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事了拂衣去,不留功與名

田爾耕是怎麼知道他的揭貼遞上去一定會落在張誠手里呢.

這是良臣給把的脈.

他也沒到處瞎打聽,直接叫陳默去宮外張誠的私宅送禮,然後從張誠的掌家口中得知張公公今日當值.

于是,田爾耕在合適的時機將合適的貼子遞到了合適的人手中.

揭貼肯定不能落在孫暹手里,這位孫公公和東林黨關系不一般,王安就是這位名下.要是叫孫公公給拿到,良臣相信不但萬曆看不到這份揭貼,連帶著田爾耕也要吃大掛落.

當然,這貼子也不能落在金忠手里,因為都知道金公公和東林不和,所以要是由金忠上遞,不免有誣陷打擊之嫌.

"中立"的張誠是不二人選.

作為無黨派人士,張公公上遞,那是公心本職所在,誰也說不出不是來.

宮里消息很快傳出來了,皇帝大怒,責司禮秉筆張誠至內閣質問首輔葉向高,責令葉向高馬上派員督查此事.

聽說,皇帝發了大脾氣,稱福清相公要是不管,皇帝就要動詔獄.

在此情形下,葉向高不敢不從,當即指令都察院徹查此事.

不過都察院派出的幾員禦史在調查過一番後,卻以察無實據上奏.

萬曆一氣之下,派員再察.

這次派出的是禦史劉光複.

劉光複親自到通州李家老宅實地察看,又去大裕山壽宮堪探,最後上報皇帝,查明李三才盜取皇陵木二十二萬根用于營建私宅.

奏本泄露後,舉朝嘩議.

…….

"二十二萬根巨木,這是要建紫禁城麼?"良臣莞爾而笑,"那劉光複真能瞎說."

"非瞎說,有據,劉禦史可是有真憑實據的."李永貞一本正經.

良臣問道:"有什麼據?"

"公公真要知道,大可拆了李家宅子來看嘛."李永貞笑了起來.

良臣也笑了.

劉光複是浙黨,浙江又是東林的死對頭,沈一貫在任時可是把東林整的不輕,如今得了機會,哪能不往死里整李三才呢.

二十二萬根皇陵木肯定是誇張的不能再誇張了,據田爾耕手下探察,用于通州李家老宅的皇陵木最多不會超過十萬根,並且這還是將那些小木頭也算上的.

到了劉光複這倒好,小木都變大木,張口就是二十二根,語不驚人死不休啊.

不過到底多少根,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李三才真的"買"了皇陵木.

哪怕是一根,他都是偕越.

京里達官貴人買皇陵木的多的是,那是無人追究,一旦較真,事情就大發了.


"開山元帥,托塔天王這一回日子不好過了."良臣心情大愉,總算是給東林添了堵,扳倒李三才有他魏公公大功.

"開山元帥,托塔天王?"李永貞張了張嘴,這是從何說起的.

良臣嘿嘿道:"李公公肯定看過水滸吧."

"當然."李永貞點了點頭,"是本好小說."

"李公公不覺得這東林黨和那梁山上的賊寇有些相似麼,都是結黨,自有座次."良臣搖頭晃腦,"若無李三才淮撫之權勢,之錢財,又豈有東林之今日.所以,咱家說他是東林黨的晁蓋."

"朝中的大事,到了魏公公這里,竟成了綠林故事,有趣."李永貞失聲而笑,"那既然李三才是晁蓋,誰又是宋江呢?…難道是無錫那位?"

"顧憲成當不起這個宋江,其人有才無品,有學無問,倒是福清相公有這個資格."不是良臣看不起顧憲成,這位確是東林元老,開山祖師,不過真做不得宋江.

誰是宋江,二叔早給欽點了.

"葉閣老麼…倒是個及時雨."李永貞贊同良臣的看法,東林黨內除了葉向高,沒有誰有這個資格當宋江了.

二人四目交對,會意一笑.

"不過魏公公這麼一比,可把東林黨比成好漢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在民間名聲可是不錯,要照魏公公這麼形容,我等豈非是高俅,童貫輩?"

"打家劫舍吃人的好漢,還是替天行道忠于朝廷的好漢?"良臣不以為然,"李公公熟讀經史,這小說故事怕不會當真了吧."

"那倒也是."

李永貞如何不知那梁山好漢實是群盜,殺人越貨,攔路山大王,甚至黑店宰人弄什包子,從上至下,細一數來,能有幾個好人.

"這里是南鎮田鎮撫搜羅的有關李三才貪髒枉法的證據,且交給李公公了."良臣打開抽屜,很是鄭重的將一堆材料遞給了李永貞.這也是他約李永貞前來的目的.

李永貞接過,隨手拿起幾張來看,爾後放下,微一點頭:"田鎮撫倒是用心了."

"且看李公公如何落井下石了."良臣饒有深意.

李永貞輕聲一笑:"魏公公放心,這一次,托塔天王不走也得走了."言畢,低聲道:"魏公公于此事出力甚大,是否使中外皆知?"

"這個嘛…"

良臣頗是動心,扳倒李三才大功論在他身上,反東林急先鋒便順理成章,于五黨之中有大名望,于將來有大好處.這也是他一開始的動機.

然,再三思慮後,他搖頭對李永貞說了句:"事了拂衣去,不留功與名."

為何不留功與名,因為他魏公公抽不得身了.

……

次日,楚黨中人,郎中邵輔忠彈劾李三才表面上是忠臣其實是個大奸賊,表面上正直,實質上狡猾,列舉他貪汙,虛偽,險惡,專橫四大罪狀.禦史徐兆魁接著彈劾,一天之內,彈劾李三才貪髒枉法的奏本達到二十六件.

本就被皇陵木之事弄得灰頭土臉的李三才大驚失色,連忙上本為自己辯護.

五黨突然大動作,東林黨人自是要救李三才,紛紛上疏力駁.給事中馬從龍,禦史董兆舒,彭端吾,南京給事中金士衡相繼為李三才申辯.

遠在無錫的顧憲成嗅到斗爭不妙氣味,急忙寫信給葉向高,力稱李三才廉直,要葉向高無論如何也要保住李三才.之後,顧憲成又寫信給吏部尚書孫丕揚,請求為李三才正名.

哪知東林黨人,禦史吳亮見了顧憲成兩封信,覺得對李三才有利,便把兩信抄到邸報上.結果,齊,楚,浙三黨一下打了雞血,矛頭轉攻顧憲成以一介布衣之身干預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