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2節:序言 是誰在欺騙誰(2)

關于過去25年的美國經濟發展成就,有這樣一個“神話”:美國經濟的發展非常穩定,運行更加平穩,僅僅出現了幾次影響微弱的衰退。這種說法簡直是癡人說夢。批評人士認為,根據有爭議的聯邦統計數據,美國經濟低迷時期縮短是受到懷疑的。第3章中有一部分內容解釋了10年前聯邦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修正數據有意“隱瞞”了通貨膨脹幅度,誇大了美國GDP的增長率。其他有爭議的美聯儲決議,包括就業和貨幣供應衡量方案,也應該重新核定。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判斷,抑制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已經嚴重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美聯儲數次的緊急融資和資金“救援行動”;當美聯儲注入資金以“援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或者重新恢複起到重要作用的資產種類之後,利率就如同過山車一般迅速下降。第2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簡單梳理。

當然,與此同時,債務泡沫(大部分是私人債務)已經變得越來越大—緊接著還會更加龐大。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最大的威脅;我在2006年指出—而且現在我更加堅信,在過去25年時間里吹起的這個“大泡沫”現在開始“顫動”並“漏氣”了。難以償付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頭腦發熱”的投機性投資團體、“不計嚴重後果”的大銀行,再加上它們中的有些人或機構對最基本公民職責和義務的“漠視”(比如在幾年前與安然公司進行了“合謀”),使得金融服務部門迅速增長、快速擴張,而對于整個國家來說,它是無法“信任”這種不合時宜的發展背景的。

這又把我們帶到了石油產業領域—或者石油以及與之相關的美元的綜合—而石油可以算得上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危險因素。有人會想,在過去的7年里有兩位原來從事石油工作的人分別成了美國總統和副總統,應該能夠控制這些擔憂,但是顯然他們並沒有。

當今危機的一個實質因素是自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石油和美元慢慢從強大的政策推動因素轉變為對經濟的負擔。1971年,美國石油產量達到峰值,從此以後開始下降,因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60%的石油都要依賴進口。直至1971年,美元還得到黃金的部分支撐,1974年,在某種程度上美元開始和石油拴在一起。反過來,油價大幅度上漲,沙特阿拉伯等波斯灣產油國首先非正式地要求用美元購買石油,接下來又把獲取的大部分資金通過國債投放到美國。

2002年和2003年,美國策劃侵略他國,然後進攻和占領了伊拉克,至少部分是為了占領伊拉克的石油,隨之而來的是,這種不受限制的石油交易結束了。2002年,惱怒的沙特阿拉伯人開始削減對美國的石油出口量,而在美國占領巴格達之後,這種對美國削減石油出口量的政策依然得以執行。從2002年到2004年,歐佩克(簡稱OPEC)成員國把它們的外彙儲備中美元儲備的比例從75%降低到了61.5%。同時,歐佩克成員國放棄了它們原先的22~28美元一桶的石油價格范圍,到2006年,“自由瘋漲”的石油價格超過了70美元一桶。

因而,隨著美國進口石油成本的飆升,美元兌世界主要貨幣—如歐元和英鎊—貶值。可以確信的是,對美國失望的並不僅僅是石油生產商。有一種被稱為“石油峰值”的理論—這個概念是說,石油的最終產量接近于一個全球石油產量高峰以後,石油短缺就迫在眉睫了—在2002~2006年之間得到了相當多人的認可,因此它也在上漲的油價上“功不可沒”。由于美國在全球石油事務中失去控制權,美元開始與油價呈逆向發展。富有挑戰性的石油生產國—如伊朗和委內瑞拉—開始在歐洲銷售它們的石油,並且極力慫恿歐佩克也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