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全力以赴

投入了充足的兵力,加上巧妙的戰術安排,這樣的攻擊行動,想要失敗都不大可能.

只要壓制住防空戰斗機,由20架B-52G投射的數百枚重型反艦導彈,肯定能消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不過,斯塔克並沒掉以輕心.

在派出護航戰斗機之後,3艘航母又各自出動了2架EA-6B電子攻擊機.

安排艦載預警機指揮護航作戰的難度極大,主要是預警機的航程不夠,飛行速度也跟不上戰斗機編隊,而冒險前出又有被敵機擊落的風險,不過派遣幾架電子攻擊機為護航戰斗機提供支援,就沒那麼麻煩了.事實上,第51特混艦隊也就只有這6架EA-6B狀態良好,能升空執行作戰任務.

顯然,斯塔克從一開始就把希望寄托在轟炸機身上,沒想過要依靠艦載航空兵消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

其實,這也反映出,紐蘭海軍的戰前准備確實不夠充分.

第51特混艦隊的3艘超級航母都只搭載了6架EA-6B.

雖然這個數量比平時增加了50%,但是相對于高強度的作戰行動,6架電子攻擊機肯定不堪重負.

要說的話,梁夏海軍也有類似的問題.

和平時期,梁夏海軍的一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里,通常有1個小隊的電子攻擊機,一般是4架,少數為6架.只是梁夏海軍總共有15支艦載航空兵聯隊,裝備的電子攻擊機卻達到了120架.

也就是說,在標准情況之下,每支艦載航空兵聯隊有8架電子攻擊機.

平時減少部署數量,其實是因為電子攻擊機的維護保養比較麻煩,而且在日常戰備巡邏當中,出動電子攻擊機的機會比較少.少搭載幾架,不但能夠減輕航空部門的作業負擔,還能節約一大筆開支.

至于多出來的,編在非部署狀態的航空兵聯隊里面.

因為隨時都有幾支艦載航空兵聯隊處于非部署狀態,所以說留下幾十架電子攻擊機,也就是部署在海軍航空站里面,也不是什麼大事,不存在因為利用率不高遭到論議兩院責難的問題.

其實,也就是因為戰備部署時間相對較短,所以跟同型號的艦載攻擊機比起來,電子攻擊機的服役壽命長得多.比如梁夏海軍的"攻-5CZ"已經服役了差不多30年,而同時代的"攻-5C"早已退役,即便是晚了近10年才加入戰斗序列的"攻-5F"都已經陸續退役,而"攻-5CZ"至少還要服役15年.

當然,在進入戰斗狀態之後,肯定得恢複戰時編制.

在波沙灣戰爭爆發之後,梁夏海軍就立即做了調整,讓執行作戰任務的艦載航空兵聯隊的電子攻擊機分隊達到滿編狀態.

實戰證明,8架依然是遠遠不夠!

相對于頻繁的作戰行動,特別是在戰爭的初期,在需要強行突破敵人防空網的時候,每次作戰行動都需要電子攻擊機的掩護,而且作戰強度非常大,使得電子攻擊機部隊幾乎是在疲于奔命.

關鍵還有,海軍的電子攻擊機擁有更加全面的作戰能力.

相對于空軍的"攻-8FZ",海軍的"攻-6CZ"不但能夠使用電子干擾吊艙壓制敵人的防空雷達,還能夠使用反輻射導彈直接攻擊敵人的防空雷達,具有相當完備的獨立作戰能力,能獨自完成防空壓制任務.

在通常情況下,"攻-6CZ"都是以雙機編隊出動,分別負責電子干擾與防空壓制.

如果由空軍的作戰飛機來執行類似的干擾壓制任務,不但需要出動2架"攻-8FZ",還要出動數架攜帶反輻射導彈,專門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戰斗機或者攻擊機,作戰效率明顯不如海軍的"攻-6CZ".

正是如此,在波沙灣戰爭中,海軍的電子攻擊機非常受歡迎.


除了得掩護艦載攻擊機,在很多時候還被召喚去掩護空軍的作戰飛機,甚至伴隨轟炸機作戰.

任何時候,都會有幾架"攻-6CZ"在戰場上空徘徊,而"攻-6CZ"也由此成為出動頻率最高的艦載機.

按照波沙灣戰爭的經驗,一支艦載航空兵聯隊,至少都需要12架電子攻擊機.

可惜的是,在短期之內,不但沒有那麼多的電子攻擊機可用,在航母上也沒有更多的空間來支持額外的電子攻擊機.

不是沒法停放,而是沒法提供必要的維護保障.

前面已經提到,電子攻擊機對維護保障有比較高的要求,特別是那些複雜的電子設備需要頻繁的進行檢修.

因為電子設備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所以維護工作必須在機庫里面進行.

別說大型航母,即便是超級航母,也只是在機庫前後各設有一座維修車間,能夠對精密設備進行維護檢修.

顯然,需要進車間維護的不止電子攻擊機.

在大部分時候,維修車間都是用來對雷達,發動機,數據鏈等設備進行維修與保養.

不說別的,只是給幾十架艦載機的發動機進行維護,就需要大量時間,准確說是占用大量的車間時間.

那麼,可以用來維護電子攻擊機的時間就不會太多.

正是如此,1艘航母搭載8架電子攻擊機,就已經是極限了.

其實,梁夏海軍早就認識到了電子攻擊機不足所產生的問題.

只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太容易.

關鍵,其實是技術.

按照梁夏海軍做的規劃,或者說是想出的辦法,其實是通過技術手段,讓電子攻擊機不再那麼的特殊.

道理也很簡單,所有的電子攻擊機都是以攻擊機為平台,只是通過裝備與掛載專門的電子戰設備,並且安排電子戰軍官操作,獲得了強大的電子戰性能,而在本質上依然是一種攻擊機.

電子攻擊機如此的複雜,關鍵是技術不夠先進.

如果技術足夠先進,那就不需要專門的電子戰設備,也不用,或者說減少電子戰軍官的人數.

其實,相關的先進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比如梁夏空軍為"戰-20"研制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測試的時候就展現出了強大的電子戰能力,除了能以被動工作的方式模仿電子偵查設備之外,還能夠通過相位控制,對敵方的雷達進行壓制式干擾.

此外,自動化技術,特別是智能化技術的出現,以及在軍事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讓操作電子設備變得不再那麼複雜,也就能夠用1名電子戰軍官來完成過去需要2名,甚至3名電子戰軍官才能夠完成的操作.

正是如此,梁夏海軍的下一代電子攻擊機,跟艦載攻擊機已經沒有明顯的區別.

簡單的說,通過更換少數必要的機載設備,使用相關的火控軟件,並且掛載與使用專門的電子戰吊艙,"攻-12"的雙座型就能夠執行電子攻擊任務.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在內部彈艙攜帶反輻射導彈.


這樣一來,一支攻擊機大隊當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12架攻擊機能用來執行電子戰任務.因為減少了載機種類,所以還能夠擴大攻擊機的編制規模,比如多搭載一個大隊,也就增加了12架電子攻擊機.

可惜的是,在參戰之前,紐蘭海軍對電子攻擊機的價值並無清楚認識.

就算知道電子攻擊機很重要,紐蘭海軍也沒認識到,平常編制的4到6架,根本就不堪使用.

結果就是,在攻打中轉島的戰斗當中,兩支特混艦隊的EA-6B的出動強度,全都達到設計最大標准的兩倍以上.

部分時候,1架EA-6B要在一天之內出動5個架次,相當于設計標准的2.5倍.

按照統計,第51特混艦隊的EA-6B,每架日均飛行時間超過10個小時,而第52特混艦隊的更是達到12個小時.

如此高的出動強度,必然導致電子攻擊機的完備率急劇降低.

在此之前,第51特混艦隊就損失了3架EA-6B,而且全都是因為高強度出動所導致的飛行事故.即便是剩下的15架,也只有6架處于能出動的良好狀態,另外9架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辦法出動.

其實,就算是能夠出動的這6架,也有一些小問題.

6架電子攻擊機也只夠執行一次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在首輪攻擊當中,斯塔克才沒有動用這些電子攻擊機.

按照安排,這6架電子攻擊機都在戰斗機之後升空.

顯然,這跟通常采用的出動順序不大一樣.

以往,如果需要安排電子攻擊機執行攻擊任務,或者說是為攻擊機群護航,得首先讓電子攻擊機起飛.

道理也很簡單,電子攻擊機飛得最慢.

在掛上了4具電子干擾吊艙,以及1具大型副油箱之後,EA-6B的巡航飛行速度不到每小時800千米,而F-14B的巡航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1000千米,即便是A-6D,也在每小時800千米以上.

為此,就需要讓電子攻擊機首先起飛,然後在飛行途中,通常都是在進入戰區之前,跟攻擊機群彙合.

要說的話,這也是海軍艦載電子攻擊機的主要缺陷.

在梁夏海軍也一樣.

因為電子攻擊機的飛行速度太慢,所以每次攻擊行動需要精心策劃與安排,而且沒法保證每次都能夠執行到位.在波沙灣戰爭中,梁夏海軍艦載航空兵有大約17%的攻擊任務沒有能夠執行,其中超過60%是因為電子攻擊機沒部署到位,或者攻擊機群沒有與電子攻擊機彙合所導致.

顯然,如果電子攻擊機飛得足夠的快,能夠全程與攻擊機群一同行動,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梁夏空軍堅持用重型戰斗機為平台研制電子攻擊機,而且盡可能的讓電子設備內置,甚至取消外掛武器能力的關鍵原因.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電子攻擊機有足夠快的飛行速度.

梁夏空軍的"攻-8FZ"的巡航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1000千米,甚至能夠超音速飛行!

正是如此,"攻-8FZ"是唯一能配合戰斗機執行進攻任務的電子攻擊機.

當然,在這次行動當中,紐蘭海軍的電子攻擊機不需要飛得太快,因為其掩護的對象是速度更慢的轟炸機.准確說,其實是護航戰斗機也不用飛得太快,在轟炸機到達之前發起突擊就行了.


不管怎樣,6架EA-6B至少能夠幫助F-14B機群奪得制空權.

其實,斯塔克非常清楚,他已經盡到了最大的努力,能不能消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還得看運氣.

如果史密斯少校的推測沒錯,那麼在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上空,或許有40架戰斗機!

此外,還有數架艦載預警機,以及在防禦作戰當中也能發揮作用的電子攻擊機.

果真如此,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或許能頂住這輪攻擊.

只是,這也意味著,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必須把大部分戰斗機用于艦隊防空,而不是派去掩護發起反擊的轟炸機.

換句話說,如果梁夏海軍已經推測出第51特混艦隊的大致方位,而且打算發起反擊消滅第51特混艦隊,除了得借助空軍的轟炸機,還必須由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安排戰斗機為轟炸機護航.

正是如此,斯塔克現在所擔心的,其實是艦隊防空.

在電子攻擊機升空之後,3艘"尼茲"級航母的航空勤務人員並沒停下來,而是立即讓一直留在飛行甲板上面,在此之前已經掛上了空空導彈的F/A-18戰斗機升空,以加強艦隊防空.

接著,就是各自出動1架E-2C.

加上在之前升空的3架,第51特混艦隊上空總共有6架艦載預警機!

安排這麼多預警機,其實是為了給防空巡洋艦減負,讓防空巡洋艦能專心執行艦隊防空任務.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不動用防空巡洋艦的情況下,預警機能夠指揮外圍的防空戰斗機攔截來襲敵機.

關鍵就是,E-2C只有2名指揮員,最多能夠同時指揮4架戰斗機作戰.

如果要在同一個方向上指揮更多的戰斗機,要麼讓防空戰艦提供協助,要麼多派幾架預警機.

安排6架E-2C,在理論上能夠同時指揮24架戰斗機.

因為預警機分成了內外兩批,所以能夠指揮24架戰斗機分批次攔截來襲敵機,從而增強防空作戰的彈性.

不過,這也決定了,此戰之後的10多個小時之內,沒有預警機可用!

最後,才是讓剩下的F-14B升空.

不過,順利出動的戰斗機只有12架.

有3架F-14B在准備階段檢測出故障,沒有能夠按計劃升空.

最後一架F-14B離開"尼茲"號的飛行甲板的時候,已經快到上午7點了.

雖然預警機沒有發現來襲的敵機,但是第52特混艦隊也沒有派來戰斗機,甚至沒有對斯塔克的命令做出回複.

對此,斯塔克也很無可奈何.