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7節:第二章  冠禮(3)

這是第一拜,表示感念父母養育之恩。

至此,為第一加。

君霐面帶微笑看著堂下的女兒,眼睛里滿是不加掩飾的驕傲,有女如此,夫複何求?

太平再面向東正坐,覺慧大師再洗手,再複位。第二位有司托盤奉上墨玉發簪,覺慧大師取過發簪,走到太平面前,高聲吟頌祝詞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贊者為太平解去幅巾,覺慧大師面對太平跪下,為她簪上玉簪,起身複位。贊者上前幫她象征性地正發簪,賓客向她作揖。太平起身回到東房,贊者取衣跟隨,去房內更換與頭上發簪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再次換衣出來,太平頭插墨玉簪,黑色的曲裾深衣一圈圈地纏繞下來,下擺曳地成喇叭弧形,腰系博帶,懸玉環,掛絲絡,廣袖,素顏靜立,宛若一朵墨蓮,內斂安甯。立在人群中央,卻在世俗之外,僅是一個站姿卻似乎有禪意,這一刻,可入畫,可永恒。覺慧大師看著,然後垂下眼眸。

太平左右稍站後,面向覺慧大師,行正式拜禮,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敬。

三拜而起,二加結束。

面向東正坐,覺慧大師洗手,複位。第三位有司端著托盤上來,一套世女禮服,一頂嵌玉銜珠金絲冠,一組華麗的佩玉,精巧的纓絡,綴著明珠的金絲靴,托在明黃色的錦緞上面,全是禦賜之物。

太平有些驚訝,這位有司她認識,法號明緣,護國寺中青年一代中號稱最得佛緣的弟子,下一代內定的住持。

明緣竟然會來為她捧冠?況且和尚也可以做有司嗎?太平深表疑惑。明緣對太平疑問的目光,只當沒看見,目沉如水。太平瞅著沒人看見的角度翻了個白眼,既然尼姑可以當正賓,和尚為什麼不能當有司?看自己這冠禮行得倒也有趣,有覺慧尼姑加冠,明緣和尚奉盤,怎麼算都是自己高攀了,誰讓自己長這麼大,認識的人除了尼姑就是和尚呢……想著想著臉上就帶出了幾分笑意。

明緣只當眼前沒這個人,捧著托盤努力裝門柱子。覺慧大師泰然自若地接過金冠,捧在手里,走到太平面前,高聲吟頌祝詞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姐妹俱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贊者為太平去玉簪,正賓跪下,為太平加金冠,絲帶從耳後繞過在下巴上系結,正賓起身複位。贊者幫太平正冠,賓客向太平作揖。太平回東房,贊者取衣跟隨,更換禮服。

彩衣慵懶,襦裙飄逸,曲裾靜默墨蓮,眾人暗自歎息,這女子年方十八,又未曾曆世,何來這一身從容清淡?這般踏入紅塵,知是誰人的劫數?何其幸甚,何其哀哉。

所謂日月龍鳳襖,山河地理裙,金冠上一雙玉龍奪珠,腰間玉璜掛珠,腳下金絲紋云,龍眉平直,鳳目輕掩,這一身富貴,卻只襯得寶相莊嚴。安靜地站著,滿堂賓客一眼看見,無一不膠住了眼睛,直到太平面向帝都方向三次正規拜禮行完,竟然還有人不曾回過神來。

我們看見了什麼,竟開始覺得富貴是如此的沉重讓人覺得累,是誰說要在佛上貼上金箔?難道只是為了禁錮它青煙樣的靈魂不致高飛?留在人間,留在這旖旎的人間,看江山如畫,看兒女多情,留在人間,留在人間。

這第三拜,表示大姚女兒已成人,日後當為國效忠為民盡義,報效吾皇。

三拜起,三加結束。

有司撤去冠禮的陳設,在西階位置擺好醴席,正賓揖禮請冠者入席,冠者于是站到席的西側,面向南。

正賓向著西邊,贊者奉上酒,冠者轉向北,正賓接過醴,走到冠者席前,面向冠者,念祝詞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太平行拜禮,雙手接過醴,覺慧大師回拜。冠者入席,跪著把酒撒些在地上做祭酒,然後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將酒置于幾上。有司明緣奉上飯,太平接過,象征性地吃一點。冠者拜,正賓答拜。冠者起身離席,站到西階東面,面朝南,正賓起身下來面向東,主人起身下來面向西。

冠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對其進行教誨。

康靖王妃看著太平,十八年前匆匆一眼尚是嬰兒,如今亭亭玉立,是她的女兒,可她失去了教導環抱的機會,她已成人了,她已是成人,熟悉卻陌生。

王妃久久無聲,太平跪坐著,目垂下視席,不動。

眾人皆看著,面面相覷。

良久,太平父親先開了口,並不是為無語的康靖王妃解圍,只是不舍女兒久跪,嚴格說起來,這不合禮數,卻也無人見怪。

今日的君霐是個十足慈愛溫柔的父親,驕傲讓他眉眼飛揚,依稀是那年那月的京城,他白馬銀槍張弓引箭,笑謔天下巾幗讓六宮君上無顏色的模樣。

"我兒今日成人,父不要你富貴榮華,不要你封侯拜相,不要你千秋垂史,也不要你娶夫生女傳承血脈光耀門楣,只願我兒萬事隨心,是非恣意,一生無憾。"

滿堂聞言皆驚,這等訓導第一次聽見,這君家少爺寵女兒寵得未免太過,眾人嘩然。康靖王妃卻在這時才淡淡接口道:"依你父親便是。"

太平抬眸一笑,今日首次出聲,規規矩矩道:"兒雖不敏,敢不祗承!"拜下。

君霐大笑,起身揚長而去,偏殿一直靜靜看著的君家眾人盈然淚下。太平微笑抬頭,起身,對著滿堂賓客,從正賓開始,客人、樂者、有司、贊者、旁觀群眾,一一揖禮以謝之,眾人點頭回禮。

至此,冠禮畢。

自此日起,太平之名,開始在京城流傳開來。

數年,數十年,數百年以後,這場冠禮尚在口齒史書間傳頌,作為太平一生的起點,堪稱余煙寥寥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