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萬歲

與朝方鍾城郡守樸正泰達成一致意見後,大明天使,欽差提督東廠臨時太監,皇家海陸軍提督內臣,欽差提督海事太監,欽差提督大江南北工礦太監,欽差提督海事特區太監,欽差提督太平洋,大西洋兼歐羅巴鎮守太監,上公內臣,天子心腹,朝廷股肱魏公公親書"樸郡守是個好人"賜于樸正泰,以示鼓勵,期盼對方能夠為中朝友誼添磚加瓦,好使兩國之間世代睦鄰友好!

這是魏公公手書的第三幅某某是好人,由此可見,"好人"是魏公公給予某人的最高贊賞,非大功者,非大關系者不可得.

"這次會談是卓有成效的,是極具建設意義的.咱相信,在鍾郡守的努力下,我大明和爾朝鮮的關系一定能夠更好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咱也相信,在我大明的積極保護之下,在咱的積極進言下,我皇帝及朝廷也一定會繼續重視和朝鮮的藩屬關系,未來倭人絕不敢再犯朝鮮,十年,百年,乃至千年,朝鮮都不會再有如壬辰倭亂這般危險!"

魏公公情緒激昂,信心十足.

樸正泰代表鍾城官民表示,當前朝鮮和天朝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友好,正是得到了大明的幫助和保護,朝鮮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也正是因為如天使魏公公這般重視朝中關系的親臣在,朝鮮人民才能時刻感受到大明的厚愛.

"天使給予下官個人的感受是無比親切,也是無比感人的.此次親使代天巡視我鍾城,是進一步落實兩國關系的有利契機.下官將和全郡官民一起,竭盡全力使天使此次巡視充分感受到鍾城人民的熱情,並為遏制建州女真發揮應有的作用."

樸郡守的聲音亦很激昂,言辭甚為誠懇,說話間還朝身後站立的兩名錦衣衛投以誠摯的笑容.

魏公公揮手示意剛才放銃的軍士列隊退下,又要齊英等錦衣衛將拔出來的繡春刀放回刀鞘.

隨後,他不諱言指出,當前大明因為壬辰倭亂的損失導致國力下降,國內屢有問題發生,皇帝陛下更是節儉到連衣服都要打補丁,民間也存在種種問題.但大明朝廷和百姓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對援朝抗倭有所質疑,對戰爭給大明帶來的損失感到不值,而是緊密團結在天子和朝廷周圍,為實現大明國力的再次上升而努力奮斗.

公公本人此次前來巡視朝藩,也並非單純和朝方商議壬辰倭亂補償一事,而是希望同朝方互學互鑒,雙方能夠取長補短,加大貿易來往,促進資金流通,以使兩國共同恢國力,讓百姓們過的更好.

"其余的話咱也不講了,還是那句老話,有咱在…有咱大明在,爾國就不要擔心什麼.只要爾國能夠承擔一部分我天兵軍費,我天兵便隨時為爾國人民流血犧牲!"

魏公公親切的拉過樸郡守,按著他的大拇指在剛剛擬定的南陽協定上落下手印.這份協定旁邊擺著先前魏公公親筆擬就的"國書".

按完手印後,高興的魏公公立時拉起樸郡守的左臂向上舉起,高呼:"中朝友誼萬歲,大明皇帝萬歲!"

"中朝友誼萬歲,大明皇帝萬歲!"樸郡守激動萬分的同時,手臂也酸疼的很.

眾天兵天將和朝鮮諸官亦同時大呼,聲振云宵.

為了進快落實南陽協定內容,在午宴之後,魏公公便令天兵四出,由鍾城郡官吏帶隊往郡守各縣征收.


公公再三強調各部,一定要嚴明軍紀,不得擾民.

隨後,在鍾城郡守樸正泰的熱情邀請下,魏公公鹵薄儀仗在錦衣力士,甲士精兵的簇擁下直奔鍾城郡所在.

兩日後,大明天使告諭朝藩咸鏡都護府各郡書相繼至各郡.

會甯,富甯,穩城,慶源,慶興五郡在收到大明天使告諭書後,會甯和慶興二郡最先同大明天兵接觸,雙方進行了友好交談,簽署了類似南陽協定的條款,共給予大明天兵折合白銀五萬余兩的補償.

在收到補償款後,往二郡天兵中隊立即回返,沿途得到了二郡官民的妥善照應,也得到了朝鮮人民的熱烈歡迎.

然富甯,穩城,慶源三郡卻以未得到議政府及都護府文書拒絕同大明天兵接觸,十七日,丁孝恭大隊向拒不開城的慶源郡發起懲罰性攻擊,導致該郡守兵十六人喪生.

此次懲罰性攻擊後,慶源郡守林昌旭立即出城請罪,願以白銀四萬兩換取大明天兵的饒恕.

與此同時,東村支隊也和富甯郡兵發生了激烈交戰.交戰地點在郡城以東數里處的輸川河,雙方參戰兵力約三千余.

明軍計皇軍官兵五百余,皇衛隊百余,朝鮮軍約三千,類中善手一百余,馬兵八十.

此戰,明軍陣亡五人,皇衛隊陣亡十七人,朝鮮軍陣亡三百余,俘虜近千,該郡都巡安使鄭某被生擒,郡守李某逃入城中,隨後狼狽逃往都護府所在鏡城.

當日,大明天兵進入不設防的富甯郡城,將俘虜整頓數百編入皇衛隊,並在城中搜捕"仇明"分子,給予來自天朝的專政鐵拳.最後,搜捕仇明分子數百,悉數關押牢中.

後經富甯郡士紳出面協商,最終以郡庫及民間資金七萬余兩換得大明天兵的寬恕,釋放了這批仇明分子.隨後,東村支隊浩蕩開往相隔不遠的穩城郡.

穩城郡守安某在得知輸川河一戰具體經過,及富甯郡已被天兵攻破,郡守李某逃到鏡城後,與幕僚佐官再三商議,終是決定主動開門迎大明天兵入城,並給予來自天朝的官兵將士三萬余兩的補償.

一系列的好消息傳來,使得在鍾城正由郡守樸正泰陪同游山玩水的魏公公甚是心花怒放,當即作詩云:皇軍將士真厲害,哪個不來歡迎咱,就叫他們轟他娘.

一旁的樸郡守聽後,頓時面露佩服,靜侯下句,等來等句卻是沒下句,不由詫異,難道天朝那邊如今流行三行詩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