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52節:邏輯的非邏輯起源

邏輯的非邏輯起源

論及"邏輯的來曆"時,尼采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們頭腦中的邏輯從何而來?當然來自非邏輯,這非邏輯的范圍本來必定是極其廣闊的。"《快樂的科學》第111節。《尼采全集校勘學習版》,第3卷,第471頁。所謂"非邏輯",主要是指生命活動的需要。

尼采認為,人的全部認識活動都服從于其生命活動的需要。一種生物要能生存下去,先決條件是在涉及食物、天敵等場合必須當機立斷,迅速作出判斷和決定。為此就有必要對事物作簡化的處理。那些過于謹慎、觀察太精確、推論太遲緩的生物不適于生存,往往遭到了毀滅。為了生存,甯肯決定而不必正確,甯肯錯誤而不願等待,如此養成習慣而終于演為邏輯。

邏輯就是對事物作簡化處理的習慣。"邏輯一開始被看作化難為易,被看作表達手段,——而不是被看作真理……後來它才作為真理起作用……"《強力意志》第538節,第368頁。化難為易的主要手段是運用概念、范疇來整理感性材料,"把現象排列在確定的范疇上"。《強力意志》第517節,第354頁。尼采認為,概念、范疇是在蒙昧時代形成的,是我們最早祖先的遺產。當時,我們頭腦蒙昧的祖先決沒有所謂認識"真理"的沖動,他們完全是從生存需要出發,對現象進行歸納、圖解的。"在理性、邏輯、范疇的形成中,需要起著決定性作用:不是'認識'的需要,而是歸納、圖解的需要,為了彼此傳達,為了計算……"《強力意志》第515節,第351頁。這種歸納、圖解因為其實際的效用,漸漸獲得了規范的意義。于是,人們開始忘卻它們的來源,而把它們看作先驗的,超越于經驗的,看作普遍有效的和必然的,一句話,看作"自在的真理"。參看《強力意志》第514節,第350、351頁。

在邏輯起源問題上,尼采有一個重要看法,就是認為邏輯(知性)來源于"圖像"(Bildern)。他寫道:"首先有圖像……然後有語詞,它們被運用于圖像。最後有概念,有了語詞才可能有它們——它們是用某種可聞而不可見的東西(詞)來概括許多圖像。"《強力意志》第506節,第347頁。"我們的知性不是用來把握生成的,它致力于證明普遍靜止,因為它來源于圖像。"《尼采全集》,第12卷,第23頁。據基爾西霍夫解釋,"圖像"指"相對不變性的視覺印象"J?基爾西霍夫:《尼采哲學中的認識問題》。《尼采研究年鑒》,第6卷,柏林-紐約,1977,第20頁。,也就是表象。所以,知性范疇並非如康德所說是與感性材料無關的純形式,而恰恰是在感性材料基礎上形成的。我們的視覺器官就其本性來說不能感知事物的永恒生成即絕對運動,而僅能感知各個相對靜止的形態,唯其如此,才可能形成視覺印象即"圖像"。知性正是以視覺的"圖像"為模型來制造概念和范疇的。

最能說明邏輯的非邏輯起源的,是同一律這個邏輯公理的發生史,尼采視之為全部邏輯的基礎,對之進行了重點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