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風的皇帝與短命的改革 第44節:一場令人詛咒的戰爭(1)

四一場令人詛咒的戰爭

建中四年正月十三日,德宗李適就收到了一份“新年賀禮”——李希烈派大將李克誠打下了汝州城,然後派出別動騎兵四處游擊劫掠,先是攻下尉氏(今河南尉氏縣),緊接著又包圍了鄭州,對東京洛陽形成了包抄之勢。洛陽震恐,百姓紛紛逃亡,躲進城外的深山老林;東都留守鄭叔則立刻率兵進駐西苑,高度戒備、嚴陣以待。

李適感到無比震驚——一旦洛陽淪陷,那長安就岌岌可危了。

更讓天子和唐朝中央感到無奈和恥辱的是:由宰相關播力薦、被視為有將相之才因而特意派駐前線的汝州別駕李元平被俘之後,一見到李希烈就嚇得屎尿失禁,弄得滿地汙穢。李希烈又好氣又好笑地罵道:“宰相瞎了眼,居然把你當成我的對手,何至于把我輕視到這種地步?”

李希烈罵得沒錯。

每當天下不甯、時局動蕩之時,朝堂必有無能之輩,而中樞亦必有弄權之臣。家國社稷的災難往往與中樞政治的黑暗互為表里,曆朝曆代莫不皆然。玄宗之際外有安祿山,內有李林甫、楊國忠;肅、代之際外有安史余孽及吐蕃入寇,內有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元載……而眼下的德宗一朝既然落到了諸藩皆叛的境地,則朝中自然會有關播這樣的無能宰相,也自然會有比關播更為可怕的弄權宰相,他就是盧杞——當朝第一宰相。關播是被盧杞引薦的,其實也就是他的應聲蟲。

盧杞此人據說長得奇丑。關于他的容貌問題長安坊間還流傳著一則逸聞。說的是郭子儀晚年接待客人時,姬妾侍女總是成群相擁環繞在側,極盡奢華也極盡聲色。唯獨每次接待盧杞之前,郭子儀都不得不把所有侍妾全部屏退。別人問郭子儀,會見別的客人都沒這麼誇張,為何單單見此人要如此煞有介事?郭子儀苦笑,這不叫誇張,也不叫煞有介事,這是怕那些婦道人家一見盧杞尊容,忍不住非議訕笑。日後此人若是得勢,郭氏豈能逃過滅頂之災?

這則流傳甚廣的逸聞起碼證明了三件事:一、盧杞的容貌的確已經丑到震人心魄的地步;二、郭子儀的謹小慎微實在是無人能及;三、郭子儀不但很在意盧杞的容貌,而且他已經洞穿了此人的內心——他認定盧杞必是一個野心勃勃、胸襟狹小、睚眦必報之人。

事實證明郭子儀的判斷是正確的。在盧杞鞏固相權獨攬朝政的過程中,每一步都踏著其他宰相和大臣的鮮血。他最擅長的事情就是陷害、排擠、傾軋、報複。宰相楊炎和禦史大夫嚴郢等人,都先後死在他的手上。盧杞除掉了其他宰相之後,知道依照慣例,天子不會不提拔其他朝臣為相,于是就向德宗主動推薦了時任吏部侍郎的關播。他給關播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木偶——純粹坐在那里擺擺樣子的木偶,不但不讓關播插手政務,連話也不讓他隨便說。

有一次德宗召集宰相議事,盧杞侃侃而談,關播忍不住也想暢所欲言,剛剛要站起來,就看到了盧杞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目光,只好硬生生地把話吞進了肚子里。會後盧杞立刻向他提出嚴重警告,說:“正因為你這個人恭謹少言,我才引薦你當宰相,剛才你怎麼可以想發言呢?”

從此關播再也不敢多說一句。

有這樣的兩個宰相盤踞中樞,天下之事可想而知。可偏偏當今天子卻對盧杞寵信有加,事無巨細皆與其商議定奪。當李希烈威脅洛陽的消息傳來,德宗皇帝第一個反應就是問計于盧杞。

盧杞用一種舉重若輕的口吻說:“李希烈年輕氣盛、居功自傲,部將們肯定都不敢勸他。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攜帶陛下詔書,前去向李希烈當面剖析禍福利害,李希烈定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中央可以不廢一兵一卒而把他降服。顏真卿是四朝元老,忠貞正直、剛毅果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實在是此行的不二人選。”

德宗頻頻點頭,覺得盧杞講得很有道理。

詔書頒下,滿朝文武盡皆失色。所有人都覺得,盧杞這麼做無異于讓年過古稀的太子太師顏真卿去送死。

沒錯。

盧杞就是要讓他去送死。

從當上宰相的那一天起,盧杞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朝中有威望有資曆有水平有魄力的人一個一個除掉,好讓自己永遠待在宰相之位上。

很不幸四朝元老顏真卿就是這麼一個有威望有資曆有水平有魄力的人,而且還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之一。

這樣的人不除,盧杞寢食難安。

所以盧杞一直在盼望著這一天。

所以盧杞發自內心地感謝李希烈給了他一個這麼好的機會。

顏真卿義無反顧地上路了。行前給兒子留了封遺書,只寫了六個字:“奉家廟、撫諸孤。”

顏真卿走到洛陽時,東都留守鄭叔則勸他拖延時間,看天子會不會改變主意。顏真卿說:“這是聖旨,豈能逃避?”到了許州(今河南許昌市),他果然被李希烈拘留,從此再沒回到長安。在被囚禁了一年零七個月後,亦即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八月,顏真卿被李希烈縊殺于蔡州。

建中四年正月二十一日,朝廷以哥舒翰之子、左龍武大將軍哥舒曜為東都、汝州節度使,率兵萬余人,會同各道征討李希烈。二月二十五日,哥舒曜克複汝州。李希烈率部退守蔡州。四月十四日,德宗詔命哥舒曜乘勝進兵。哥舒曜率兵行至颍橋鎮(今河南襄城縣東北),突遇傾盆大雨,不得已而退駐襄城(今河南襄城縣)。李希烈命部將李光輝攻打襄城,被哥舒曜擊退。

哥舒曜總算遏制住了李希烈的勢頭,也暫時解除了東都洛陽遭受的威脅,但隨後的幾個月里雙方進入了相持階段,政府軍在河南、河北兩個戰場上都沒能取得任何進展,整個戰局一片混沌。

日漸陷入泥潭的戰爭首先帶來的就是龐大的軍費開支。其時河東、澤路、河陽、朔方四軍長期駐紮在魏縣與河北諸鎮相持,而神策軍及永平、宣武、淮南、浙西乃至劍南、嶺南的十余鎮軍隊,皆環繞在淮甯戰區周圍與李希烈相持,這些軍隊的日常糧餉和後勤補給本來就已經給朝廷造成了沉重負擔,加上舊制規定,各道軍隊只要離開本鎮,一切費用全部由中央的財政總署供給,而德宗皇帝為了表示對參戰將士的體恤,又額外補貼一份“酒肉錢”,況且各軍本道給予士兵的每月糧餉又照發不誤,這樣一來等于所有出征將士每人都能得到相當于平時三倍的軍餉。這對于原本捉襟見肘的中央財政無異于是雪上加霜。更有甚者,各道軍隊還利用這些政策漏洞大發其財,總是頻頻借故離境,但一出本道邊境便按兵不動,實際上並未參戰,卻照樣享受三倍軍餉。

天子李適無奈地發現,這場令人詛咒的戰爭不但使得整個帝國深陷泥沼,而且日益惡化的財政狀況也正在變成一個可怕的吞噬一切的黑洞。

當然,朝廷總是有辦法的。

在中國曆史上,每一個王朝在面臨戰爭災難的時候總是善于把它轉嫁給民間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