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宗李昂的悲劇三重奏 第91節:細節決定成敗(3)

宋申錫懵了。

但是憑著最起碼的政治嗅覺,宋申錫很快就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他知道——王?把自己賣了,而且順帶著把天子也給賣了。

所托非人,所托非人啊!除了怪自己瞎了眼,宋申錫還能怎麼辦?

僅僅由于一個具體環節的疏忽,就導致了整個計劃的流產。不但辜負了天子的重托,而且還禍及天子。這一刻的宋申錫真有一種五內俱焚之感。

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

這就叫細節決定成敗!

宋申錫滿懷慚悚、憂憤難當。最後,他把朝笏高高舉過頭頂,往延英殿拜了三拜,黯然轉身離去。

延英殿上,臉色蒼白的天子命人把王守澄指控宋申錫謀反的奏疏拿給宰相們看。三位宰相大驚失色、相顧駭然,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人是皇上您欽點的,現在居然犯了這種族誅重罪,我們還能說什麼?更何況,他得罪的不是別人,是大宦官王守澄啊!這里面的水太深了,叫我們怎麼蹚啊!所以,皇上您還是自個拿主意吧,對這件事我們只能采取一個態度,那就是——沉默是金。

李昂早就料到了。

這幾個成天忙于黨爭,一心想著巴結宦官的宰相不可能替宋申錫說話。

這場沉默的廷議實際上跟沒開一樣。無奈的天子隨後授命王守澄,逮捕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和宋申錫的幕僚王師文。王師文事先得到消息,連夜逃亡。晏敬則被捕後,被押進宮中由宦官審理。

三月初二,宋申錫被罷相,貶為右庶子。雖然滿朝文武對此案真相心知肚明,可上自宰相、下至群臣,無人敢替其喊冤,只有京兆尹崔琯和大理卿王正雅接連上疏,請求將此案移交外廷審理。

然而,晏敬則早就被鄭注擺平了。即使是由朝廷的司法部門審理,他的供詞也還是和在宮中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口咬定宋申錫和王師文暗中與他交結,陰謀擁立漳王李湊為天子。

當事人既然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有心替宋申錫申冤的大臣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三月初四,此案定讞,宋申錫等人的謀反罪名成立。

朝野上下都知道,等待宋申錫的結果只有一個——殺頭族誅。

同日,天子召集太師、太保,以及台、省、府、寺等所有高級官員再次舉行廷議,討論對宋申錫的處置辦法。

天子內心仍然存有一線希望。

他希望大臣們能在這最後的時刻替宋申錫說一句公道話,保住他的一條命。

以左常侍崔玄亮為首的一批諫官終于發出了天子希望聽到的聲音,他們一致要求重新審理此案。李昂感到了一絲欣慰。可在場面上,他還是不得不做一些姿態給宦官們看。他對諫官們表示:“宰相們對此案已經沒有異議,你們還是退下去吧,不必再堅持。”可諫官們卻不肯退下,崔玄亮流淚叩首說:“殺一個匹夫尚且要慎重,何況是宰相?”

天子李昂用一種近乎感激的眼神看了崔玄亮一眼,然後說:“既然諸位愛卿如此堅持,朕願意和宰相們再商議一下。”

李昂再次召集宰相廷議的時候,牛僧孺已經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于是順水推舟說:“人臣的祿位,最高不過是宰相,而宋申錫本來已經是宰相,假如他真有謀反的企圖,到頭來仍舊不過是宰相而已,他還能得到什麼?所以依臣之見,宋申錫當不致如此。”

鄭注風聞朝臣們開始同情宋申錫了,擔心萬一重審,晏敬則頂不住翻供的話,真相就會泄露,到時候連他都得搭進去了。思慮及此,鄭注只好退了一步,勸王守澄放宋申錫一條生路,以免鬧得魚死網破,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王守澄采納了鄭注的建議。

三月初五,天子下詔,貶漳王李湊為巢縣公,貶宋申錫為開州司馬。晏敬則等案犯被處死或流放,同時還株連了一百余人。

同日,還有一個人向天子遞交了辭呈。

他便是宮中唯一沒有依附王守澄的宦官馬存亮。

不知是受到王守澄的壓力,還是預感到即將來臨的威脅,總之,馬存亮知道自己在宋申錫一案中把王守澄徹底得罪了,如果硬著頭皮繼續留在宮中當差,絕對沒有好日子過。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早日逃離這塊是非之地,是他現在最好的選擇。

對于馬存亮的心境,天子李昂比誰都清楚。雖然他很不情願讓身邊唯一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宦官就這麼離開自己,可他最終還是不得不批准了馬存亮的致仕請求。

因為李昂知道,要是執意把馬存亮留下來,他的下場絕不會比宋申錫更為幸運。

馬存亮走了之後,天子很快又得到一個消息,說宋申錫因抑郁憂憤病死在了貶所。

走的走了,死的死了。

你們都逃離了,解脫了。

唯有朕一個人,不知要往哪里逃!

太和五年的暮春,連綿不斷的雨水一直頑強地飄蕩在長安城的上空。

唐文宗李昂獨自坐在大明宮中,看見孤獨像一張無邊的巨網把他層層籠罩。

讓他無所逃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