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哲人:請按順序想一想.我們首先是作為共同體的一員從屬于共同體,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並能體會到"可以在這里",也就是擁有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例如,學業,工作,交友,還有戀愛和結婚等,這一切都與尋求歸屬感緊密相關的.你不這麼認為嗎?

青年:啊,是的,是的!深有同感!

哲人:而且,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這種認識並沒有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君臨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時也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

青年:整體的一部分?

哲人: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對于這樣的人來說,他人只是"為我服務的人";他們甚至會認為:"大家都應該為我服務,應該優先考慮我的心情."

青年:就像王子或公主一樣.

哲人:是的,正是如此.他們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進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總是會想:"這個人給了我什麼?"

但是,這一點恐怕就是跟王子或公主不同的地方吧--這種期待並不會每次都能被滿足,因為"別人並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青年:的確.

哲人:因此,當期待落空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大失所望並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屈辱,而且還會非常憤慨,產生諸如"那個人什麼也沒有為我做,"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望"或者"那個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敵人"之類的想法.抱著自己位于世界中心這種信念的人很快就會失去"朋友".

青年:這就奇怪了.先生您自己不也說了嗎?我們生活在主觀的世界中.只要世界是主觀的空間,那麼位于其中心的就肯定是我.這一點毫無挪移!

哲人:也許你在說"世界"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會想起世界地圖之類的東西吧.

青年:世界地圖?什麼意思?

哲人:例如,在法國使用的世界地圖上,美洲大陸位于左端,右端則是亞洲,被繪制在地圖中心的是歐洲,是法國.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國使用的地圖,那麼中國就會被繪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陸在右端,歐洲在左端.也許法國人在看中國版世界地圖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不協調感,認為自己被非常不當地趕到了邊緣,仿佛世界被任意切割了一樣.

青年:是的,肯定會那樣.

哲人:但是,在地球儀上看世界的時候又會如何呢?如果是地球儀,既可以把法國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國看作中心,還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時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據看的人所處的位置或角度可以產生無數個中心.這就是地球儀.

青年:嗯,的確如此.

哲人:剛才所說的"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樣,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青年:我並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圖而是像地球儀一樣的球體.哎呀,作為道理大體能明白,但為什麼一定要特別意識到"不是世界的中心"呢?

哲人:這應該再回到最初的話題.我們都在尋求"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青年:積極地參與?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哲人:就是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絲毫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中,因為一切他人都是"為我服務的人",根本沒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動.

但是,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青年:您是說只有付出了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共同體感覺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概念,也是最具爭議的觀點.的確,這種觀點對青年來說很難馬上接受.而且,對于被指出"你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件事,他也是心懷不滿.但是,最接受不了的還是甚至包括宇宙或非生物在內的共同體范圍問題.阿德勒還有哲人究竟在說什麼呢?青年一臉困惑地開口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