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詭異

和張士貴跑去李破那里一樣,秦瓊,程知節來投,對于李建成而言也是意外之喜.

這可都是在河南有著大名聲的人物,在李密麾下時,任內軍四驃騎,算是李密心腹部將,到了王世充手下,則更上層樓,很快就都成了衛府將軍.

他們出身山東剿匪官軍,活躍于河南土地之上,幾乎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樣一個位置,照這個年頭的看法,此乃良將無疑.

李建成大喜之下,很鄭重的招待了兩人,也讓這兩個已經將叛主求榮當做家常便飯的家伙"見識"了一下什麼才叫真正的王者風范.

自始至終,兩個人臉上都帶著得遇明主的欣喜笑容,讓李建成非常高興.

走了一個張士貴,來了秦瓊和程知節,一來一往,讓李建成覺得老天爺還是很照顧他的,天之驕子就應該是他這個模樣才對.

而有了這兩人在,王世充的大軍對李建成而言,便也沒什麼秘密可言了,像這種臨陣叛逃的軍中重將對大軍的傷害不言而喻……

所以,王世充大軍開始攻城的時候,潼關守軍的信心是非常充足的,河南大軍內部矛盾重重,缺衣少食,領著他們的偽帝王世充又無謀嗜殺,若是這樣還不能戰而勝之,那大家伙不如回家種田算了.

而且叛將總要送上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禮物,張士貴如此,牛進達,沈青奴也一樣,秦瓊兩人同樣不會例外,因為叛將既要送上投名狀來取信于人,還要體現出自我價值,不然的話,富貴榮華怎麼會憑白到手?

于是這個時候,秦瓊趁機就給李建成出了主意.

他們兩個是悄悄走的,沒有驚動什麼人,王世充過後必要隱瞞消息,不然的話大軍說不定就走不到潼關城下了.

這個說法有點誇張,可大體上也接近于事實.

既然消息不曾走漏,那麼就有隙可循,在戰事進行到關鍵的時刻,他們兩人無論在關上守城,還是率兵出去,都可能有著一錘定音的效果.

這顯然和李建成與眾人商議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差距,還是那句話,李建成麾下少經戰陣的缺點一直在作祟.

當他們見到鋪天蓋地的河南大軍的時候,膽氣不由自主的便弱了下來,所以他們的建言也就可想而知了,多數人的意思都是借秦瓊和程知節的名義,去招降王世充部將.

想要讓王世充內部先亂起來,再尋隙攻之.

又是一個不怎麼好,卻也絕對算不上壞的主意,而且很可能奏功.

按照習慣,李建成博納人言,自己又左右權衡,最終還是聽了秦瓊的建議.

至于這里面的原因嘛,一來呢,有張士貴的"前車之鑒",讓李建成意識到自己麾下眾人才能多數平庸了些,出的主意便也偏于保守.

張士貴逃走之後,李建成在焦頭爛額之余,也自省了一番,每每想到若聽了張士貴所言,此時的情形又該如何?

畢竟人家張士貴率三千騎兵出去,還有著掣肘在側,就能破敵五萬,這樣的人……出的主意應該也不會差啊……


好吧,李建成確實有點後悔了,東宮人才是多,可優秀的領兵將領卻拍馬也趕不上秦王府,若是那會張士貴能老老實實回轉潼關,真心誠意的跟李建成認個錯,說不定就能得到重用呢.

當然了,已經過去的時候,沒法再去重來一遍.

所以秦瓊的話,聽在李建成耳朵里,分量無形間便重了幾分.

二來呢,李建成覺得秦瓊和程知節是最熟悉敵情的人,其人所言必然要仔細考量.

三來,嗯,別看程知節長的很是"丑陋",可人家秦瓊長的好啊,一副威武模樣,既不柔弱,也不粗魯,很符合李建成的觀感,一見之下便順眼的很.

再加上秦瓊祖上出身山東武將集團,家世上非常顯赫,就算後來落魄了些,那也絕對不至于落到身無分文,需要買馬求活的程度.

李建成和李淵一脈相承,比較看重這個,沒有來曆的程知節就享受不到秦瓊的待遇,估計打完這一仗,若是不能沾秦瓊的光的話,很快就能被扔在一邊,甚或是在之後的戰事當中,把這個大胡子消耗掉.

而且,秦瓊這個人還有個最大的長處,禮數周到,說話動聽,算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一個人,當他想要說服誰的時候,很少有人會有被"說服"的感覺,不自覺間,就將他的話聽進去了.

這樣的本事可不是誰都能具備的,更像是天賦,而他的好名聲其實也多數因此而來.

總而言之,他的建議確實是被李建成采納了,打動李建成的其實就是秦瓊最後一句,若讓王世充退回洛陽,必然後患無窮.

幾天前,張士貴所言其實也就是這麼個意思,最終卻以叛逃為結局,可這樣的話在人家秦瓊嘴里說出來,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王世充和李建成在潼關殺成一團,卻不約而同將兩個家伙叛逃的消息瞞的死緊.

關鍵時刻終于到來,其實是李建成率先頂不住了,和瘋狂的王世充相比,他的顧忌真的太多太多,于是乎,兩個鄭軍叛將在潼關上露面了.

效果比較……"驚悚",關下的大軍還在保持著攻勢,好像只在下一刻,河南大軍便已自相殘殺在了一起.

那一刻爆發出來的殺氣和亂紛紛的場面是如此的驚人,讓做了准備的唐軍竟然有點不知所措了起來.

殺氣沖天而起,河南將領們做出了最為瘋狂的舉動,在敵人注目之下,相互厮殺在一處,只在短短一段時間之內,便讓混亂蔓延開來,近二十萬大軍,好像發生了營嘯一般,刀槍並舉,無數人在片刻間,便已尸橫就地.

鮮血彌漫中,王世充的帥旗東倒西歪的向後逃去,而這才只是開了個頭兒而已……

關上的李建成回過神來,急命人去招來眾將,看著關下亂如蜂窩的河南大軍,開起了戰時會議.

這個時候,兩個河南降將率先就覺著不對勁了,這樣一個關頭,你還要招眾人前來商議,不是應該馬上做出決斷,傳下軍令嗎?

他們兩人曾經跟隨過的人物,可都是能當機立斷的家伙呢.

可這就是李建成的風格,從不妄斷,也從不妄信,這種沉穩的性格讓他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可現在,卻讓他缺乏臨機應變的缺點一下擺在了明處.


這真是一個分外詭異的局面,自古以來恐怕也沒出現過呢……

而亂紛紛的建議湧入李建成的耳朵,好像比關下的厮殺聲還要混亂幾分.

有的人說要帶兵出城,趁勢掩殺,去砍下王世充的腦袋.

有的則在說著,這麼亂法,一旦出城,說不定就要跟敵軍陷入混戰,很難說最終誰會掉下腦袋,說不定王世充還能反敗為勝.

更有人說,不如讓秦將軍和程將軍帶兵出城,招降納叛一番,再一同擊破王世充所部.

這個陰損的主意把秦瓊和程知節都嚇了一跳,他娘的,這樣的混戰你叫俺們去招降誰去?說不定就會被卷進去沒了性命呢.

照這樣一個情形來看,其實秦瓊算是出了個餿主意.

他既不知李建成性情,也不知唐軍內部諸將都有著怎樣的特點,所以結果一旦出來,反而效果大打折扣.

當然了,秦瓊的領兵之能也就那麼個樣子,按照他原來的軌跡,秦瓊沖鋒陷陣自然不在話下,可那樣立下的戰功又怎麼能比得上他在玄武門立下的擁立之功呢?

換句話說,現在這樣一個局面,反而不如與鄭軍將領相通,徐徐圖之來的好些.

最終還是桑顯和的建議更為靠譜一些.

不如在關上靜觀其變,等關下殺的差不多了,再出關收拾殘局,一舉擊破王世充.

當他說話的時候,大多數人便都閉上了嘴巴,因為桑顯和在潼關已經呆了很久,而且能征慣戰,在潼關守軍中素有威望.

實際上呢,對于崇尚進攻,曾經在河東跟李唐相持,眼見形勢急轉直下,一怒燒了蒲津橋的桑顯和而言,這也是一個十分無奈的建議.

關下太亂了,即便是久經戰陣的他,瞅著也有些眼暈,這要是此時出關,陷入這樣的混戰當中,很難說結果會怎麼樣.

而且,此時唐軍上下守城多日,也已疲憊不堪,加上李建成也並非一個能讓大家敢死向前,無所顧忌的統兵之人啊……

于是潼關的局面更加詭異了幾分,守軍眼巴巴的瞅著鄭軍殺做了一團,卻無人領兵出關給鄭軍致命一擊的意思.

這無疑是一場大勝,而且是典型的戰略上的勝利,可說到戰術,那真的是一塌糊塗,過後很多唐軍將領甚至將此戰當成了自己的恥辱,不願向任何人提及.

這樣的勝利也算是千古奇葩了……發下軍令的李建成好像也感受到了眾將那帶著些詭異情緒的目光,強笑著向眾人言道:"今日一戰,王世充即便不死,也必危殆,之後眾人還當奮勇,孤定不吝官爵之賞……"

可他的話,在城下那震天的喊殺聲的渲染之下,輕飄飄的好像沒有一點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