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蕭氏

這一年二月間,李破盡起晉地精銳與唐軍對峙于黃河沿岸.

你來我往間,先就過了幾招,誰吃虧,誰有占了便宜,還真不太好說,當然,也分不了那麼清楚.

在這樣一個群雄並起的年頭兒,吃多大的虧,占多大的便宜都不做數,看的其實還是個結果,所謂成王敗寇,就是這般了.

這個時候就算你再是風光,異日一旦淪為階下之囚,也別指望後來人會口下留德……

而這一年,對于天下大部分人而言,其實是沒有年號的一年,群雄紛紛稱帝,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底盤亂七八糟,帝王的稱號也弄出來了不知凡幾,能在後來史冊上留下來作為標准的,只能是一個,所以此時說起來也都做不得准.

南方的戰亂漸漸少了,杜伏威,林士弘,蕭銑成了南邊三個最大的軍閥頭子,堪堪站穩了腳跟的他們,誰也不願跟誰低頭.

蕭銑實力最為雄厚,沒辦法,人家家世太好,另外兩位都是打土豪分田地起家,自然沒辦法跟蕭銑相比.

江南大閥在流夠了血淚之後,有辦法的人舉家北遷,有的去了洛陽,有的去了關西,剩下大部分,皆都聚于蕭銑旗下.

秦王府的人們也確實沒有看錯,按照當世的說法,蕭銑在南邊兒極得人心,大有王者之像.

只是蕭銑也不太好受,這些年江南大閥們在南邊兒做的很不堪,崇信佛道,自己日子過的糜爛不說,蓋其寺廟來也不遺余力的務求奢華,于是對百姓壓榨的越來越是酷烈,等到天下大亂,義軍紛起,江南大閥子弟們以及那些和尚道士們頓時死的一片一片的.

當他們群起避難到蕭銑治下,為蕭銑帶來了大量的人才的同時,也給蕭銑拉了很多的仇恨過來.

所以,蕭銑的治下最為安穩,也最有層次性,因為治政的人才多嘛,從他用兵上也能看的出來,他治下聰明才智之輩著實不少,沒怎麼去管東邊兒的杜伏威和南邊兒的林士弘,而是一意入蜀,目標非常明確,只是手下的軍事人才不怎麼給力,和關西人差了許多,戰事上也就不怎麼順利,和唐軍在蜀中弄成了拉鋸戰.

當然了,拉攏大閥的弊端同時也顯現了出來,他在江南沒有做到一呼百應,底層百姓出身的杜伏威,林士弘,外加朱粲等人對蕭銑就十分的不感冒.

先是朱粲流竄來去,給蕭銑添了不少麻煩,讓其不敢全力入蜀.

等到朱粲莫名其妙的死了,蕭銑終于松了口氣,可惜的是他沒能捉住這個吃人魔王,讓江淮大閥們泄泄火氣……

只是沒等他高興幾天,正准備曾兵蜀中,跟李淵那厮好好較量一下的時候,林士弘又扯起了他的後腿兒,根本沒拿這個南梁皇室後裔當回事兒.

陸續已經派了十幾批人去勸降林士弘的蕭銑當即氣歪了鼻子,在這一年一月間起兵與林士弘大戰了一場.

不出預料的,迅速膨脹到數十萬人馬,占了老大一片地盤,然後……就陷入迷茫的林士弘大敗而歸,順手送給了蕭銑不少人口和土地,想效法孫權割據江南的雄心壯志離著林士弘是越來越遠了.

沒怎麼費力就勝了一場的蕭銑也不太好受,大勝之下,他的近臣以及幕僚們卻分作了兩派,爭吵不休,同時也讓蕭銑遲疑了起來.


很好理解,擺在蕭銑面前的路本就有兩條,先平定江南,再圖蜀中,還是先據巴蜀,再定江南.

本來他治下的臣子們大部分就都是江南人氏,自然偏向于先收複家鄉故土,也好回去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只是蕭銑的幾個近臣都不含糊,戰略上的眼光更非旁人可比.

他們勸蕭銑入蜀,要的不但是天府之國,他們的目光其實也在關西逡巡,什麼荊州,什麼江南在他們眼中,都和關西沒法相比.

之前雜音少,是因為他們聲望很高,沒有旁人插話的余地,而現在大勝一場,雜音頓時多了起來.

毫無疑問,不管在什麼地方,眼光淺的人都要占多數,當然,不管有不同的多少聲音,最終決定大方向的還是蕭銑.

可到了關鍵時候,蕭銑的缺點頓時放大了開來,這位南梁遺脈,隋室貴胄耳根子軟的毛病也就顯露了出來.

他既對幾個得力近臣表現出了信任,又對其他人的說法動心不已.

于是左右猶疑之下,他看到的以及內心衡量的其實不是旁的什麼,而是遠近親疏.

岑文本,王仁壽,周法明,甯長真等人各有來曆,也都是江南世閥中的翹楚人物,這樣一個群體,守望相助之下,其實和李淵治下的關西世閥子弟沒什麼區別,既得蕭銑信重,卻又有著諸多防范之意.

他們毫無疑問,是主張入蜀一派的代表人物兒,而且他們聯合起來,也確實能壓住其他的聲音,這讓蕭銑很不舒服.

而另外一派的人就很有意思了,他們是以秦王董景珍,大將軍張繡為首的諸王以及軍中將領,他們毫無疑問是蕭銑起家的班底.

他們出身普遍不高,奇妙的地方在于,他們既與那些世閥子弟不太對付,卻又仰慕江南大閥的雍容,極其願意跟世閥子弟交往,不然的話,蕭銑也不會從一介縣令上被他們推舉為首領.

對于這些人,蕭銑就沒那麼多的顧忌了,出身顯赫的他,天然就認為自己有驅使他們的權利.

事實上也證明蕭銑和李淵很相似,有的地方卻又完全不同.

李淵吧,對家世的看重已不用多說,蕭銑同樣看重家世,可他和李淵不同之處在于,他覺著董景珍等人用著很順手,他願意給他們施展才干的舞台.

可話說回來了,他這種看重對于董景珍等人來說可未必是什麼好事.

舉個例子吧,當初董景珍等人欲要起事,董景珍提議推舉蕭銑為首,其他人等並無異議,此時蕭銑也招降了沈柳生義軍.

董景珍派徐德基迎之,沈柳生為爭座次,殺徐德基,當頭給了董景珍等人一棒,蕭銑聽聞此事,對沈柳生很是贊賞,許其為車騎大將軍.


等到見了董景珍等人,他安撫有加,董景珍可能是有點害怕,當即就說我等對您仰慕已久,眾人起事之時也盡了全力想要幫您恢複故國,可您為什麼來到這里便殺了徐德基呢?,

要知道,沒有徐德基相助,我等如何能迎您于城郭之內呢?

意思嘛,很明白,徐德基死的冤啊.

蕭銑一琢磨,這事兒確實做的有點不地道,于是轉頭就殺了沈柳生,于是,兩個稀里糊塗就沒了腦袋的義軍首領就結伴兒去地府了.

這事兒上,能看出蕭銑耳根子軟的厲害,過後蕭銑對董景珍,張繡等人很不錯,各個都是王爵加身.

可你只要轉頭好好想一想,就不難看出這人心里面藏著的冷漠和蔑視了.

像岑文本等人,就算做錯了事也斷不會當即人頭落地,可董景珍等人卻是時刻待在刀下的.

于是乎,在蕭銑心目中一種畸形的親疏遠近關系也就形成了,諸王用著順手,指哪打哪,岑文本等人太多說法,有時候比較煩人.

所以,二月間,蕭銑令大將軍張繡率兵十萬攻林士弘,又派王仁壽,甯長真率兵增援夔州,與唐軍相據,攤子鋪的是越來越大了,攻勢卻弱了不少,讓蜀中的李孝恭等人著實松了口氣下來.

這還不算,就在李破和李世民兩個都在探頭探腦,使勁兒的給對方找不自在的時候,梁帝蕭銑詔內史侍郎岑文本入見.

言曰:"近聞姑母南歸,駐蹕于晉陽,可有其事?"

語氣不太好,岑文本一聽也有點惱,此事明顯是內史令元君善的首尾,他個內史侍郎只管起草詔書,瞅著機會也能參與機密,可皇帝要問起外間之事來,元君善才是最佳人選,直接越過元君善來問他,讓他怎麼回答呢?

當然了,這事兒岑文本肯定是知道的,皇帝口中的姑母,也就是前朝皇後蕭氏了,當初蕭氏從河北北去突厥,其實讓大家都松了口氣.

若是讓宇文化及或者竇建德等輩給納了,天下間的反王最丟臉的可能就數蕭銑了,他們這些作為臣子的一樣面目無光,最重要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之下,不定就要和人兵戈相見.

一路打到河北?大家倒都想著呢,可中間隔著王世充,李密,李淵也在關西虎視眈眈,後面還有杜伏威,林士弘等人,那怎麼看都是比較找死的一件事.

反不如歸于突厥,畢竟那里有義成公主相護嘛,而且想的再大逆不道一些,就算蕭後改嫁于突厥權貴,對于蕭銑一脈也沒什麼,說不定還能結一強援呢.

所以蕭後顛沛流離,大家也只是選擇視而不見,沒辦法,力不從心啊.

可如今蕭後南歸,去了晉地,聽到這個消息,瞞著皇帝先商量一下才是正理,沒想到的是,皇帝竟然這麼快便得知了消息,坐蠟的就是被問起的岑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