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于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郡望: 1,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里.
2,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3,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4,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5,長樂郡:後魏置郡.
6,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7,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8,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于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禦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禦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只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汙;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 遷徙分布: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甯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