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楊嗣昌 馬士英

耄年被病,豈可贊維新之朝?--出自于《後漢書-楊彪傳》.

這句話本是楊彪拒絕出仕曹魏,稱自己老病之人如何能幫助維持新朝的言辭.

魏公公引用此言則是另一個意思--朝中皆是保守老舊之人,如何指望他們能夠幫助國家變強.

維新,是公公的夙願;

維新,需要的也不是老舊之人,而是如公公這般年輕富有朝氣的人,更是如這屋內眾多年輕材士.

"魏公!"

魏公公的出現讓屋內眾人驚喜萬分,程正己和孫必顯不約而同站了起來,激動的看著魏公.

二人手中,無一例外的拿著一本《魏公文集》!

綠色的封皮,十分的顯眼.

阮大鋮手里沒拿《魏公文集》,卻拿著厚厚一疊紙稿,卻不知是他近來對魏公講話精神的心得,還是聽從魏公安排在東南做的商業調查結論.

見著魏公公進來,這位江南大富豪之子幾乎是下意識的就在臉上掛出了萬分敬仰的神態.

他知道,死太監就喜歡這個.

"大家坐,坐嘛,"

魏公公的目光從每一個人臉上掃過,親切而慈祥.在阮大鋮臉上,還格外的多給了三秒鍾.

公公看到了很多熟人,除阮大鋮,程正己和孫必顯外,又有盧明德,蔣天修,宋程慶,葛修文等曾在東林學習班進修過的學員.

這些學員都有兩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參加學習班時都是有舉人功名的,如程正己進士出身已經授官的相對較少.

另一個特征便是他們都是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

年紀最大的37歲,最小的只有25歲.

真正是富有朝氣的一群人啊.

魏公公自個是沒本事考科舉的,所以對于這幫子能考中進士的,不管他們所學是否有利于國家發展,也是打心眼里佩服的.

他一個個和這些當年的學習班學員握手,准確叫出了每一個學員的姓名,甚至都能說出對方是哪里人,這讓眾學員們倍感親切.

不管是年紀比公公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在公公面前,每個學員都如學生站在恩師面前,神情是那麼的端重,也是那麼的虔誠.

許顯純沒有經曆過東林學習班,所以無法了理解這些學員對魏公公的感情,因而對眾人看到魏公公的反應感到特別的不理解.

"魏公,能來的都來了,不能來的也不用他們來了."作為此次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召集並負責和魏公公保持直線聯系的毛士龍說道.

"不來者,強求無用,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魏公公哈哈一笑,早前毛士龍給他整理的名單中,參加萬曆四十四年進士考的東林學員有23人,但今天到場的卻只有8人,其余不是托故不來就是不願再和魏公公有什麼瓜葛.

或者說這些人潛意識里不願意再提及當年在學習班的經曆,他們想忘記,更不想讓人家知道他們有這麼一段過往.


究其根本原因,無非是魏公乃閹人緣故.

魏公這邊自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們去了.

"咱和你們分離了有三年之久,你們可知,咱想死你們了啊!"

很是高興的魏公公又和眾學員們說起往事,言語之間透顯的盡是對學員們的重視以及對他們能夠走上仕途的祝福.

這令得宋程慶,葛修文他們甚至生出羞愧之感,原因是他們當年並沒有選擇在皇軍和鎮守衙門觀政實習,而是在學習期滿後便回了家鄉.

這固然是因為他們對于科舉的追求,但何嘗又不是因為他們害怕和太監有什麼糾纏會敗壞了名聲麼.

官場之中,風評可是要人命的.

但他們今天來了,義無返顧的來了,因為他們真正讀懂了《魏公文集》,也真正明白了當初學習班的經曆對他們的人生意味著什麼.

誠如魏公公所說,想要在朝堂立足,就必須"拉幫結派",不然,他們想當一個好官都難.

那些黨官就如大山橫在他們前面,要麼同流合汙,要麼就只能原地踏步,看著他們高樓起,而自己卻只能寄身租宅之中.

所以,他們需要團結在一起!

起先,他們還擔心魏公會因為當年的事對他們不滿,但現在他們放心了,因為魏公的神情明明白白告訴他們,他從沒有怪過他們!

無論你們身在何方,無論你們做了什麼選擇,魏公都是一顆紅心看待你們!

那些不肯來的學員們又懂得什麼,他們在魏公眼里不過是幫娃娃嘛.

"魏公,上山來的除了學習班的同志們外,還有兩位新人!"毛士龍道.

"噢,哪兩位?"魏公一聽還有新人入伙,頓時更為高興.

毛士龍指著兩個三十左右的年輕人為魏公介紹道:"這位是戶部福建司主事楊嗣昌,字文弱.這位是貴州馬士英,字瑤草…卻是不曾會試,眼下只舉人功名…"

魏公公打斷了毛士龍的話,不以為然道:"功名不功名的咱家可不看重,咱家看重的是志同道合,看重的是話要投機…楊文弱,馬瑤草,好,好啊."

"見過魏公!"

楊嗣昌和比他小了十歲的馬士英好奇的打量著眼前也很年輕的魏公,對方的年輕讓二人忍不住嘀咕那《魏公文集》真是對方寫的嗎?

就在二人心下嘀咕時,魏公公已向二人伸出了友誼大手.

這個禮節讓楊嗣昌和馬士英很不適應,但先前毛士龍他們都以握手為榮,所以二人連忙伸手.

"楊家一門父子兩進士,可是本朝一大佳話,羨煞世人."孫必顯笑道.

楊嗣昌的父親楊鶴是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楊嗣昌則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父子二人相隔六年雙雙中進士,確如孫必顯所言極難得.

魏公公亦是十分看重楊嗣昌,因為此人可是真正的帥才,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本事,比他那只知招撫的父親楊鶴強的可不是一倍兩倍,而是百倍千倍.

馬士英的才能不及楊嗣昌,但其氣節卻值得公公高看他一眼.以馬士英在南明的地位降清必定能得高位,但其卻堅持抗清于太湖殉國,僅此一點就比南都城中若干勳貴大臣強萬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