱心,恐兵不卒解;兵不卒解,則憂

慮逾深。夫為社稷之計者,莫不先于守本。臣愚以為觀兵江滸,振曜皇威,宜特

加撫慰。秋毫無犯,則民知德信;民知德信,則繈負而來;繈負而來,則淮北可

定;淮北可定,則吳寇異圖;寇圖異則禍釁出。然後觀釁而動,則不晚矣。請停

諸州之兵,且待後舉。所謂守本者也。伏惟陛下、太皇太後,英算神規,彌綸百

勝之外;應機體變,獨悟方寸之中。臣影頹虞淵,昏耄將及,雖思憂國,終無云

補。”不從。

沙門法秀謀反伏誅。駿表曰:“臣聞《詩》之作也,蓋以言志。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關諸風俗,靡不備焉。上可以頌美聖德,下可以申厚風化;言之者無

罪,聞之者足以誡。此古人用詩之本意。臣以垂沒之年,得逢盛明之運,雖複昏

耄將及,猶慕廉頗強飯之風。伏惟陛下、太皇太後,道合天地,明侔日月,則天

與唐風斯穆,順帝與周道通靈。是以狂妖懷逆,無隱謀之地;冥靈潛翦,伏發覺

之誅。用能七廟幽贊,人神扶助者已。臣不勝喜踴。謹竭老鈍之思,上慶國頌十

六章,並序巡狩、甘雨之德焉。”其頌曰:

乾德不言,四時迭序。于皇大魏,則天承祜。疊聖三宗,重明四祖。豈伊殷

周,遐契三、五。明明在上,聖敬日新。汪汪叡後,體治垂仁。德從風穆,教與

化津。千載昌運,道隆茲辰。

歲惟巡狩,應運游田。省方問苦,訪政高年。咸秩百靈,柴望山川。誰云禮

滯,遇聖則宣。王業初定,中山是由。臨幸之盛,情特綢繆。仰歌祖業,俯欣春

柔。大哉肆眚,蕩民百憂。百憂既蕩,與之更初。邕邕億兆,戶詠來蘇。

忽有狂豎,謀逆聖都。明靈幽告,發覺伏誅。羿浞為亂,祖龍干紀。狂華冬

茂,有自來矣。美哉皇度,道固千祀。百靈潛翦,奸不遑起。奸不遑起,罪人得

情。憲章刑律,五秩猶輕。于穆二聖,仁等春生。除棄周漢,遐軌犧庭。周漢奚

棄?忿彼苛刻。犧庭曷軌?希仁尚德。徽音一振,聲教四塞。豈惟京甸,化播萬

國。

誠信幽贊,陰陽以調。谷風扇夕,甘雨降朝。嘉生含穎,深盛熙苗。鰥貧巷

詠,寡婦室謠。聞諸《詩》者,《云漢》賦宣。章句迥秀,英昭《雅》篇。矧乃

盛明,德隆道玄。豈唯雨施?神征豐年。豐年盛矣,化無不濃。有禮有樂,政莫

不通。咨臣延躍,欣詠時邕。誰云易遇?曠齡一逢。

上天無親,唯德是在。思樂盛明,雖疲勿怠。差之毫厘,千里之倍。願言勞

謙,求仁不悔。人亦有言,聖主慎微。五國連兵,逾年曆時。鹿車而運,廟算失

思。有司不惠,蠶食役煩。民不堪命,將家逃山。宜督厥守,威德是宣。威德如

何?聚眾盈川。民之從令,實賴衣食。農桑失本,誰耕誰織?饑寒切身,易子而

食。靜言念之,實懷歎息。昔聞典論,非位不謀。漆室憂國,遺芳載臭。咨臣昏

老,偏蒙恩祐。忽忘狂瞽,敢獻愚陋。

文明太後令曰:“省詩表,聞之。歌頌宗祖之功德可爾,當世之言,何其過

也。所箴下章,戢之不忘。”駿又奏《得一頌》,始于固業,終于無為,十篇。

文多不載。文明太後令曰:“省表並頌十篇,聞之。鑒戒既備,良用欽玩。養老

乞言,其斯之謂。”又詔曰:“程駿曆官清慎,言事每愜。又門無俠貨之賓,室

有懷道之士。可賜帛六百匹,旌其儉德。”駿悉散之親舊。

性介直,不競時榮。太和九年正月,病篤,乃遺令曰:“吾存尚儉薄,豈可

沒為奢厚哉?昔王孫裸葬,有感而然;士安蘧嘧,頗亦矯厲。今世既休明,百度

循禮,彼非吾志也。可斂以時服,器皿從古。”遂卒,年七十二。初,駿病甚,

高祖、文明太後遣使者更問其疾,敕禦師徐謇診視,賜以湯藥。臨終,詔以小子

公稱為中散,從子靈虯為著作佐郎。及卒,高祖、文明太後傷惜之,賜東園秘器、

朝服一稱、帛三百匹,贈冠軍將軍、兗州刺史、曲安侯,諡曰憲。所制文筆,自

有集錄。

駿六子,元繼、公達、公亮、公禮,並無官。

公義,侍禦史、謁者仆射、都水使者、武昌王司馬、沛郡太守。公稱,主文

中散、給事中、尚書郎。並早卒。

公禮子畿,字世伯。好學,頗有文才。荊州府主簿。

始駿從祖弟伯達,伯達名犯顯祖廟諱。與駿同年,亦以文辯。囗沮渠牧犍時,

俱選與牧犍世子參乘出入,時論美之。伯達早亡。

弟子靈虯幼孤,頗有文才,而久淪末役。在吏職十余年,坐事免。會駿臨終

啟請,得擢為著作佐郎。後坐稱在京無緦親,而高祖知其與駿子公義為始族,故

致譴免。至洛無官。貧病久之,崔光啟申為羽林監,選補徐州梁郡太守,以酗酒

為刺史武昌王鑒所劾,失官。既下梁郡,志力少衰,猶時為酒困。久去官祿,不

免饑寒,屢詣尚書乞效舊任。仆射高肇領選,還申為著作郎,以崔光領任,敕令

外敘。

史臣曰:韓麒麟以才器識用,遂見記于齊王。顯宗文學立己,屢陳時務,至

于實錄之功,所未聞也。子熙清尚自守,榮過其器。程駿才業未多,見知于世者,

蓋當時之長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