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7節:追問語言的存在論基礎(1)

追問語言的存在論基礎

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在其一生中發生過一個重大轉折,從而有前後期之分。他對語言的思考,在前後期也相應的有所區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把語言置于人與存在的本質關系中,來追問語言的存在論基礎。

"存在"(Sein)這個范疇實際上是海德格爾一生哲學思考的中心所在。只是由于他認為對"存在"不可用概念方式把握,而只能訴諸那種"以領會著存在的方式"存在著的存在者——"此在"(Dasein),即人,所以在他的前期哲學中,即《存在與時間》中,他把重心放在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上。也許尼采和卡爾納普都會指責海德格爾在思考"存在"問題時因誤解系詞sein而落入了柏拉圖主義的陷阱,然而,海德格爾本人已明確指出,他所使用的"存在"概念不是從諸多存在者抽象出的種概念。所以,它是不可定義的。事實上,除了一處借用中世紀術語說"存在"是"超越者"之外,他幾乎不談"存在"是什麼,而只談"存在"不是什麼。當然,他的"存在"概念與系詞sein不無關系,因為在他看來,作為判斷的關系項,系詞sein是一個重要的語言現象,絕不能只從邏輯上去分析,而必須把它的闡釋同存在論分析聯系起來。海德格爾的這一看法是同他追問語言的存在論基礎的主旨相一致的。

海德格爾心目中的"存在"並非世界的某種不變本質,而是一個作為世界之意義源泉的領域。所以,哲學要把握存在就不能靠邏輯學,而必須運用現象學方法,即讓存在自己顯現。其實存在總是在顯現自身的,因為有一種存在者,即作為"此在"的人,是"能夠發問存在的存在者",所謂"發問",就是對存在的領悟,存在就在人對它的領悟中顯現自身。參看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