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①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③;養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⑥.

[譯文]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于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注釋]

1,勢:萬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一說:勢者,力也;一說,對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萬物,而任萬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養:愛養,護養.

5,覆:維護,保護.

6,玄德:即上德.它產生萬物而不居為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




[引語]

這一章是著重講"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繼續.老子在這章里再一次發揮了"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但"道"和"德"並不干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間的具體作用.萬物成長的過程是:一,萬物由"道"產生;二,"道"生萬物之後,又內在于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三,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四,周圍環境的培養,使各物生長成熟.



[評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節中,我們已經了解到老子關于"道"和"德"二者之間的關系,也了解到"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這一章同樣論述的是"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學說,有學者認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見解,說明萬物是在無為自然狀態中生長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意思.萬物的生長,是順應著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而長的,各自適應著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而生長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後才能生長的.這一點,是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表現,反對有神論的表現,就萬物的生長卻需要依據著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來說,老子稱之為'道生之’.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于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為'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為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但萬物的尊道貴德,也僅為對自然界的規律的依據與運用,不是另有什麼主宰者加以命令與安排的,這種現象,老子認為是無為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同意以上所述觀點,因為道之創造萬事萬物,並不含有什麼主觀的意識,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繁衍,完全是處于自然狀態下.這就是"道"在作用于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顯然,這是一種勿庸置疑的無神論思想,它否定了作為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這在先秦時代的思想界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