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藩鎮,還是敵國? 第31節:一場飄風驟雨的改革(2)

也怪不得他們激動。萬一太子真的站不起來,大明宮必將因爭奪皇位而爆發政治動亂,而一旦有流血事件,首當其沖就是他們這些禁軍士兵。

頑強的意志雖然支撐著李誦坐上皇帝的寶座,但卻無法使他開口說話,自然也就無法讓他在朝會上決斷政務。于是天子就坐在宮中,面前垂下一道簾帷,由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在身邊伺候,百官在簾帷外奏事,天子批複皆自帷中出。

這樣一種局面決定了新天子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身後的謀臣集團。

所以曆史也就注定會在這一刻把幾個原本默默無聞的人物迅速推到帝國政治舞台的中心。

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在曆史上被稱為“二王”。

他們就是王叔文和王伾。

說起來這兩個人都是真正的草根。他們都來自帝國的東南邊陲,出身寒門,資曆淺薄,既無世族背景,也無政治根基。尤其讓滿朝文武鄙夷不屑的是:他們二人皆非進士出身。當年他們之所以能走進長安,並且走到太子李誦的身邊,皆因二人均有一技之長。王叔文“善弈”,是圍棋高手;王伾“善書”,是書法高手。二人均以“翰林待詔”的身份進入東宮侍奉太子,王叔文以棋待詔,王伾以書待詔。也許正因為來自民間,所以他們身上少了長安官場的虛偽與驕奢之氣,多出了一種草根階層特有的質樸和率真,因此深得太子李誦的賞識。尤其是王叔文,對于帝國亂相和民間疾苦有著深切的感受和認識,並擁有很強的使命感和政治抱負,所以這些年來他對李誦的影響至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太子的老師。

除了二王,這個政治集團的主要人物還有韋執誼、劉禹錫、柳宗元等。相形之下,韋執誼的資曆顯然要比二王深厚,他出身于關隴世族,自幼飽讀詩書,二十出頭即成為翰林學士,屬于頗有前途的政壇新秀;而劉禹錫與柳宗元也都是飽學之士,二人不但是同榜進士,而且同是名重一時的文章聖手,其時皆官拜監察禦史。

很顯然,由這樣一些人組成的政治集團絕不會缺乏朝氣、銳氣和勇氣,所以順宗李誦一上台,王叔文等人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改革。

為了這一天,王叔文已經等待了很多年。

此刻的王叔文躊躇滿志,看見新朝的政局和帝國的未來就像一個等待他落子的棋盤。

王叔文信心十足地開始了他的布局:貞元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任命原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以閃電速度把這位新秀一舉推上了宰相的高位。二月二十二日,任命原殿中丞王伾為左散騎常侍,仍兼翰林待詔;而王叔文本人則升任起居舍人、翰林學士。

王叔文之所以做出這樣的人事安排,是考慮到他們幾個人中只有韋執誼有相對較高的資曆和人望,所以把他推到前台;而他本人和王伾僅是侍臣,人微言輕、難孚眾望,所以只能位居幕後。但是誰都清楚,王叔文才是這個集團的領袖和靈魂人物。布局之後,他們又迅速做出分工:凡有奏議皆先入翰林院,由王叔文做出決策,再由王伾出入宮禁,通過內侍宦官李忠言和順宗寵妃牛昭容傳達給天子,領取旨意後交付中書省,由韋執誼頒布施行;此外,劉禹錫、柳宗元、韓泰等人則在宮外搜集情報,反饋信息,相互呼應。

一場雷厲風行的改革就這樣匆匆拉開了大幕。

二王集團的所有成員全都摩拳擦掌、熱情高漲。可他們絕對不會料到,僅僅半年之後,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就將在致命的打擊下中途夭折,並且以人亡政息而草草收場。而這位精通黑白之道的堂堂國手王叔文,也將在這盤政治棋局中遭遇他一生中最可怕的一次失敗。

不,是脆敗!

是尚未與對手在中盤展開厮殺就全軍覆沒的脆敗!

這唯一的一次脆敗不僅徹底埋葬了王叔文的政治理想,而且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都說世事如棋。

都說政治就像一場博弈。

可臨終前的王叔文會不會發現,在世事的棋局中,在政治的博弈場上,他這位堂堂國手其實到頭來也只是一名業余選手?他會不會發現,其實與他對弈的那個對手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被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