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這八年來,我通過開設斷舍離的講座認識了很多扔不掉東西的人.我漸漸發現,那些把家里到處都堆滿破爛兒的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種類型,有些人會是幾種類型的混合.不過,通過這種分類,至少可以讓人了解自己更傾向于哪種類型,能多少客觀一些地看待自己.

&

逃避現實型

這種類型的人太忙碌,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里,所以也沒辦法收拾屋子.多數情況下,這種人都是對家庭有所不滿,不願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加上家里亂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里越陷越深.

&

執著過去型

這種類型的人,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相冊,獎杯等等,統統當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來.他們多半隱含著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從不想面對現實這一層意義上來看,與逃避現實型也有相通之處.

&

擔憂未來型

這種類型的人致力于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在三種類型當中,這一類的人最多.


要是有人問"要想收拾家里,有什麼必要前提條件嗎",你會怎麼回答?是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還是保證能鼓起干勁?可能會有很多條件,但最低限度的必要條件就是這條--在家.

逃避現實型的人,滿足這個最低限度的必要條件--在家--的時間非常少.他們是那些馬不停蹄地忙于志願活動,聚餐,社團的社交豐富的主婦,以及那些工作結束之後還總去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周末也常常外出的男性.他們並不是真的因為太忙而不在家,而是因為不想在家所以才把自己搞得很忙,即便他們本人可能察覺不到這一點.換句話說,他們是因為不想正視某些問題,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讓自己忙碌到必須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朋子女士結婚30年,10年前孩子們也都自立門戶了,只剩下她和丈夫過著二人世界的生活.平日里,她要去打工,參加社團活動,休息日的中午還要和朋友聚餐,總而言之就是過著忙忙碌碌的日子.因為在家里的時間實在太少了,所以對于家務事朋子女士一直以來都是敷衍了事,家里的雜物已經堆到快讓人窒息的地步了.這種讓人無從下手的狀態不斷地惡性循環,讓她更不想回家了.

她之所以不想回家,原因之一就是她和丈夫的關系.她和丈夫是不得已才結婚的,還在新婚燕爾的時候,她已經覺得面對丈夫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了.通過斷舍離的講座,朋子女士發覺,在如今這種婚內分居的狀態下,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就只有臥室,所以她就決定要在臥室進行斷舍離.等到終于可以直面自己一直逃避的過去時,朋子女士再次發現了兩個裝衣服的箱子.其實,早在10年前,她就決心要和丈夫離婚了,可讓她打消這個念頭的就是這兩個作為陪嫁帶過來的裝了和服的箱子.那個時候,孩子們都離開家了,自己的任務也終于告一段落了,所以她想要離開家.可就在打算離婚的時候,她看見了這兩個箱子,于是就想到如果離婚了的話,父母會怎麼想,會不會為自己傷心,離了婚自己在經濟上能不能獨立等等.一想到這些,她就打消了離婚的念頭.也就是說,她把自己靈魂的自由和這兩個裝滿衣服的箱子放在了天平的兩端,最後獲勝的是後者.

仔細想想看,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她開始頻繁外出.在那之後的第十年,她以臥室的斷舍離為契機,終于能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直接對話了.最終,她決定斬斷對箱子和對父母的牽掛,和丈夫離婚.雖然離婚以後自己在經濟上比之前緊張了,可一想到自己竟然強忍著過了幾十年窒息的日子,她還是特別慶幸自己離了婚.而且,她還說,現在在家里,她覺得非常舒服.通過收拾臥室這種極其私人的空間,她或許真的發現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

要幫助執著過去型的人收拾房間可是非常費勁的,工作幾乎難以進展.留有過去回憶的物品數量龐大,所以每看到一件東西,都會勾起對當時的記憶,甚至就這麼沉浸在了給人講述過去的情景里,結果就完全忘了收拾東西了.當然,珍惜過去的物品以及關于它們的記憶也不是什麼壞事,我也留著我兒子小時候的相冊和紀念品,可是執著過去型的人留著的這些東西可不是普通數量.他們給人的印象是,他們看不到現實,完全沉溺在過去的死海里.

美奈子女士家里的東西可不是一般的多,以至于讓人猜測是不是從快結婚時開始,她就把所有東西都留了下來.過去收到的情書,過去讀過的書,有很多男人追求的年輕時留下來的照片……全都代表著30年前,剛剛結婚的美奈子女士的花樣年華.當年,美奈子女士是迫于丈夫追著她說"你要是不和我結婚的話我就去死"這樣的壓力才結婚的,可30年過去了,丈夫竟然跟她說"希望你能和我離婚".不用說,美奈子女士的自尊被這句話撕扯得支離破碎,她根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從象征著那個夫妻恩愛,家庭幸福的時期的露營裝備開始,所有的東西她統統都想扔掉,卻怎麼都舍不得.不過,通過斷舍離,她終于正視了自己的這種狀態.她一點一點地收拾著,花了三年的時間,終于接受了現實,和丈夫離了婚.如今的她已經能意氣風發地說:"要是早點恢複單身就好了,我要去找新男朋友了!"不過她的例子也充分表明,要從執著中脫身而出,實在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擔憂未來型的人,總在為了某個沒有這些物品就過不下去了的未來擔心不已,但這一天卻從來沒有真真正正地出現過.為了擺脫這種焦慮不安,他們只能去買一堆東西放到家里,看著它們才安心.買了很多衛生紙的人,八成是忘不了過去能源危機的沖擊.可是,再次出現同樣的能源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且那個未來是什麼時候呢?擔憂未來的人,腦子里總是沒來由地想象一些"總有一天危機會來臨,自己會因為買不到那些東西而陷入困境"的情景.

反過來說,他們要通過確保物資充足的方式保證自己的未來不陷入困境.而且,他們並不限于衛生紙,只要是遇上特賣,就連面巾紙,保鮮膜之類的日用品都會買回家.這都是由于"這些都是平常用得著的東西,要是沒有了會很傷腦筋","這麼便宜了,現在要是不買,說不定就碰不上這麼好的機會了"等強迫觀念造成的.架子上到處都躺著總也使不完的存貨,這種事也挺常見.


15年前,我母親患上了驚恐症.那時候大夫開給她的藥特別有效,所以一直到現在,她還把這些藥當成命根子似的收在藥箱里.一方面表示她很不安,擔心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出現同樣的症狀,同時也在自我催眠著"收著藥物=總有一天會發病".當然,那些藥早就過了保質期了.我雖然能夠理解她忘不掉藥效的神奇作用,可就算她再次出現同樣的症狀,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恐怕也早就有了更好的藥了.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就把打敗自己不安的對象--某種疾病--的物證放在手邊,這其實是讓自己陷入一種擔憂的惡性循環里了.

在和扔不掉東西的人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現在"這種時間觀念因人而異,會有很大區別.

比方說存了15年藥的我的母親,她恐怕很難學會斷舍離的觀念,因為她連10年前的事都覺得是最近的事.就算我指著她有一陣沒用的東西問:"媽,這東西您現在不用了吧?還要嗎?不要了吧?"她也會回答:"我用的!"我要是開玩笑說:"這東西您就算留著,也帶不到那個世界去."她就會說:"不,就算是到了那個世界里,我還要用的!"在反複詢問之後我發現,對我母親來說,即使是20年前的事,也屬于現在的范疇.對于我母親,我根本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只能承認,我們倆的認知完全不同.

相對而言,小孩子總是活在當下.這是因為他們的身\.體還在成長,自己總是在變化著,所以他們對環境變化的知覺也比上了年紀的人更敏銳.這種對"現在"的時間長度的認知,多少會受到年齡的影響,不過還是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而且,它還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說到底,覺得多長一段時間屬于"現在"都可以,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對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存在.要是能在實施斷舍離的期間,發現最適合自己的"現在",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來聽我講座的學員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就是那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這話基本上就是給自己定了性,而且還隱含著"我就是這種人,我也沒辦法"這種簡單粗暴的結論.

可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他們並非是扔不掉,而是根本就不想扔.

用斷舍離當中的"斷"字來表示,或許更容易讓人理解.很多人都會說:"我沒辦法拒絕(斷),不管是什麼我都會應承下來,都會接受,別人拜托我什麼,我都沒法說'不’."不過,這種話如果反過來說,也有可能是"我討厭被別人拒絕,我可不想受傷害".因為己所不欲,所以也不想將同樣的招數施于旁人.

扔不掉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扔不掉的背後所隱藏著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轉移到了物品上面,並因此而觸發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說到底,這根本就不是自己是哪一種人的問題,而是自己本身的問題.在扔不扔東西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借由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看到藏于心底的真實想法.

大家到底有沒有那種已經不需要,不合適了,但卻一直留著的東西呢?比方說穿在身上會讓自己渾身不舒服的泡沫經濟時期買的西服之類.這些東西雖然"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可卻還扔不掉,一直留在家里,理由就是執念.那是一種總覺得很可惜的執念,就算不穿了,但還是不想扔.不過,整天都想著"不想扔"也夠累的,所以干脆忘了它,把它放到自己看不見的±也方,就這麼擱著.雖說一樣東西,你把它扔在一邊置之不理還是精心保管,這中間是有一點差別的,但要是到了遺忘的地步,那它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被收留著都沒什麼區別.從實質上來講,它們已經是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